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民族植物学观点和方法,分析聚居于贵州省黔东南的侗族民间在饮食习惯、常用医药、传统民居、生活用具、生产方式、民间信仰和自然崇拜等方面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结果表明:该地区侗族日常生活涉及的植物约122种,在侗族人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染料植物、信仰植物、民居建筑及生活用具植物等。黔东南侗族在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具有特异性的民族文化,这些传统知识对植物资源的保育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民族民间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进行调查编目、探究相关传统知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一直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作为“人与植物”之间关系中一个重要领域——人类利用实践对植物资源影响的研究却相对被忽略.重视这一研究领域,既可以为民族植物学方法及原理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助于推动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入“应用阶段”,同时也拓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其中,人类采集活动(尤其是越来越严重的商业性采集)对植物资源的影响应该受到民族植物学家的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
封面说明     
《广西植物》2023,(1):3-4
<正>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是一门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跨学科的科学,它既研究人类如何认知植物,也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植物,以及人类认知和利用植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白裤瑶是典型的山居民族,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许多传统畜牧业知识。白裤瑶人日常使用的饲料植物多达104种,大多数饲料植物是生长较快的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4.
京族药用红树林民族植物学知识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钦  韦文猛  米东清 《广西植物》2016,36(4):405-412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在长期与红树林为伴的生存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利用红树林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知识。然而,这些知识至今仍不为外界所知。为掌握京族药用红树林民族植物学知识和现状,该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方法,调查京族药用红树林知识中的红树林植物种类,记录其具体药用用途,并分析其生存现状及其中包含的可持续利用红树林植物资源经验。结果表明:共记录到京族药用红树林植物15种隶属于10科,具体药用用途共49种。其中,20种已有报道,29种未见报道;通过京族对红树林药用知识认知程度和依赖程度的调查还表明,京族历史上依赖本民族草医的情形已经基本消失,对红树林医药的依赖性和需求性也在消失。最后,剖析了京族在药用红树林植物选择与采集中的可持续利用经验。该研究结果不仅补充和拓宽了红树林民间药物的利用知识,而且为红树植物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研究维吾尔人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和灰叶胡杨(P.pruinosa Schrenk)是新疆沙漠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类群,研究采用关键人物访谈法,对胡杨和灰叶胡杨在新疆尉犁县维吾尔族民间的植物文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和灰叶胡杨的胡杨碱白色结晶体在治疗胃胀、咽喉肿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消化不良等方面有作用;胡杨碱黑色结晶体用于治疗腰疼、腿疼,有消肿及止痛等疗效;胡杨碱加工后作洗发膏和洗衣粉使用;胡杨水不仅治疗神经衰弱,有延缓衰老、降低高血压及高血脂的功效,还能降低心脏病发病率;胡杨和灰叶胡杨枝叶具有治疗家畜胃胀和肌胃腐烂病的作用。当地罗布人利用胡杨树来建设沙漠生态园及控制土壤沙漠化。研究初步揭示了两种胡杨植物与维吾尔人的植物文化体系,维吾尔族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将对我国民族植物学的发展及多样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民族植物学认识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一定地区的人群与植物界(包括所有在经济上、文化上和其他方面有重要价值的植物)之间的全面关系, 同时也研究社会结构、行为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民族植物学在寻找新资源、探索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途径中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民族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其中对民族植物学在理解上存在的误区是导致民族植物学不为更多人所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容易导致对民族植物学产生误解的6个方面(包括“民族植物学就是研究少数民族利用植物的科学”、“民族植物学仅仅是文献考证的一门学科”、“民族植物学无定量方法”等) 进行了初步分析, 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植物学, 参与到民族植物学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7.
民族植物学认识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一定地区的人群与植物界(包括所有在经济上、文化上和其他方面有重要价值的植物)之间的全面关系,同时也研究社会结构、行为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民族植物学在寻找新资源、探索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途径中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民族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其中对民族植物学在理解上存在的误区是导致民族植物学不为更多人所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容易导致对民族植物学产生误解的6个方面(包括"民族植物学就是研究少数民族利用植物的科学"、"民族植物学仅仅是文献考证的一门学科"、"民族植物学无定量方法"等)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植物学,参与到民族植物学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8.
