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益生菌与肠道疾病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益生菌是一类消化时能对宿主的健康和生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的非病原微生物.他们由酵母菌和细菌,特别是乳酸菌组成,其在肠道中的命运及作用因菌株而异.益生菌的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调节内源性菌群或免疫系统来实现.虽然益生菌的使用对其他疾病也有减轻作用,但通常被用来治疗与胃肠道相关的疾病.尽管如此,只有少数益生菌菌株在随机取样、安慰剂作对照的临床试验中被认为是有益生作用的.本文就目前益生菌在治疗人类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脑轴是由中枢系统、胃肠道系统共同构成的双向通信系统,其主要通过下丘脑食欲中枢和胃肠道食欲激素来调节动物的食欲,控制其体重,参与能量稳态的调节,是研究动物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重要轴系.本文综述了肠脑轴对动物食欲、能量平衡和体重的调节作用,展望了肠脑轴在肥胖等相关代谢疾病治疗中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植物大麻用于临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许多胃肠道疾病如呕吐、腹泻、炎症性肠病、肠源性疼痛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综述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组成及其在胃肠道活动中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信息,并为通过调节胃肠道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治疗胃肠道疾病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神经元网络是大脑执行高级认知行为的结构基础,研究证明学习记忆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神经元网络可塑性密切相关。因此,揭示调控和改变神经元网络可塑性的机制对理解神经系统信息交互以及疾病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基于微电极阵列(microelectrode array, MEA)培养的神经元网络是体外探究学习和记忆机制的理想模型,同时针对该模型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综述了基于MEA采集体外培养神经元网络的放电信号来构建功能网络的相关研究,分别从二维神经元网络和三维脑类器官发育,以及开环和闭环电刺激对神经元网络可塑性影响的角度,总结了体外培养神经元网络可塑性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该方向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许多胃肠道疾病及其他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其发病率高达胃肠道疾病的70%以上。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是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中最重要的间隙连接蛋白,对胃肠道动力的形成和调节起着关键性作用。中西医治疗胃肠道疾病临床疗效显著,但其起效的分子机制尚未阐释清楚。本文从Cx43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角度,对Cx43在调节胃肠运动障碍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探究中西医调节胃肠运动障碍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X线检查是利用身体各部分组织的密度不同,观察其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但胃肠道(包括食管,胃及肠)因与周围的组织密度无大区别,故检查时须借用钡剂显影。这有助于了解胃肠道的病变,帮助疾病的诊断,确定治疗方针,检查指征如溃疡、肿瘤、息肉、结核等,以及胃肠道外的肿瘤,亦可用胃肠检查来加以诊断,如胰头癌,胰腺囊肿等。  相似文献   

7.
黄芩汤是《伤寒论》中治疗下痢的经典方剂,由黄芩、芍药、甘草(炙)和大枣四味中药煎煮而成,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等胃肠道疾病已有近1800年,中药治疗胃肠道疾病相较于西药更安全。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近几年来黄芩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并对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减轻化疗药物胃肠道毒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结合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黄芩汤减毒机制的研究方法对现有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并对中药疗效研究展开设想,提出以组学作为研究手段,配合中药复方整体作用模式的组分-疗效研究思路,以期为黄芩汤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宏基因组学在人和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动物胃肠道存在大量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是与宿主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并且同宿主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因此胃肠道微生物研究已成为当今的热点研究领域。宏基因组学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使我们不仅能够对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分析,还能进一步深入了解其代谢功能,开发和利用潜在的微生物及其基因资源。文中结合我们的研究工作,综述了宏基因组学在人和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同时着重介绍宏基因组研究的生物信息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 ECS)由大麻素受体、内源性大麻素以及涉及内源性大麻素合成、运输和降解的酶所构成,广泛参与胃肠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并且通过大麻素基本调节作用来维持体内肠道的平衡。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关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正常胃肠功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结肠癌等疾病中作用的主要研究进展,可为临床治疗胃肠道疾病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是指一系列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其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重复和刻板行为。随着对该疾病的深入了解,发现ASD儿童存在多系统的共患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ASD儿童广泛存在的胃肠道症状(gastrointestinal issues,GI),如腹痛、腹泻、呕吐、慢性便秘和胃食管反流等。胃肠道疾病严重影响ASD儿童的饮食、睡眠和日常行为。事实上,部分ASD儿童的一些行为问题(如自我伤害、易激惹等)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因此,ASD儿童的胃肠道疾病引起了父母和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肠-脑轴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造成的影响也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ASD与胃肠道疾病的新近研究进展,介绍了ASD儿童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可能的原因,展望了通过治疗胃肠道疾病、调整肠道菌群对改善ASD儿童生理健康和行为症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Fruit ro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stharvest quality and shelf life of Lanzhou Lily fruit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haracterize different isolates from Lanzhou Lily using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approaches and to test their pathogenicity in Lanzhou Lily fruit. Different isolates were collected from decayed Lanzhou Lily fruits in Lanzhou in Gansu Province in China during 2016 and 2017. In total, four isolates were obtained and identified based on their DNA sequences of the 16S rDNA and 26S rDNA gen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es and sporulation. Of the four isolates, one was identified as Bacillus safensis, one was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and the other two isolates were 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 The pathogenicity tests showed that all four isolates were pathogenic in Lanzhou Lily fruit. Previously Fusarium tricinctum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the primary cause of fruit rot in Lanzhou Lily throughout the world. Our report is the first to show results that indicate that B. safensis, S. maltophilia and M. pulcherrima are pathogenic in Lanzhou Lily in China.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bacteria and yeast that infect Lanzhou Lily frui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芍药苷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探究其干预机制。方法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常规培养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CCK-8以及EdU-488法检测芍药苷对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检测芍药苷对SW480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Westernblot法检测beclin1、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芍药苷分别处理24h、48h、72h的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显著抑制:相比较对照组,160μg/ml芍药苷处理48h后,SW480细胞内黄绿色荧光减弱,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为(58.91±4.99)%;SW480细胞的侵袭细胞数、迁移细胞数显著下降:侵袭抑制率为26.50%,迁移抑制率为24.67%;beclin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Bcl-2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beclin1与Bcl-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芍药苷能够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Bcl-2蛋白表达,上调beclin1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为了调查兰州地区肺炎患儿中RSV和HPIV-3的感染状况,分别在RSV的G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和HPIV-3的HN基因的保守序列处,设计了套式引物,采用套式RT-PCR的方法检测了60份兰州地区肺炎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样本,结果显示,60份样本中RSV阳性为14例(23%),HPIV-3阳性为12例(20%)。并分别随机对其中的5份样本的扩增产物进行了基因序列测定,结果5份RSV阳性样本与参考株序列的同源性均大于97%,5份HPIV-3阳性样本与参考株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7%。表明兰州地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RSV和HPIV-3是常见的感染病原体。  相似文献   

