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高龄孕妇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出院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01月到2022年01月与我院就诊的19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分娩时的年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娩时年龄满35周岁为高龄产妇组(98例),分娩时年龄为20~34周岁为适龄组(100例)。比较适龄孕妇和高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和新生儿住院时间,对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和新生儿出院转归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适龄孕妇相比,高龄孕妇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更高(P<0.05),新生儿住院时间明显更长(P<0.05)。对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糖尿病、产检检查、分娩方式、是否使用催产素、分娩时麻醉方式和脐带情况与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无关(P>0.05),孕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妊娠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状况、孕次、产次、羊水情况与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相关(P<0.05)。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孕次、产次、羊水情况是影响高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新生儿出院转归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次、开奶时间、喂养方式和有无接受治疗与新生儿出院转归无相关性(P>0.05),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窒息史、有无伴发疾病与新生儿转归相关(P<0.05)。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窒息史、有无伴发病是影响新生儿出院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孕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孕次、产次、羊水情况是影响高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新生儿出院转归受到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窒息史、有无伴发病影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与胎膜早破与新生儿窒息的相关性。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选择在地区门诊就诊的孕妇108例,检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情况,调查所有孕妇的一般资料、分娩方式、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状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08例孕妇中,48例检出解脲支原体感染,感染率为44.4 %。感染组的年龄、体重指数、产次、孕次、受教育年限、孕周等与非感染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的胎膜早破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2.9 %和18.8 %,显著高于非感染组的3.3 %和1.7 %(P<0.05)。感染组的剖宫产率高于非感染组,自然分娩率低于非感染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8例孕妇中,Pearson分析显示解脲支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都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比较常见,可导致剖宫产、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增加,也与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的分娩方法(自然分娩、无痛分娩、剖宫产)对产妇盆底组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80例产妇,其中,自然分娩组15例,无痛分娩组26例、剖宫产组39例。记录自然分娩组和无痛分娩组第一、第二产程的疼痛程度和第一、第二产程所需时间,巨大儿、新生儿黄疸、低体重儿和新生儿窒息等母婴结局,Apgar评分、产时出血量和胎儿体重;且检查产妇的盆底肌力,记录自然分娩组、无痛分娩组、剖宫产组的尿失禁发生率。结果:无痛分娩组的第一、第二产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和第一、第二产程所需时间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P<0.05);自然分娩组和无痛分娩组的巨大儿、新生儿黄疸、低体重儿和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差异(P>0.05);自然分娩组和无痛分娩组的Apgar评分、产时出血量和胎儿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无痛分娩组的盆底肌力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P<0.05),剖宫产组的盆底肌力明显高于无痛分娩组(P<0.05);三组尿失禁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不但能减轻分娩疼痛程度,还能减轻对盆底组织功能的损伤,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饮食运动干预联合格列本脲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诊治并分娩的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接受饮食运动干预联合格列本脲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格列本脲治疗。另选取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进行常规健康检查并分娩的孕妇50例作为健康组,观察并对比三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血清CysC和Irisin水平,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产妇和新生儿结局,分娩方式。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血清CysC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血清Irisin水平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HOMA-IR显著低于对照组,HOMA-?茁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比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低血糖和早产儿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剖宫产比例少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饮食运动干预联合格列本脲可显著改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和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研究燕麦β-葡聚糖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08月至2021年01月在本院产科门诊规律产检并确诊为GDM的孕妇,按照是否服用燕麦β-葡聚糖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取医学营养治疗,观察组为自愿服用燕麦β-葡聚糖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空腹血糖变化以及胰岛素需求量、孕期BMI增加量、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母婴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平均空腹血糖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空腹血糖水平的差异,治疗4周时P>0.05,治疗8周后P<0.05;观察组患者孕期BMI增加量(4.56±2.00 Kg/m2)显著低于对照组(5.34±2.21 Kg/m2,P<0.05);观察组患者剖宫产率(64.62 %)低于对照组(70.77 %),两组患者的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胰岛素需求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母婴不良围产期结局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燕麦β-葡聚糖可以降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孕期体重增长的同时不影响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对母婴不良妊娠结局无改善作用,不会产生除已知结局之外的其他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于我院产检的妊娠24~28周孕妇147例,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OGTT结果分为GDM组(n=86)和非GDM组(n=61)。其中GDM组根据新生儿结局分为不良组(n=21)和良好组(n=65)。对比非GDM组、GDM组的血清FGF2、FGF21、FGF23水平及新生儿结局情况。对比不良组和良好组的血清FGF2、FGF21、FGF23水平。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GDM患者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GDM组的血清FGF2、FGF21、FGF23水平均高于非GDM组(P<0.05)。GDM组的不良新生儿结局总发生率高于非GDM组(P<0.05)。不良组的血清FGF2、FGF21、FGF23水平均高于良好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GDM患者不良新生儿结局与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分娩前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高、FPG偏高、孕前BMI偏高、2hPG偏高、分娩前BMI偏高、HOMA-IR偏高、FGF2偏高、FINS偏高、FGF21偏高、FGF23偏高均是GDM患者不良新生儿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GDM患者血清FGF2、FGF21、FGF23水平升高,其与年龄、孕前BMI、分娩前BMI、FPG、2hPG、FINS、HOMA-IR偏高均是导致GDM患者不良新生儿结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新生儿心脏发育、免疫功能和脐血胆红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足月分娩的80例GDM患者的新生儿(GDM组)及40例健康产妇的新生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一般指标、心脏发育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脐血胆红素水平的差异。