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7年春季和夏季调查了康定市大渡河和立曲河水系鱼类多样性及分布,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评估康定市鱼类多样性状况及主要威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康定市域内共分布鱼类45种(亚种),隶属于3目8科22属,其中8种为外来种,37种为自然分布的土著鱼类。组成上以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的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和条鳅科Nemacheilidae为主,占土著鱼类总物种数的78.37%。珍稀濒危鱼类共14种,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鱼类。中国特有种25种。为加强康定市鱼类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建议加强流域层面的鱼类本底调查,建立重点物种栖息地保护区域,加强保护宣传,规范放生等。  相似文献   

2.
代应贵 《动物学杂志》2017,52(2):253-262
基于2014~2015年对贵州蒙江流域的野外调查,合并过去的零星采集,共计收集蒙江鱼类标本5 206号,经鉴定为65种(或亚种)。结合历史文献,蒙江共分布有鱼类75种(或亚种),隶属7目18科56属。其中,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为洄游鱼类,食蚊鳉(Gambusia affinis)、陈氏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外来种。与历史调查记录相比,本调查新增蒙江鱼类记录41种(或亚种)。蒙江鱼类组成,以鲤形目鱼类占显著优势,共计有51种(或亚种),占总种(或亚种)数的68.0%。在科的水平,以鲤科为主要类群,占总种(或亚种)数的60.0%。其次,鲇科和鲿科物种较多,分别有3和4种鱼类。UPGMA聚类分析表明,蒙江鱼类组成,与西江上游支流北盘江具有高度相似性。蒙江鱼类区系中,以华南区指示性种类最多,其次为华东区代表性种类较多,缺乏北方区指示性成分。蒙江鲤科鱼类由老第三纪原始类群、东亚类群、南方类群和青藏高原类群等4个类群组成,并以老第三纪原始类群占优势,缺乏北方冷水性类群种类。蒙江鱼类区系具有物种多样性高、区系成分复杂、特有种和受威胁种类多、富于适应急流环境鱼类和具有云贵高原东部地区鱼类区系特殊组成等特点。蒙江鱼类区系属于东洋区南亚亚区。  相似文献   

3.
清水江的鱼类区系及生态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系统研究清水江的鱼类区系和生态类型,在2002-2004年对清水江进行了鱼类标本的采集和生态学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2 500余号,经鉴定为71种(亚种).其中中华花鳅、拟尖头鲌、长身鳜和长吻鮠等52种(亚种)鱼类为清水江鱼类新记录,而红尾副鳅、长薄鳅、海南拟、福建纹胸鮡和长须黄颡鱼则首次被发现分布于沅江水系.结合文献记录与调查表明:清水江共有鱼类4目13科57属86种(亚种),其中仅胡子鲇为外来种;清水江鱼类区系具有土著鱼类占优势、特有种类和易(濒)危种类较多、区系组成较复杂和与珠江水系之间存在着鱼类跨水系分布的现象等特点.清水江鱼类在洄游、食性、繁殖和栖息习性等方面分别属于不同的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4.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解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种类组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作者于2004–2007年间在长江河口湿地设置了33个采样站点, 采用多种调查网具对该水域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调查到鱼类123种, 隶属1纲18目46科。结合文献记录, 本地区共有鱼类208种, 隶属2纲22目67科。海鲢(Elops saurus)和印度小公鱼(Sardinella sindensis)为本地区的新记录种。鱼类组成以鲤形目和鲈形目为主; 生态型以淡水鱼类最多。长江南支、北支和口门区水域的种类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 南支常见种以鲤形目鱼类为主, 而北支和口门区以鲈形目鱼类为主。与1990年以前的调查资料相比,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物种数有所减少, 其中软骨鱼类和鲀科鱼类下降相对较多。一些重要经济种逐渐变为偶见种, 甚至成为濒危物种, 如鲥(Tenualosa reevesii)、前颌间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和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等。导致河口湿地鱼类物种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  相似文献   

5.
