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主编:边银丙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8月I S B N:978-7-04-046650-8定价:38.00元内容简介本书共分为16章,系统讲述了食用菌栽培学所涉及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目前市场上主要类型食用菌的栽培原理和技术。第一章至第六章是基础知识,包括绪论、食用菌类群、生理与生态、遗传与育种、培养料与栽培设施、菌种繁育。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分别介绍了六大类食用菌的栽培原理与技术,即草腐食用菌、木腐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食用菌、药用菌、珍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表型组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已成为我国农业的第五大种植业,在“精准扶贫”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食用菌行业依然面临着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工厂化栽培生产中我们还严重依赖国外选育的菌种。随着基因测序和表型组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数据驱动”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这些新技术也为解决食用菌行业面临的问题带来了机遇。其中表型组研究通过光学设备和传感器将肉眼观察和手工测量的数据数字化,与基因组、代谢组等数据构成食用菌组学大数据,为食用菌分类、种质资源评价、育种、基因功能和栽培等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重点描述了食用菌表型性状,介绍了表型组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回顾了植物表型组技术的进展和应用领域,并讨论了食用菌表型组研究的关键技术和面临的挑战。期望通过对食用菌基因组、表型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技术的整合研究和大数据的积累,推动“数据驱动”的食用菌遗传育种和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3.
鲍大鹏  谢宝贵 《菌物学报》2020,39(6):971-976
正食用菌遗传学主要是研究食用菌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遗传物质变化、传递和作用规律的科学,广义的食用菌遗传学还包括种质资源的育种价值评价和种质创新方法的研究。食用菌遗传学是食用菌学科体系的基石和核心,食用菌遗传学的科研成果和理论创新可以为食用菌其他学科(如育种学、生理学和栽培学)的发  相似文献   

4.
文中通过对中药渣资源、处理和食用菌栽培的现状介绍,分析中药渣栽培食用菌的优势及产业现状。并以平菇为对象,简要阐述中药渣栽培食用菌技术路线,同时针对中药渣栽培食用菌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渣在食用菌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同时为中药渣合理处理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病害问题会造成覆土栽培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严重下降。防控微生物病害一直是食用菌研究和产业发展关注的热点,但常规的防控措施均存在局限性,尚难以在生产实践中有效地防控病害。本文列举了近年来常规的生物和非生物方法在覆土栽培食用菌微生物病害防控中的应用,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并综述了近年来覆土栽培食用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的进展。基于此,提出了应用合成土壤微生物组来防控食用菌微生物病害的新策略,对构建和应用合成土壤微生物组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展望。这将有助于有效地防控覆土栽培食用菌的微生物病害和维系土壤健康。  相似文献   

6.
我国食用菌的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更是出现了形式多样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这些技术在提高食用菌产量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在食用菌栽培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叫做食用菌大容量栽培包技术,该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现有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和技术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了食用菌大容量栽培包技术的优点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惠勇 《生物技术世界》2013,(11):111-111
针对食用菌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现状,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定位应是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在目前的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中,食用菌栽培学是非常注重实践的一门学科。那么,实验教学就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科学研究的强力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霞 《菌物学报》2014,33(2):175-182
我国是世界食用菌产业大国,产量占全球总产80%,拥有全球最多的食用菌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者,近年来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科学需求。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研究的强力支持。本专刊集结了食用菌的资源与利用、遗传育种、组学分析、生理栽培、加工技术、活性成分、保健功效评价等方面的论文共计32篇。本刊论文还涉及了食用菌与病原菌的互作研究、野生菌的种类产地鉴定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探究低温刺激子实体形成过程的组学数据能为食用菌的工厂化低碳高效栽培及广温型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本文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对食用菌低温刺激子实体形成的类型进行低温型(11−19 ℃)和冷压型的划分(≤10 ℃)。在此基础上,综述了食用菌两种类型的低温刺激子实体形成过程的研究进展。食用菌低温刺激子实体形成过程中都涉及信号转导、胁迫响应、基础代谢、细胞分化、细胞结构变化等代谢过程。随着低温型到冷压型的刺激温度下降,糖代谢可能转向脂代谢为子实体形成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子实体分化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概述了温度、光照、CO2浓度以及湿度等环境因子对食用菌子实体分化、发育的影响和外源添加物、有益微生物与食用菌子实体分化、发育的关系,并对食用菌子实体发育相关酶学研究进展以及食用菌子实体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罗信昌 《菌物学报》2013,32(Z1):14-19
银耳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食用菌,又是我国医学中一种久负盛名的药用真菌.我国的银耳研究凝聚着几代菌物学家和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银耳纯菌种的分离培养、生活史、生态系、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及人工栽培等研究方面,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富于创意的探究,终于取得了诸多颇有分量的科研成果,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回顾中国银耳的研究历程,我国的菌物学科研工作者,特别是菌物学的前辈们,在缺资金、缺设备的艰苦条件下,始终坚持科研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将激励着我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2.
采集于新疆的“中国美味蘑菇”是一种个体巨大的野生蘑菇,迄今未有人工栽培报道。本文已成功对其进行驯化栽培并完成了它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可为今后商业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中国美味蘑菇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大豆蛋白胨;菌丝生长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值为6。该种蘑菇可利用稻草、麦杆、芦苇等基质进行栽培;它还有一重要的特点就是出菇可不需覆土,而覆土为一般栽培的蘑菇属种类生产中的必须环节。初步驯化表明,该种蘑菇以芦苇为基质比以稻草为基质的生物学效率高15.01%。  相似文献   

