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1981年11月初,我们采到一种淡水涡鞭毛虫(甲藻)Glenodinium gymnodinium Penard,随即在实验室进行试探人工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为经改良的一个团藻培养基配方。我们采取过渡性的初步培养、纯化培养和扩大培养三步法,利用光强度800—1200勒克斯(Lux),每日照光10—12小时,一般室温在15—22℃(冬季不低于9℃,夏季不高于28℃)下,细胞已完全能正常的生长、繁殖而被培养成功。在对细胞的一些特征进行观察时,发现所培养的光薄甲藻是世界上较为罕见的含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核的涡鞭毛虫类生物。  相似文献   

2.
我国此前关于光薄甲藻Glenodinium gymnodinium Penard在西藏那错湖的记录是基于错误的鉴定, 作者在相差显微镜下对标本进行了重新检查, 发现此甲藻的细胞壁由多数甲片构成, 甲片大小相似, 多为六角形, 应属于网甲藻属Woloszynskia Thompson的微小网甲藻W. tenuissima (Lauterborn) Thompson。中型四角甲藻Tetradinium intermedium Geitler采于武汉的一小池塘, 附着于一鞘藻属Oedogonium植物的丝状体上, 属于甲藻门中的不运动种类, 营养时期不能运动。两个属种均为中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3.
涡鞭毛虫(甲藻)类(Dinoflagellate)由于其细胞周期的任何时候核中都含有致密的染色体结构,且其化学组成上缺乏通常真核生物所含的几种组蛋白组份,因而在进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1971年Dodge首次发现波罗底海多甲藻(Peridinium balticum)含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核,其中大核为涡鞭毛虫类所固有的核,小核却属于真核类型。以后别人又陆续有所发现,但迄今含有两种类型的核的涡鞭毛虫已报道的还是不多的。除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微量电泳方法在细胞水平上检查了属涡鞭毛虫(亦称甲藻)类的夜光虫(Noctiluca miliaris)营养体细胞核的碱性蛋白。为此而提出的单个细胞核的分离、匀浆及其碱性蛋白的提取和电泳分析方法,表明是有效而可靠的。夜光虫的核碱性蛋白提取物及作对照的小牛胸腺组蛋白在100微米口径的毛细凝胶管中的对比电泳检测中,发现夜光虫细胞核的碱性蛋白只出现单独的一条蛋白带,其电泳迁移率与组蛋白H4组份的相当。这一碱性蛋白在一个营养体夜光虫细胞核中的含量,估计约为60微微克。实验结果说明,夜光虫的细胞核虽然根据细胞学的研究是比典型的涡鞭毛虫类高等而更接近于典型的真核生物,但是它们并不含有典型真核生物普遍所含的五种组蛋白成份。在这一点上看来,它是又跟典型的涡鞭虫类相似的。  相似文献   

5.
涡鞭毛虫(dinoflagellate)亦称甲藻,是原核生物进化到真核生物的过渡类型。在研究涡鞭毛虫染色体时,染色往往比较困难。目前,显示涡鞭毛虫染色体多采用Fculgen法,醋酸洋红和醋酸地依红染色法(Dodgc,1966;Shyam,1978;Hanic,1979),用这些方法染色,涡鞭毛虫染色体往往颜色较浅,不便于作观察分析。我们采用改良的碱性品红染色法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用除去DNA以后以酸性染料染示碱性蛋白的方法,在一般涡鞭毛虫的染色体上得不到阳性的结果。但是这不足以排除在它们的染色体中有碱性蛋白分子分散地结合在DNA 纤维上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在双脚多甲藻(Peridinium bipes)上,用Tramezzani 等的氨银法,在保持住染色体中的DNA 的条件下进行了检验。结果证明,虽则有些个体的细胞核是阴性反应的,表明其中不含碱性蛋白,但是在许多个体的细胞核中,致密的涡鞭毛虫染色体都是作阳性反应的,意味着其中含有碱性蛋白,而染色体外的核质则是作阴性反应的。如果事先用稀盐酸抽去碱性蛋白,则它们的染色体也就不再能作阳性反应。在除去了染色体中的DNA 以后,涡鞭毛虫的染色体就会完全消失,而只留下相应的空洞。此时再作氨银反应,就可发现有些细胞核中的核质已经变成会作弱阳性反应的了。这表明,随着染色体的破坏,有些原来位于染色体中的碱性蛋白已经被吸附到了核质上。这就可以说明Dodge和Ris 与KuBai 何以会得到涡鞭毛虫类的染色体中不含碱性蛋白,而染色体外的核质却含有它们的看法。我们曾在不除去细胞核中的DNA 的条件下,设法用固绿的弱碱性溶液(Alfert与Geschwind 的方法)、偶氮洋红G 的中性溶液(李靖炎的方法)、溴酚蓝(Bloch与Hew 的方法)来染示核质中未曾与DNA相结合的碱性蛋白,结果双脚多甲藻的细胞核完全不着色。这也证明,在染色体被破坏以前,它们的核质中是不含游离的碱性蛋白的。  相似文献   