广西龙胜平安寨传统利用植物资源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以桂北地区的平安寨为例,对广西龙胜平安寨壮族传统植物的利用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壮族对植物的利用现状,收集日常生产生活的植物利用知识。本次研究记录了壮族传统植物67科157种:其中食用植物有41种,隶属23个科;传统药用植物有86种,隶属47个科;传统历法和民间信仰植物有16种,隶属13科;日常生产生活的植物有34种,隶属22个科。总结和探讨了植物在壮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壮族传统知识中挖掘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特征的植物利用知识,为促进当地及相似生态环境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以及建设"美丽广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程卓  张晴  龙春林 《生物多样性》2022,30(7):22372-9918
《生物多样性公约》《名古屋议定书》《植物科学深圳宣言》等指导性文件都强调要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在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族植物学研究人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最主要学科领域, 近些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研究成果对于《植物科学深圳宣言》第六个优先领域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特别是《植物科学深圳宣言》发布后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状况, 主要从认知、利用、保护、管理植物等方面进行概述, 以便全面了解近期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发展状况, 保护传统知识和植物文化, 为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期获得的民族植物学成果, 说明民族植物学研究可以解决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发现, 该学科能极大地促进传统知识、植物文化、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尤其在农家品种以及濒危语言的保护方面有着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少数民族对植物资源分类、识别、命名和保护的传统知识和实践,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民间对竹类植物的分类、识别、命名、利用和保护,不仅基于竹类植物的经济利用、形态特征、生活形态和生长习性,而且依赖于社会文化价值,强烈的植根于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此外,民族民间利用和保护竹类植物的实践,是原住民和自然资源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晶,形成了非常合理和有效的可持续利用的生产系统。鉴于前期工作的基础,未来几方面的工作应得到加强:(1)调查:对中国其它偏僻地区原住民社区更多的访谈和野外调查是非常必要的,不要仅局限于种类的分类、识别和分布,而且亦要了解他们文化知识和这一重要资源的用途;(2)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多样性保护计划和项目必须纳入国家项目,并要结合对各个民族类群的特别建议。不同利益集团的介入和合作也是必要的。(3)技术传播:某些现代的管理和技术能改进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原住民社区收入和促进这些社区福利的改善。(4)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资金的支持:竹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对于未来可持续生产是非常重要的,但亦是困难的,这往往是资源多样化、文化多样性,特别是资金激励体制导致推行策略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周静帆  欧杨  周丽  刘昕岑  包蓉 《广西植物》2019,39(3):346-358
传统村落的植物景观反应了一个民族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植物认知和应用经验,该研究对云南省德宏州大盈江、瑞丽江流域的19个傣族传统村落进行了植物景观及应用调查。结果表明:德宏傣族传统村落植物景观水平分布为寨外(山林绿块+农田绿块+护堤绿带)——寨边(防护绿环+高山榕绿块)——寨内(绿点+绿线)的格局;垂直分布有5个景观层次;村寨内常见植物共181种,73科;村寨内植物多为人工栽培,具较强实用性,主要应用功能集中在食用、药用、观赏、防护隔离、香薰调味等方面;傣寨植物人文景观具宗教色彩。建议加强植物水平分布的空间联系,建立稳定的绿地系统格局;保持植物垂直景观层次,推广植物的建造功能应用;充分利用植物资源,形成产业优势;传承优秀的植物文化景观。推广植物在村落建设中的传统应用经验,促进民族村落与植物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为德宏傣族人居环境建设与民族植物学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民族植物学方法,以广西西部的1市1区10县为研究区域,对桂西壮族饮食文化中利用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桂西壮族饮食文化中常用的野生食用植物有46科102种,其中菊科(Asteraceae)种类最多(13种),其次为苋科(Amaranth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蔷薇科(Ros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各6种).食用部位常为嫩枝叶、果实、全株、花、根和茎等,其中,食用部位为嫩枝叶的种类最多(48种),食用部位为根和茎的种类最少(8种),食用部位为果实、全株和花的种类分别有18、17和11种.食用方法有炒、煮汤、生食、凉拌、水煮、茶饮、上汤和配菜等,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炒和煮汤.采摘时间主要为春季和夏季,部分种类可全年采食.不同区域的壮族民众对野生食用植物的选择具有随机性,主要依据方便、易得、适用、无污染等标准进行选择,且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壮族民众对野生食用植物的选择具有较明显差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桂西壮族民众拥有丰富的利用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具有食用植物种类丰富、食用部位多样、食用方法多样等特点,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此外,根据研究结果,对桂西壮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探讨,并对当地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黄瓜(Cucumis sativus var. xishuangbannanesis)是黄瓜的一个变种。云南省西双版纳及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栽培、管理和利用这种黄瓜, 使它成为当地重要的作物农家品种, 对其开展民族植物学研究, 了解其传统知识十分必要。我们于2017-2018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调查了西双版纳黄瓜农家品种及其相关的传统知识。结果表明, 与现代品种相比, 西双版纳黄瓜农家品种具有香味浓郁、耐贮藏等特异性; 西双版纳的傣族、基诺族、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关于西双版纳黄瓜农家品种的传统知识。西双版纳黄瓜种质资源在大部分村寨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 与之相关的传统知识也随之消亡, 目前仅在海拔较高、交通欠发达的边远山区还栽培和保留了少量的农家品种。建议开展西双版纳黄瓜农家品种的原生境保护, 既保护其种质资源, 也保护相关的传统知识。  相似文献   

14.