刘赟  侯秀发  周江 《生态学杂志》2013,32(7):1850-1856
通过对贵州省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预选地施秉县的鱼类物种组成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于7目15科39属,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 有28种,占本次调查的61%.在物种组成上,土著鱼类是该区域河流的主体,有40种,占87%;外来鱼类有6种,约占13%.其中外来入侵物种有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oaniah属于人工放养;从人工养殖地逃逸到野外的鱼类有4种,分别为草鱼(Ctenop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脉–仙霞岭是长江鄱阳湖水系与我国东部独流入海的钱塘江、瓯江、闽江和韩江等水系的分水岭,是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本文对武夷山–仙霞岭地区5个水系的111个上游江段鱼类进行了采集,获得标本13,000余号,并结合文献资料对该地区的鱼类区系作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共分布有鱼类282种,其中纯淡水土著鱼类239种,隶属于6目23科101属。鲤形目、鲈形目、鲇形目各有181种、29种和22种,分别占纯淡水鱼类的75.73%、12.13%和9.21%,是本地区鱼类组成的主体。东亚特有的江河平原鱼类和南亚暖水性鱼类各有109种和51种,分别占纯淡水鱼类的45.61%和21.34%。5个水系之间鱼类的共有种较多,平均相似度均在50%以上。但东部4条独流入海河流,自北往南江河平原鱼类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南亚暖水性鱼类则逐渐增加。鱼类区系的聚类分析显示,鄱阳湖、钱塘江、瓯江和闽江聚为一类,韩江单独构成另一类。分析表明,武夷山脉–仙霞岭并没有对淡水鱼类形成很强的阻隔作用,整个区域都是东洋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已经出现的一些南北差异,本文认为可以将东南部的韩江水系划归南东亚亚区的华南小区,鄱阳湖水系与钱塘江、瓯江和闽江水系划归华东小区。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鱼类入侵及区系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入侵是塔里木盆地土著鱼类濒危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结合历史文献数据及近年调查数据,系统综述了塔里木盆地鱼类入侵现状,并就鱼类入侵引起的鱼类区系均一化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记录鱼类63种,其中土著种19种,入侵种44种。尽管入侵鱼类提升了塔里木盆地鱼类群落属级及科级的多样性水平,但相应的G-F多样性指数却明显下降,表明该区鱼类群落从物种组成简单、分化明显的特点演变为物种成分复杂、分化贫乏的特点。入侵种中源于长江和额尔齐斯河分别有30种(68.2%)和7种(15.9%),源于美欧和亚洲其他区域的有7种(15.9%)。入侵鱼类的进入引起塔里木盆地与其相关区域鱼类区系相似性显著上升(P0.01),并导致该区鱼类区系从单一的中亚高原山区复合体演变为多区系混合体。进一步利用鱼类个体生态矩阵分析方法研究显示,外来种在塔里木盆地适应性广泛,能够占据水域各种栖息生境,显著压缩了土著种的栖息空间,进而通过捕食、食物竞争及其他作用途径严重危及土著鱼类种群的续存,提示须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入侵种的进一步扩散及对濒危土著物种迅速开展人工保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保护区共有鱼类35种,隶属4目10科30属.该区的鱼类多数为适应于山区溪流生活的种类,鲤科鱼类是其中最大的类群,构成鱼类区系成分的主体.该区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鱼类包括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ndat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鲤(Cyprinus carpio)、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黄鳝(Monopterus alb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南方白甲鱼(Onychostoma gerlachi)、月鳢(Channa asiatica)等.