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曲霉球病易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近年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合并咯血等,常易与肺癌、结核及支气管扩张症等难以鉴别,术前诊断符合率低。其肺曲霉球菌腔一旦形成,单纯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手术切除为治疗、控制本病继续发展以及因本病引起大咯血等症状的首选治疗方式[1-2]。现将我科2002年5月-2012年12月经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例证实的肺曲霉球病2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抗菌药物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在治疗各种细菌性感染疾病过程中存在下列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即抗菌药物与细菌之间、机体免疫功能与细菌之间以及抗菌药物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免疫缺陷的病人增多,引起了不少学者关注抗菌药物对机体免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核病小鼠肺部病理变化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将60只C57BL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结核病模型组小鼠经球后静脉丛注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毒力珠(H37RV);免疫调节剂组结核病模型小鼠于H37RV感染后第3、10、17天分别肌注22.5μg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微卡菌苗);正常对照组小鼠未做处理。感染4周后,留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取肺组织,采用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抗酸染色后病理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结核病模型组小鼠大部分肺组织实变,多数肺泡腔消失,肺泡隔重度增宽,肺间质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浸润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淋巴细胞较少。残存的肺泡腔中有红细胞、纤维素渗出。肺实变区内分布大量的紫红色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存在于单核-巨噬细胞胞质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相对比率明显减少。免疫调节剂组肺组织病变和结核病模型组大致相似,但实变病灶较少,多数肺泡腔存在,肺泡隔内浸润淋巴细胞较多,肺泡腔内有渗出单核-巨噬细胞。肺实变区内结核分枝杆菌明显少于结核病模型组,CD3^+与CD4^+T细胞比例增加,能显著增加γδT细胞比例。结论微卡菌苗可增强结核病小鼠的免疫功能,使肺实变病灶较少和病灶内结核分枝杆菌明显减少,肺泡腔内单核-巨噬细胞增多,为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结核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小鼠结核分枝杆菌持续感染模型并研究其免疫应答特征,选取雌性C57BL/6小鼠,经尾静脉感染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并以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治疗。分别于感染后4、8、12周处死小鼠,用平板法计数肺和脾荷菌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及亚类,流式细胞术检测CD4+脾淋巴细胞经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纯化蛋白衍生物(PPD)刺激后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比例。结果显示,感染4周后小鼠肺和脾荷菌数lg CFU分别达3.67±0.25和3.54±0.24,至少持续8周;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脏器荷菌数。感染12周后,感染组血清中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以IgG1为主;治疗组总IgG抗体水平显著低于感染组(P0.01),且IgG2a相对较高(P0.05)。感染组CD4+脾淋巴细胞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分泌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和P0.001),而IL-4分泌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IL-2和IL-4分泌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和P0.01)。本研究建立的小鼠结核分枝杆菌持续感染模型有望用于结核病治疗性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及筛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2例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其治疗经过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 2例难治性ITP患者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后发生IFI,用大扶康、两性霉素B,降颅压,辅助呼吸等治疗。结果 例1发生隐球菌脑膜脑炎、例2出现肺曲酶菌感染,均经抗真菌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难治性ITP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治疗困难,确诊后用药应足量、足疗程。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胸腺肽α1活性片段Thymosinα1OH和其自旋标记衍生物的合成及对实验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合成胸腺肽α1活性片段及其自旋标记生物具有显著的免疫促进活性。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脊柱病变为主的慢性痫,累及骶髂关节,引起脊柱强直和纤维化,造成不同程度的眼、肺、肌肉、骨骼病变,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的致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但在治疗方面,生物治疗策略取得了可喜的新经验,生物药物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致病菌, 也是迄今最成功的人类致病菌之一. 结核分枝杆菌能逃避宿主免疫攻击, 在人体内持续感染或呈休眠状态. 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 持续感染或休眠的致病菌可能被重新激活. 结核分枝杆菌的持续感染是制约结核病控制计划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 揭示结核分枝杆菌持续感染的分子机制、寻找其中薄弱环节、发现适当的药物靶标并开发全新药物及免疫干预措施, 被认为是遏制结核病蔓延的关键. 结核分枝杆菌持续感染和再激活是众多基因协同的系统适应过程. 本文在全面分析全球结核分枝杆菌持续感染相关基因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通过文本挖掘, 综合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 提出了结核分枝杆菌持续感染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 为揭示结核分枝杆菌持续感染的机制, 筛选控制结核病的新靶标和免疫干预节点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以评价胸腺肽α1联合化疗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用药组35例采用胸腺肽α1+化疗,对照组35例单用化疗,两组化疗方案相同。胸腺肽α1每次1.6mg,每周2次,连续4周(共8针)。28天为一疗程,共用2个疗程。采用FCM检测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D4、CD8、CD3+CD4+、CD3+CD8+免疫指标。