7.
甲藻(涡鞭毛虫,dinoflagellate)的细胞核是现存真核生物中最原始的。我们采用整装细胞制样和非树脂包埋去包埋剂超薄切片电镜技术,结合选择性生化抽提方法显示在寇氏隐甲藻(Cryptheccdinium cohnii)细胞中存在一个以水不溶性纤维蛋白成份为主的,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纤维网架系统,即核骨架-中间纤维结构体系,而Lamina结构不明显。免疫印迹法显示,甲藻细胞中存在类角蛋白组分,分子量为63kD和67kD,哺乳动物Lamin抗体与甲藻细胞全蛋白反应阴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原始真核细胞中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哺乳动物细胞的核骨架和中间纤维,并提示核骨架-中间纤维细胞骨架体系可能起源于真核细胞起源早期。本文对Lamina与中间纤维在进化上的关系及Lamina在真核细胞进化中的功能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我们实验室与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有关同志多年来在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虫(Oxyrrhismarina)的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上作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所报道的是这些工作中的一部分。对尖尾虫(Oxyrrhismarina)的永久浓聚染色体的精细形象以及不同固定方法对其精细形象的影响作了观察,并与人肠道细菌的类核体、典型涡鞭毛虫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和鞭毛虫眼虫(Englenasp.)的永久浓聚染色体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细菌的类核体的精细形象受固定方法的影响极大。反之,不同的固定方法对于眼虫染色体的精细形象则看不出有任何显著的影响。至于典型涡鞭毛虫类的染色体,单用OsO4或用戊二醛-OsO4双固定法固定,都会得到典型涡鞭毛虫类染色体的横带样结构,然而单纯用戊二醛固定,却会得到大不相同的形象。在这方面尖角虫的染色体与一般的涡鞭毛虫类的染色体相距甚远,其染色体的精细形象本身也与眼虫类的染色体较为相似,而与一般涡鞭毛虫类的大不相同。本工作所得到的结果与以前我们在不同方面所得到的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全都表明,失足虫与典型涡鞭毛虫有着一系列重大的差异,实际上代表着一个介于一般鞭毛虫类与典型涡鞭毛虫类  相似文献   

9.
真核细胞的组蛋白已有深入的研究,在原核细胞也找到了类似组蛋白的碱性蛋白。甲藻(Dinoflagellate)是一种低等真核细胞。人们企图从典型的甲藻中找到组蛋白或类似于组蛋白性质的碱性蛋白,但是并未成功。尖尾藻(Oxyrrhis marina)是一种海生的异养的裸甲藻,有一个圆型细胞核。与其它甲藻一样,核膜在细胞分裂时不消失,核内的染色体在细胞周期里始终保持凝聚状态,但是染色体不象典型的甲藻染色体具有规则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研究都表明涡鞭毛虫类不含真核细胞普遍具有的组蛋白,而仅含1—2种分子量较小、含量较低和碱性较弱的染色质碱性蛋白。但我们采用自己建立的先固定后抽提的方法从典型涡鞭毛虫Zooxanthella microadriatica获得了多种碱性蛋白成分。经SDS-PAGE分析,其中有六条带的迁移率分别十分接近地对应着小牛胸腺的五种组蛋白(H1有两条亚带)。另外迁移率在H1与H3之间的三条互相靠近的电泳带,据其分子量(17—19KDa)分析极可能来自于此细胞中含量极为丰富的叶绿体类核体的染色质,由于碱性性质相似而被一同提取出来。既然我们利用先固定后抽提的方法提取小牛胸腺组蛋白和提取涡鞭毛虫(Crypthecodinium cohnii)的染色质碱性蛋白获得了良好的提取效果和很好地重复了前人的结果,我们认为本工作首次报道了在典型涡鞭毛虫类中也有含有多种染色质碱性蛋白并且很相似于组蛋白(至少在分子量上)的情形,为揭示和澄清组蛋白的起源进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淡水多甲藻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片形态和排列格式是有壳甲藻的重要分类依据, 荧光染色法和扫描电镜在显示板片排列上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这两种方法, 并结合光学显微技术, 对我国淡水多甲藻属Peridinium 11种的形态结构和板片排列进行了描述, 其中6种为中国新记录, 它们是加顿多甲藻P. gatunense Nygaard、古氏多甲藻P. gutwinskii Woloszynska、拉氏多甲藻P. lomnickii Woloszynska、腭状多甲藻P. palatinum Lauterborn、线纹多甲藻P. striolatum Playfair和带多甲藻P. zonatum Playfair。  相似文献   