通过实地调查,对保护区内两条主要水系(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物种相似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近期整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馆藏鱼类标本时,发现云南省鲤形目鱼类两新纪录,须鲫(Carassioides acuminatus)(采自云南省河口县红河干流)及矮身间吸鳅(Hemimyzon pumilicorpora)(采自云南省富宁县谷拉乡谷拉河,属珠江上游右江水系)。该新纪录的发现明确了两个物种的分布范围并增加了对云南土著鱼类区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南洞庭湖沅江段为我国重要通江湖泊洞庭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其鱼类资源现状,于2013年8月—2015年12月期间对南洞庭湖沅江段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12 962尾,经鉴定共计66种,隶属于7目13科44属,鲤形目占调查区域鱼类种类的69.70%,鲇形目和鲈形目次之。区系分布主体以地理位置所处的华东区为主,兼有华南区、华西区、北方区和宁蒙区的区系组成部分,华东区特有种占总种数的24.24%。栖息习性以湖泊定居型为主,占总种数的80.30%;食性以杂食性为主;栖息水层以底层为主;鱼类多样性指数(H′)为2.32,均匀度指数(J)为0.55,相较洞庭湖其他湖区处中等水平。调查结果相较历史调查记录出现种类数大幅减少、经济鱼类小型化、洄游型鱼类减少的现象,呈现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王子彤  张鹗 《生物多样性》2021,29(9):1256-30
赣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 淡水鱼类多样性极其丰富, 但是目前对于该河流的鱼类多样性还未有充分的了解。本研究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对赣江鱼类进行了实地调查, 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并参考最新的分类学成果, 更新了赣江淡水鱼类名录。结果表明, 赣江共有淡水鱼类180种, 隶属于12目31科93属。其中, 土著鱼类174种, 外来鱼类6种。赣江鱼类以鲤形目为主; 鲤科种类最多, 其次是鲿科。更新的物种名录中, 包含23个新记录土著种, 其中有5个未被描述的新种; 有36个历史资料记载的种类被剔除出物种名录; 25个物种发生了分类地位的变更。此外, 本次调查有28种鱼类未采集到, 说明这些鱼类的种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 而这些鱼类分别属于洄游性、流水性和产漂流性卵等独特生态类型, 说明赣江鱼类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人为干扰。本研究所给出的赣江鱼类的更新物种名录, 可为今后的赣江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怒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国际河流, 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受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限制, 目前尚缺乏怒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利用近5年的全流域实地采样数据, 结合文献资料, 系统整理了怒江流域鱼类物种组成信息; 利用聚类和排序方法分析了怒江流域鱼类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怒江流域共有土著鱼类85种, 隶属于5目12科47属; 外来鱼类18种, 隶属于3目8科16属, 另外实地调查发现新记录外来种2种。怒江流域鱼类多样性从上游至下游呈明显的递增趋势。根据土著鱼类组成的聚类和排序分析结果, 可以将怒江25个亚流域分为3个部分: (1)西藏自治区内的上游河段, 分布有鱼类15种, 组成以裂腹鱼类、高原鳅类为主, 具有明显青藏高原冷水性鱼类区系特征。(2)贡山至泸水的中游河段, 分布有鱼类36种, 组成兼有上游冷水性鱼类和下游喜温的鲃亚科、野鲮亚科鱼类。(3)泸水以下的下游河段, 分布有鱼类74种。下游河段干流广泛分布有喜温的鲃亚科、野鲮亚科和 亚科鱼类, 支流则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南鳅属(Schistura)、纹胸鮡属(Glyptothorax)鱼类, 鱼类组成以适应流水、激流环境的热带亚热带鱼类为主。