结果:用药组CD4、CD8、CD3+CD4+、CD4/CD8均高于化疗前和对照组化疗后水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α1配合化疗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用FCM检测外周血免疫指标为临床观察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以评价胸腺肽α1联合化疗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用药组35例采用胸腺肽α1+化疗,对照组35例单用化疗,两组化疗方案相同。胸腺肽α1每次1.6mg,每周2次,连续4周(共8针)。28天为一疗程,共用2个疗程。采用FCM检测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D4、CD8、CD3+CD4+、CD3+CD8+免疫指标。结果:用药组CD4、CD8、CD3+CD4+、CD4/CD8均高于化疗前和对照组化疗后水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α1配合化疗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用FCM检测外周血免疫指标为临床观察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难治性感染症细菌L型的药敏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难治性感染症病人的58份临床标本培养细菌L型所做药敏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选用抗菌药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200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的脑曲霉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脑曲霉病的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提供依据指导。方法 收集39例脑曲霉病患者性别、年龄、地域、临床表现、伴随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可发生于免疫功能缺陷和免疫功能正常者,尤其好发于中年男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多来自于肺曲霉病的血行播散和鼻旁窦曲霉病的直接蔓延,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患者主诉以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为主,约至一半的患者(53.85%)可出现发热症状。本病治疗以外科手术干预联合抗真菌治疗最优,药物首选伏立康唑,但预后较差,患者死亡率较高。结论 脑曲霉病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典型、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结果不特异、诊断较为困难、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牙周病是严重危害口腔健康的常见病。临床上多是以机械洁治后辅以抗菌药治疗。当前辅助的治疗药物多以抗生素类药物为主,但此类药物不仅破坏菌群平衡,还会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中草药生物活性广泛、安全性高,利用其抑菌、抗炎、增加免疫、促进组织修复等功能治疗牙周病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本文对中草药治疗牙周病展开综述,为中草药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以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在选择性病例可辅以手术治疗,而治疗基础病和调整免疫机能同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肺真菌感染居首位,己成为免疫功能下降或缺陷宿主常见的死亡原因。艾滋病是经典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时需及时识别、治疗,以降低其病死率。国内、外各种有关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指南的不断问世,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医生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该文就艾滋病常见侵袭性肺真菌病:肺念珠菌病、肺孢子菌肺炎、肺马内菲青霉病、肺隐球菌病、肺曲霉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应用体内诱导抗原技术筛选结核分枝杆菌体内表达基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寻找新型抗结核药物靶标 ,采用体内诱导抗原技术筛选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内诱导基因。首先构建了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质粒表达文库 ,库容量为 1 0 2× 1 0 5CFU。再用经过结核分枝杆菌和大肠杆菌的裂解产物吸附过的结核病人血清 ,通过原位免疫印迹来筛选基因组表达文库 ,共获得 1 6个阳性克隆。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发现该 1 6个阳性克隆可能包含 2 2个开放阅读框 (ORF)。按照功能将其分为 7类基因 :脂类代谢 2个、信号途径 5个、PE/PPE蛋白家族 2个、中间产物与能量代谢 6个、细胞壁与细胞处理 1个、假想蛋白 4个和与牛型分枝杆菌定向进化同源的 2个 ,其中部分基因可能与毒力相关 ,可以作为候选药物靶标  相似文献   

17.
副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董艳双(阜新高等专科学校123000)副霍乱的预防和治疗均以抗菌药物为主,因此随时掌握抗菌药物对剧霍乱弧菌的敏感性尤为重要。一般对副霍乱病人和带菌者的治疗及密切接触者的预防投药以强力霉素、复方新措明为主,为了随时掌握菌...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中国大陆地区赛多孢霉感染流行情况及诊治现状,该文通过对1978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报道的赛多孢霉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我国临床赛多孢霉感染的致病菌种以尖端赛多孢霉为主。感染常见部位依次为眼、肺、颅内、鼻窦、皮肤、关节、脊柱。感染类型以创伤后局部感染为主,其他类型为溺水后感染、免疫功能明显受损后感染及呼吸道内定植感染等。目前我国病原学诊断主要依赖真菌培养,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较少。治疗以单独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体外药敏实验及既往诊治经验表明赛多孢霉对伏立康唑敏感度高。我国多数赛多孢霉感染预后良好,而多育赛多孢霉所致播散感染预后差。目前赛多孢霉感染早期诊断困难,应该提高对该病特点的认识、形态学诊断水平,并积极开展分子鉴定,以达到早期准确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9.
随着重组DNA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蛋白质和多肽为主的大分子成为一类新型药物,并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兴的基因治疗技术使得核酸大分子也有可能成为药物。目前,绝大部分大分子药物都是通过注射途径给药,病人在医院注射费用昂贵且不方便,因而许多注射替代给药途径成为研究热门,通过肺部吸入给药就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非侵入性给药途径。本介绍了肺吸收大分子的可能机制和大分吸入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以及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当前结核病耐药等问题愈加严重,基于新靶点的抗结核新药研发也变得尤为重要。分枝杆菌膜蛋白是镶嵌于细胞膜磷脂双层或与脂双层结合的一类蛋白,参与细胞结构合成、物质跨膜转运、催化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并在宿主感染中参与免疫识别、免疫逃逸、毒力因子释放等致病机制。另一方面,膜蛋白具有特定的拓扑结构和细胞定位,药物靶标可及性强,因此膜蛋白是抗结核药物作用的理想靶标。本文就分枝杆菌膜蛋白在细胞壁合成、物质跨膜转运、细菌休眠、细菌与宿主互作及分泌系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抗结核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