12.
涡鞭毛虫(甲藻)着丝粒/动粒蛋白的检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ACA血清、抗人着丝粒蛋白B的单抗和多抗、抗CHO细胞动粒蛋白的单抗,对典型涡鞭毛虫隐沟虫(隐甲藻)(Crypthecodiniumcohnii)和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虫(尖尾藻)(Oxyrrhismarina)的着丝粒/动粒蛋白进行了检查。用ACA血清作的荧光观察表明,隐沟虫的这些蛋白虽结合在核骨架上,但在间期时并不形成点状的前着丝粒。免疫印迹检查表明两种涡鞭毛虫的着丝粒蛋白B彼此一致,而且与四膜虫和眼虫的也高度一致。但用ACA血清作免疫印迹检查时,尖尾虫的蛋白虽与四膜虫和眼虫的相近,与隐沟虫的却有极大的差异。以抗动粒蛋白的单抗作此种检查时,尖尾虫与眼虫的反应带相同,而隐沟虫则与源真核生物(Archezoa)贾第虫(Giardialamblia)的相同;而且隐沟虫和贾第虫都与几种原细菌有两条相同的反应带,其中50kD的一条是尖尾虫和眼虫都没有的。上述发现不仅从一个新的方面支持了认为应把尖尾虫从典型涡鞭毛虫分出来独立为一个门的主张(李靖炎,1990),而且指出典型涡鞭毛虫在后真核生物(Metakaryota)中间是非常原始的。  相似文献   

13.
前环藻(Amphidinium carterae)(涡鞭毛虫)染色质碱性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用甲醇固定、细胞匀浆、0.3NHCl抽提及丙酮沉降的四步法提取了属于典型涡鞭毛虫类的前环藻(Amphidinium carterae)之染色质碱性蛋白及作为对照的小牛胸腺组蛋白,并以酸尿素系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所提取的蛋白作了对比检查。结果小牛胸腺的总组蛋白被分离成H1、H3、H2A、H2B及H4五条电泳带;前环藻的蛋白样品在组蛋白电泳区唯一出现了一条电泳带,其电泳迁移率相当于小牛胸腺组蛋白H4。根据本结果和另外一些作者对其他一些涡鞭毛虫类的生化和细胞化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往主要根据经典的细胞化学研究之结果而认为涡鞭毛虫类的细胞核或染色体不含组蛋白或碱性蛋白作为其一重要特征,是并不全面和可靠的。包括本研究在内的几个生化研究结果也暗示了涡鞭毛虫类的染色质主要含一种电泳迁移率类似于组蛋白H4的碱性蛋白可能是一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一种不运动的淡水甲藻的形态学和生活史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作者在湖北省武汉市一腐殖质丰富的小水泥池中发现了一种能形成水华的甲藻,经鉴定为巴达维亚胞甲藻,属植甲藻目,此目是中国新记录。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培养,对其形态学和生活史进行了研究。其营养细胞近新月形,腹部轻微隆起;每个细胞产生两个裸甲藻型的动孢子,动孢子再直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环境不适时可形成静孢子或胞囊(Cyst);静孢子近球形,由营养细胞收缩形成;球形的胞囊由原生质发育而来,位于母细胞壁内,外壁  相似文献   

15.
封面说明     
夜光藻(Noctilucascientillans),属于甲藻门、夜光藻科、夜光藻属(动物学中也将它归入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腰鞭毛虫目,称为夜光虫)。单细胞,球形或肾形,直径可达0.15~3mm。有眼点,没有细胞壁,它的腹面有1条纵沟,也称口沟。沟内有1条退化的鞭毛。沟的一端有口,在口旁有1条具有摄食功能的粗大触手。细胞质在细胞中央聚集成一团,并向四周成很多细条状散出。细胞核位于中央的一团细胞质中。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动物性的异养生活,以捕获硅藻和桡足类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物。夜光藻具有很强的发光能力,为海洋中最普遍、最常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淡水拟多甲藻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多甲藻属Peridiniopsis Lemmermann是重要的淡水有壳甲藻,是形成淡水甲藻水华的主要类群之一。该属被定义为不具或仅有一块前间插板的多甲藻类群,其板片格式为3–5′,0–1a,6–7(8)″,5″′,2″″。迄今,全球范围内报道的拟多甲藻属约有20种。通过对所采集国内甲藻标本的整理和鉴定,描述了8种及1变种,并对其形态特征、板片排列、生境和分布进行了简述。其中有3个是中国新纪录,它们是柏林拟多甲藻P.berolinensis(Lemmermann)Bourrelly、波吉拟多甲藻P.borgei Lemmermann和柯维拟多甲藻P.kevei Grig-orszky et Vasas。  相似文献   