2017-2021年的多次调查仅发现土著鱼类43种(占历史记录的50.6%), 土著鱼类资源衰退明显。过度捕捞、支流小水电开发、外来鱼类入侵等是主要威胁因素。随着人类活动的急剧增多, 怒江流域鱼类将面临更大的威胁, 亟需从流域层面开展系统的鱼类资源管理和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同域共存的2种形态相似的平鳍鳅科鱼类的共存机理, 通过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等方法对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的消化系统进行观察比较。形态学结果显示, 它们的消化系统组成基本相同, 符合杂食性鱼类的特征, 但二者消化系统形态有明显差异。西昌华吸鳅肠道盘旋2回, 呈“φ”字形, 肝胰脏覆盖在消化管腹面; 峨眉后平鳅肠道盘旋5—7回, 肝胰脏镶嵌在消化管之间, 西昌华吸鳅在肠道系数、比消化系统重等形态学指数上大于峨眉后平鳅。组织学结果显示, 在消化道内黏膜褶皱高度、肌层厚度等特征上西昌华吸鳅显著大于(P<0.05)峨眉后平鳅, 肝胰脏没有显著差异。AB-PAS染色显示, 2种鱼消化道内黏液细胞种类相似, 多为Ⅱ型和Ⅳ型黏液细胞, 黏液细胞分布类型与大多数硬骨鱼类近似。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鱼类的食性和消化能力, 二者在形态学、组织学上的差异可能暗示着西昌华吸鳅和峨眉后平鳅在食性和消化能力上存在差异, 这可能是二者能够稳定共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付贵权  秦涛  陈小勇  雷春云  李光华 《生态学报》2021,41(24):9557-9573
根据2018-2020年澜沧江西双版纳段5次鱼类资源调查数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该流域鱼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澜沧江西双版纳段此次共调查到鱼类119种,隶属于11目28科79属,而历史记录鱼类共179种,隶属于12目34科106属。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土著鱼类种数逐渐增多,但占比却逐渐下降,外来鱼类种数逐渐增多,占比也逐渐升高;本次调查到土著鱼类92种,占鱼类种数的77.31%,占比进一步下降;外来鱼类27种,占鱼类种数的22.69%,占比进一步升高。该区域鱼类优势种为云南吻孔鲃Poropuntius huangchuchieni和少鳞舟齿鱼Scaphiodonichthys acanthopterus,常见种为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和宽额鳢Channa gachua。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鱼类5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受威胁鱼类8种。相对于我国其他江河,澜沧江西双版纳段有极高水平的鱼类物种多样性,其中澜沧江干流鱼类物种多样性相对于左、右岸支流较低,左岸支流鱼类多样性高于右岸,罗梭江鱼类多样性高于其他一级支流。虽然澜沧江西双版纳段鱼类物种多样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土著鱼类占比下降趋势明显,仍面临着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受威胁因素,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黄河流域鱼类研究的历史、淡水鱼类的物种组成、整体分布格局、特有性、濒危性, 以及鱼类多样性在黄河上、中、下游等的特点。历史上对于黄河鱼类多样性的研究, 历经了四个阶段, 从最初的零星记录一直到现阶段的深入研究。综合历史记录和野外调查, 已知黄河流域分布的淡水鱼类共计147种, 隶属于12目21科78属, 其中鲤形目种类占据绝对优势。另外, 全流域黄河特有种计有27种, 受危物种24种, 分别占总数的18.37%和16.32%。同中国主要江河相比, 黄河鱼类在高级分类阶元上的多样性较高, 但物种多样性则处在较低水平; 尽管黄河特有鱼类和受危物种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上游特有鱼类和珍稀濒危鱼类的占比很高。目前黄河鱼类多样性大幅降低, 现状调查仅能采获历史记录种类的53.06%。梯级水电开发、水资源过度利用、外来物种、水域污染和过度捕捞都是威胁鱼类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但对各河段和支流的影响不一, 应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部署。  相似文献   

16.