13.
作物秸秆及其它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的农业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林奎  顾桂芬 《生态学杂志》1992,11(3):13-16,64
一、引言当前,世界上五大问题(环境、粮食、人口、资源和能源)日趋严重,在发展中国家解决饥饿、营养不良和贫困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重视食用菌在利用农业有机废物转化为人类食物方面的积极  相似文献   

14.
Bhak G  Song M  Lee S  Hwang S 《Biotechnology letters》2005,27(20):1537-1541
A novel approach to utilizing whey permeate, the cultivation of mycelia of the edible mushroom Pleurotus ostreatus, is introduced.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RSA)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combination of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 and pH that would result in a maximal mycelial extension rate under solid state cultivation. The conditions to maximize the mycelial extension rate were predicted to be 44 g lactose l−1, pH 6.0 and 24.2 °C. Subsequent verification of these levels agreed with model predictions.  相似文献   

15.
Lignocelluloses are the most abundant organic renewable raw materials, with about 10–15 tons per capita produced annually by plants, available for microbial or other conversions. Although mushroom culture is one of the oldest microbial foods of man and the first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the basic research of microbial technology has not been applied to any significant extent to mushroom cultivation. In fact, the only means for converting unmodified lignocellulosics biologically is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various edible mushrooms, which are regarded as a great delicacy.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various edible mushrooms and their nutritive value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6.
鲍大鹏 《菌物学报》2021,40(4):806-821
食用菌遗传学是食用菌学科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40年来我国食用菌遗传学研究紧密围绕为育种服务、最新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的解决等主题开展了众多科学活动。为了促进食用菌遗传学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文梳理出9个方面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和地方品种研究、食用菌农艺性状控制基因定位和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研究、食用菌杂交育种的遗传学规律研究、食用菌菌种的遗传稳定性研究和变异风险监控、栽培基质分解利用和储存转运的分子机制、食用菌应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分子机制、子实体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食用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以及食用菌鲜品采摘后代谢生理的分子机制等,目前这些研究主题有些正在成为研究热点,有些在研究的系统性上还有待完善,有些还缺少足够的关注兴趣。希望食用菌遗传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把一些源头和底层的科学规律弄清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为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食用菌生产中木霉菌不仅污染食用菌培养料,而且感染其菌丝体和子实体,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食用菌与木霉菌互作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化学基础,介绍了食用菌抗病性遗传及抗性机制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宿主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张金霞 《菌物学报》2015,34(4):511-523
食用菌以子实体为收获物,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我国重要的食物安全战略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大产值农作物,2013年产量3 169.68万吨(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直接产值1 707亿元,间接产值6 828亿元,从业人口逾2 000万。我国食用菌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75%以上。但是,与食用菌产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严重匮乏,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空白,严重制约着我国食用菌育种和栽培等产业技术的创新,导致单产低、质量差,产业链难以延长,产业效益持续下降,产业升级艰难。科学基础研究的缺乏,已经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2014年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2014CB138300),紧紧抓住困扰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科学问题,开展食用菌高效利用木质纤维素的分子机制、食用菌子实体形成发育的调控机理、食用菌温度响应的分子机制、食用菌活性物质及其合成代谢的分子基础和食用菌优异种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研究,拟阐释食用菌子实体形成的营养利用与遗传调控机制、食用菌抗逆性的温度响应机制和食用菌活性物质的合成代谢调控机理。构建食用菌科学理论体系,为食用菌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奠定科学基础,为优质高产提供理论指导,为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提供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