14.
15.
以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 采用开顶室增温小室进行增温模拟实验, 设置CK(对照点)、T1(增温1.5—2.5 ℃)、T2(增温3—5 ℃)3种处理, 研究了短期增温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生物量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 (1)T1增温显著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生成, T2增温幅度过大, 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 导致这种促进效果在T2内不显著。(2)T1, T2增温均使得0—2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降低, T1增温促进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的生成, 但这种促进效果在T2内并不显著。(3)T1, T2增温均使得0—20 cm 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降低, 20—30 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无明显变化。(4)模拟增温促进了长江源高寒沼泽草甸地上生物量的生成, 并且增温幅度越大地上生物量增加越多。T1增温促进了地下生物量的生成, T2增温幅度过大, 对地下生物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的这种促进作用有所抑制。(5)土壤有机碳(SOC), 土壤微生物量碳(MBC),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三者碳组分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表明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5、2005、2015、2018年4期兰州市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扩展强度指数、Logistic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揭示兰州市城镇用地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基于多智能体模型用Netlogo软件实现了2025年多情景下兰州市城镇用地扩展模拟。结果表明: 1995—2018年,兰州市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和规模均呈增长趋势,侵占耕地和水域面积共307 km2;兰州市城镇用地扩展与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政策和地形显著相关;从模拟结果来看,多智能体模型在Netlogo软件上能够较好地模拟兰州市城镇用地扩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为河谷型城市扩展模拟提供了可靠的仿真手段;2020—2025年,综合发展情景、自然扩张发展情景、生态及农田保护发展情景下城镇用地模拟结果均呈增长趋势,扩展规模预计为42.6~134.3 km2,扩展模式将以填充式和飞地式扩展为主。本研究结果可为兰州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布局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 MF)是心肌重构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能够引起心脏衰竭甚至死亡。心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以及心肌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导致沉积是心肌纤维化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心肌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较复杂,已发现多种信号通路参与了心肌纤维化的发生。该文主要对参与调控心肌纤维化的信号转导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新型信号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18.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真菌并鉴定为烟曲霉L-3。以菌株L-3作为固定化载体,将地衣芽孢杆菌固定在真菌上组成固定化体系。研究了混菌菌丝球,菌丝饼,发酵混合液,粗漆酶液对刚果红染料废水的降解情况并对染料废水进行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菌丝球对染料废水的降解效果最显著,降解率高达99.96%,菌丝饼仅用20 s降解率为91%,发酵混合液与粗漆酶液的处理效果并不显著。该体系对染料废水的去毒率较明显,尤其是菌丝球的去毒率可达到78%。可见,固定化体系对染料废水不但有较高的降解能力,也有较高的去毒率。  相似文献   

19.
冻干即真空冷冻干燥,是利用升华的原理使物料脱水的一种干燥技术,其广泛用于生物制品,特别是蛋白质类生物制品的生产,以保护生物制品生物活性成分。外观是冻干制品的重要质量属性之一,合格的冻干制品外观应是疏松多孔、色泽均匀、质地细腻的固体。在大规模生产中,由于冻干参数复杂、设备操作的灵活性等因素,冻干制品的饼块有时会出现收缩、裂化、塌陷、雾化、回熔、喷瓶、结膜等不合格外观,从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现就近年来在蛋白质类生物制品冻干过程中易发生的几种不合格外观及解决方案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免疫缺陷患者、老年人等高危群体住院治疗及死亡的重要病因。目前,多个预防RSV感染的候选疫苗正处于研发中,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面世。对RSV感染的处理仍以治疗为主,使用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是当前仅有的预防药物。在过去数年间出现的新型抗体药物,如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纳米抗体等有些已进入了临床前或I、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蛋白)在RSV感染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在感染过程中,F蛋白从亚稳态的融合前构象状态(prefusion fusion protein,pre F)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融合后状态(postfusion fusionprotein,post F)。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不断筛选,获得了多株针对pre F的抗体。与结合post F的抗体相比,这些抗体具有更强的RSV中和活性。一些更新的抗体药物候选品,在实验中显示出了效力强、药代动力学特征明显、半衰期长等特点,并能以其他途径给药,而且能降低其制备成本。现就抗RSV pre F的抗体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