屈霄  刘晗  阳敏  辛未  王伟民  陈宇顺 《生态学报》2022,42(24):10029-10040
理解城镇的快速发展对河流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是城镇河流科学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基础。本研究于2019年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1月),选取我国城镇化典型城市-深圳域内两个处于不同城镇化程度的代表性流域,应用多重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了流域间鱼类群落结构的差异,并探讨了驱动鱼类群落变异的关键环境要素。结果发现,城镇化程度高的观澜河流域其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类群、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城镇化程度低的坪山河流域有明显差别。 具体表现为:城镇化程度高的流域土著敏感种类如异鱲、吸鳅等几近消失,优势类群为外来入侵耐受种类,其物种多样性显著低于城镇化程度低的流域(P<0.05)。同时,外来鱼类在城镇河段其数量占比平均达92.5%,广泛分布于深圳城镇河流中。在环境因素方面,城镇化程度高的观澜河流域水体理化指标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均显著性高于城镇化程度低的坪山河流域(P<0.05)。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冗余分析显示:城镇用地占比和总氮是影响观澜河和坪山河流域鱼类群落差异的主要因素。城镇化进程中河流生境的改变已影响到土著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因此,推动以恢复土著鱼类生物多样性的河流生态治理与保护是今后水生态目标管理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Fish populations in the Rondegat River, a mountain stream in the Olifants-Doring system in the Cape Floristic Region, South Africa were survey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predatory alien invasive smallmouth bass Micropterus dolomieu (Lacepède) on the indigenous fishes. This was the first such attempt to quantify the predatory impacts of M. dolomieu within this region. The Rondegat River is home to five species of indigenous fish and is partially invaded by M. dolomieu, which has penetrated the lower river up to a waterfall barrier. Seasonal surveys were conducted at five sites above, and five below, the waterfall. Physical habitat was measured at each site. Four of the five indigenous fish species were absent at bass-invaded sites. Labeobarbus capensis (Smith), while still present below the waterfall, appeared to have suffered a near-total loss of post-spawning recruits. Analyses of physical habitat quality failed to explain the loss of indigenous fish below the waterfall, although sedimentation may have increased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catfish Austroglanis gilli (Barnard) to M. dolomieu predation by obliterating benthic cover. Consequently, predation by M. dolomieu was presumed to be the critical mechanism explaining the loss of indigenous fishes in the lower Rondegat River.  相似文献   

18.
泉州湾海域鱼类多样性及营养级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08年5月和10月在泉州湾进行的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探讨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 两次拖网调查共鉴定鱼类54种, 隶属于2纲13目32科。其中中上层鱼类12种, 近底层鱼类19种, 底层鱼类23种; 暖水性鱼类40种, 暖温性鱼类14种, 未发现冷温性和冷水性种类; 杂食性鱼类4种, 低级肉食性鱼类37种, 中级肉食性鱼类8种, 高级肉食性鱼类5种。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和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是5月份最主要的优势种, 凤鲚(Coilia mystus)和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是10月份最主要的优势种。与1985年的调查资料相比, 泉州湾鱼类组成和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多样性指数由3.05下降到2.32, 均匀度指数由0.76下降到0.58, 营养级指数由2.79下降到2.54。泉州湾鱼类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  相似文献   

19.
以皖南山区的河源溪流为研究区域, 根据2016年7月和11月两次的调查数据, 在区分土著物种和本地入侵物种的基础上, 初步比较研究了低水头坝的坝上蓄水区和冲刷区鱼类群落的季节动态及所受水坝大小和功能的影响。共采集鱼类24种, 隶属4目10科, 其中土著鱼类13种, 本地入侵鱼类11种。尽管坝下冲刷区的鱼类群落无显著季节变化, 但坝上蓄水区的鱼类群落季节动态显著, 其中11月的鱼类个体数显著高于7月。水坝大小对鱼类群落的影响相对较小, 仅冲刷区入侵鱼类群落结构随水坝大小显著变化; 水坝功能对鱼类群落的影响较大, 蓄水区土著鱼类群落及冲刷区入侵鱼类群落等都随水坝功能显著变化——同蓄水坝相比, 引渠坝的蓄水区中宽鳍鱲较少但中华花鳅和吻虾虎鱼较多, 且引渠坝的冲刷区中高体鳑鲏和泥鳅具有更高多度。研究表明, 在研究区域内, 低水头坝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视水坝蓄水功能而不同, 而水坝大小的相对重要性较低。研究也进一步证实, 因亲流性土著鱼类与广布性入侵鱼类对低水头坝干扰的响应不同, 在开展有关人类活动对溪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评价时, 有必要区分土著物种和入侵物种来进行, 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