We examine the role that habitus, an individual’s or group’s dispositions, has played in the retention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mong the Noongar people of south-western Australia. We sought to determine if current plant knowledge reflects Noongar habitus or, alternatively, the use of fall-back species that were important due to the intermittency of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the social exclusion of Aboriginal people up until at least the 1960s in Western Australia. We compared the seasonal availability of Noongar food plant resources currently known by Noongar Elders to those described at the time of European settlement. We used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to compare the seasonal availability of plant resources with the seasonal availability of work prior to the introduction of civil rights for Aboriginal Australians in the 1960s. We show that the seasonal pattern of plant knowledge has changed little since settlement an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asonal availability of work and plant knowledge.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prior to 1960 Noongars maintained a reasonably traditional round of seasonal activities involving traditional plant use. We suggest that Noongar habitus guided their response to the colonising culture and helped preserv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了解壮族文化多样性与植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互动共存状况,采用资料查阅、访谈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桂西壮族不同方面的文化习俗与植物资源利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西壮族在地域文化、色彩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方面均与植物关系密切。用植物命名的自然村有108个,涉及79属88种植物且多数种类具有经济用途;染色植物有17科21属22种,其中茜草科(Rubiaceae)、爵床科(Acanthaceae)和菊科(Asteraceae)种类相对较多;常见的食用野菜有13科31种,以菊科种类最多(12种),唇形科(Lamiaceae)和伞形科(Apiaceae)种类也占一定比例,且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多样。民歌中涉及的植物有260多种,多数种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其中包括野菜植物24种、野果植物11种、染料植物7种以及部分药用植物。研究结果显示:壮族文化中的地域文化、色彩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植物崇拜和乡规民俗等对当地的植物资源保护有重要作用,但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Wild plant resources and related indigenous knowledge often play important role in facilitating human societies to mitigate the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We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using a traditional herb, Anisodus tanguticus, in a novel way by local pastoralists o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n coping with extreme winter events. Interviews of 13 key informants were carried out in seven villages, and in depth househol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two villages covering all the pastoral dependent households.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has also been employed. We found that local herders applying dried above ground part of Atanguticus as a supplementary feed to livestock in winter, with the purpose of helping animals to overcome cold events and snow disasters. According to local communities, time of harvesting and type of animal to be fed are key factors of using this toxic plant. Local communities have accumulated a rich repository of knowledge about Atanguticus, including its habitat, life history, uses, and health enhancing effects. They developed an informal tenure system and benign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his plan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indigenous knowledge evolved from long term human nature interaction is important in preventing climate induced damages and lowering the risk aroused from climate uncertainties.  相似文献   

17.
湘西地区祛风除湿的医药传统知识历史悠久,但相关药用植物的资源本底和传统知识现状还不够清楚。该文基于民族植物学调查方法,对湘西地区祛风除湿药用植物的组成、相关传统知识、定量评价、实际估价和在《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收录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就该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湘西地区目前利用的祛风除湿药用植物共有48科65属71种,以毛茛科(Ranunculaceae)和五加科(Araliaceae)居多。(2)根、全株、茎(藤)为主要利用部位。(3)生活型主要是草本、藤本和灌木,乔木较少。(4)与药用植物相关的传统知识在代际传播方面存在不确定性。(5)寻骨风(Aristolochia mollissima)、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和广防风(Anisomeles indica)显示出最高的知识一致性水平,是本次调查中3种最常用的祛风除湿药用植物。(6)当地药用植物的本地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小,总体维持在较为平稳的水平,且缺乏对药材消费需求的了解。(7)有25种祛风除湿药用植物在《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收录的功能与主治为祛风除湿、关节痹痛、风湿等。随着现阶段我国资源立法的不断完善,建议对湘西地区祛风除湿药用植物相关传统知识加强保护,提高该类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并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和技术手段,加强区域内传统医药资源的发掘和创新,使湘西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更好地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杨蓉  杨红伟  陈兴  赵燕强  杨立新 《广西植物》2023,43(10):1954-1964
植物染料有绿色环保、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其资源量少、成本高、色牢度低等缺点限制了植物染料在工业化的应用。云南鹤庆白依人有植物染色的传统习俗,当地有丰富的染料植物资源和传统染色工艺。为调查、记录和研究白依人植物染色和相关传统知识,拓展植物染料资源并促进植物染料的开发利用,该研究对大理州鹤庆县六合彝族乡白依人植物染色及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民族植物学调研。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对大理州鹤庆县六合彝族乡4个村落的288位信息报告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当地植物染料进行实地调研,以参与式观察法记录传统植物染色技艺,通过定量分析法对传统植物染色知识(f值、CIIs值、ICF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鹤庆白依人使用11种植物染料,分属10科11属。(2)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的白依人对传统植物染色知识的认知有差异。(3)水红木和密蒙花的使用频率和文化重要性指数较高,并且白依人对蓝染的植物染料认知高度一致。(4)白依人常用植物染料给本民族服饰火草衣染色。该文揭示了鹤庆白依人有较完整的传统植物染色知识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流失。该研究结果为植物染料资源的开发和传统植物染色工艺的研究提供科学线索,促进少数民族植物染料的产业化应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