17.
胞甲藻属(Cystodinium Klebs)是植甲藻目(Phytodinales)一种生活于淡水表层、漂浮、不运动的甲藻类群。由于胞甲藻属材料不易获取、人工培养困难等,目前对该属的分类地位、分子系统发育和生活史等方面的了解仍十分有限。2013年夏季,我们从武汉市官桥基地一个发生严重胞甲藻水华的鱼塘中取样,经过分离和培养,于国内首次成功获得此甲藻,将其编号为FACHB-1781,并保存于淡水藻种库中。经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认该甲藻为胞甲藻属的巴达维亚胞甲藻(Cystodinium bataviense Klebs),其形态特征为:营养细胞近新月形或长卵形,两端渐窄、末端钝圆,背腹侧常向外部隆起,无刺或角状延伸。基于SSU r 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植甲藻目不是单系起源的类群,巴达维亚胞甲藻与Cystodinium phaseolus亲缘关系密切且聚为一枝,而另一些植甲藻类群(如Hemidinium nasutum和Gloeodinium viscum)与其它已知SSU r DNA序列的甲藻类群亲缘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8.
由于生活史特殊以及分类学历史复杂, 国内外有关梨甲藻科物种的分类学研究比较少。本研究通过形态分类学方法, 详细阐述了梨甲藻物种的分类学历史沿革, 对我国海域的11种梨甲藻科物种的孢囊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我们认为其中的1种应隶属于球甲藻属(Dissodinium), 其余10种可归为梨甲藻属(Pyrocystis)(包括2个变种, 2个变型), 对每个物种都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 认为拟新月球甲藻(Dissodinium pseudolunula)与新月梨甲藻(Pyrocystis lunula)、优美梨甲藻(Pyrocystis elegans)与粗梨甲藻(Pyrocystis robusta)的分类学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选取三峡库区村镇水源水中5种典型水华藻种(小球藻、衣藻、小环藻、针杆藻和光甲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剂量的聚合氯化铝(PAC)对于这些藻种细胞(叶绿素a和浊度)的去除效果,以及混凝沉淀后絮体结构、形态的差异,以筛选典型水华藻种混凝去除的适宜PAC投加量。结果显示:(1)实验所选藻种形态差异明显,针杆藻呈长线形结构,小环藻呈短圆柱形结构,小球藻、衣藻和光甲藻呈球形或椭圆形,光甲藻和针杆藻细胞相对最大。(2)光甲藻和针杆藻PAC混凝去除效果最好,小球藻和衣藻次之,小环藻相对不易取得良好的混凝去除效果;PAC混凝去除效果与藻类形态特征有关。(3)针杆藻和光甲藻容易形成大而密实的絮体,小球藻和衣藻形成的絮体相对较小,小环藻絮体形成能力最弱。(4)光甲藻和针杆藻适宜的PAC投加量范围为15~80 mg/L,小球藻为15~50 mg/L,衣藻为15~65 mg/L,小环藻为50~80 mg/L;在适宜的PAC投加范围内,各试验藻液叶绿素a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1%~97%和76%~97%。研究表明,PAC混凝沉淀法可用于去除三峡库区村镇水源水中5种典型水华藻种,但各藻种的适宜投加量存在差异,适量PAC均可使各藻液中的叶绿素a和浊度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20.
刘涛  董宏坡  李霞  吕颂辉 《生态科学》2014,33(2):232-236
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和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是我国近海的两种赤潮藻种。研究了不同pH(8.30、7.80、6.80)值对上述两种甲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不同pH值下两种甲藻的细胞密度产生了差异, 与对照组(8.30)相比, 7.80组无显著性, 6.80组则呈现显著性下降(p<0.05)。在两种甲藻的三组实验培养结束时,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7.80组藻细胞的叶绿素a含量、最大光合效率(Fv/Fm)、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 6.80组与对照组均表现出显著性降低(p<0.05), 说明弱酸pH值条件对两种甲藻的光合特性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