结果:GDM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身长、性别、胎龄比较无差异(P>0.05)。GDM组新生儿主动脉/主肺动脉宽度、左心房、左/右心室大小及室间隔厚度较对照组大(P<0.05);两组左室短轴短缩率、射血分数比较无差异(P>0.05)。GDM组新生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CD3、CD4、CD4 /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清IgM和IgA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新生儿的脐血胆红素水平为(41.25±8.06)μmol/L,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的(33.36±7.5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对新生儿的心脏发育有不利影响,可导致心肌肥厚,GDM新生儿的免疫功能显著降低,GDM还可导致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运动发育迟缓与血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25-羟维生素D3[25(OH)D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10月到2018年6月选择在本院儿保科门诊就诊500例(6~12月龄)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诊断儿童发育迟缓的发生率,检测发育迟缓患儿血清ALP与25(OH)D3水平,Gesell测评评定小儿的运动发育状况,所有患儿每天均给予了维生素D3 400 IU,对于发育迟缓患儿每天给予维生素D 800 IU~1200 IU补充,治疗3个月,再做Gesell测评评估其运动发育水平,对比治疗后运动发育情况,并分析影响儿童运动发育的相关因素。结果:在500例小儿中,判断为运动发育迟缓120例(迟缓组),占比24.0 %。两组小儿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头围、身长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缓组的血清ALP水平高于非迟缓组(P<0.05),25(OH)D3水平低于非迟缓组(P<0.05)。迟缓组的大动作、精细运动、适应性行为、语言、个人社交评分都低于非迟缓组(P<0.05),迟缓组治疗后,大动作、精细运动、适应性行为、语言、个人社交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在120例发育迟缓中,Pearson分析显示ALP、25(OH)D3与小儿运动迟缓发育具有相关性(P<0.05);二分类多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ALP、25(OH)D3都影响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儿童运动发育迟缓与血清ALP、25(OH)D3水平存在相关性,两者的联合检测可为儿童发育迟缓的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经过维生素D治疗后,能显著的改善其患儿的运动发育,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分析凝血-纤溶失衡与子痫前期的关系及对产后大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诊的160例子痫前期孕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160例健康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以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比值评价凝血-纤溶失衡程度,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TAT/PIC比值与分娩孕周、分娩出血量的关系,通过AUC评价TAT/PIC比值对产后大出血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浆TAT水平高于对照组,PIC水平低于对照组,TAT/PIC比值大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子痫前期孕妇TAT/PIC比值与分娩出血量呈正相关,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P<0.05);产后大出血组血浆TAT水平高于非产后大出血组,PIC水平低于非产后大出血组,TAT/PIC比值大于非产后大出血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TAT/PIC比值预测子痫前期孕妇产后大出血的AUC为0.910,大于TAT的0.665和PIC的0.650(P<0.05)。结论:子痫前期的发生可能与凝血-纤溶失衡有关,而TAT/PIC比值与分娩出血量及出生体重的关系密切,预测产后大出血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胎儿心脏超声对足月胎儿出生后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1日到2020年6月30日选择在本院分娩的足月胎儿22750例,其中高危分娩组872例,正常分娩组21878例。所有胎儿都给予心脏超声,记录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胎儿的超声图像评分≥2分,平均2.87±0.14分,符合诊断要求。高危分娩组的主动脉与肺动脉FHR值高于正常分娩组(P<0.05),PTV值低于正常分娩组(P<0.05)。高危分娩组的脐动脉RI与PI值高于正常分娩组(P<0.05),而大脑中动脉RI与PI值低于正常分娩组(P<0.05)。在高危分娩组中,随访确诊先心病45例,发生率为5.2 %;正常分娩组随访确诊32例,发生率为0.1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足月胎儿22750例中,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先心病与脐动脉RI、PI值、主动脉和肺动脉FHR值、PTV值都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胎儿心脏超声可反映足月胎儿出生后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可指导临床医师及时对高危分娩作出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胎盘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与未足月胎膜早破后早产儿出现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因胎膜早破生产的未足月早产儿80例,根据是否存在绒毛膜羊膜炎分为观察组(绒毛膜羊膜炎)和对照组(无绒毛膜羊膜炎),每组40例,患儿于胎龄40 w时行颅脑核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Examination,MRI),对比两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阳性率,且采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量表(neonatal behavior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价两组患儿神经行为,然后在纠正胎龄3、6个月时对两组患儿进行智能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alindex,MDI)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测定并对比。结果:观察组PVL阳性率为27.5%,高于对照组的10.0%(P<0.05);观察组纠正胎龄40 w NBNA得分为(31.02±3.51)分,对照组为(35.21±4.0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个月,MDI得分在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PDI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胎龄6个月,观察组MDI及PDI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绒毛膜羊膜炎与未足月胎膜早破后早产儿的脑部损伤情况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期个性化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糖脂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期间于我院产检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80)和对照组(n=80)。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干预,研究组则予以孕期个性化营养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低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观察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孕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对照组孕妇TC、TG、LDL-C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脂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孕妇TC、TG、LDL-C水平更低(P0.05)。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染、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新生儿窘迫、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早产儿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孕期个性化营养干预可有效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糖脂水平,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脐动脉血流用于预测子痫前期新生儿和产妇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产科建档分娩的12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子痫前期发病情况分为子痫前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记录和比较两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血脂、血糖水平、分娩前脐动脉血流与新生儿体重、胎盘的重量及Apgar评分,并进行相关性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两组孕产妇的年龄、孕次、产次、流产次数、孕周等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的血清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C、TG、LDL-C、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子痫前期组脐动脉S/D、RI与PI值显著升高(P0.05)。所有孕产妇都顺利完成分娩,孕产妇与新生儿都存活,子痫前期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和胎盘的重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子痫前期组中,脐动脉S/D、RI、PI值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现显著负相关性(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子痫前期孕产妇的脐动脉S/D、RI、PI值为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脐动脉血流与子痫前期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相关,脐动脉S/D、RI、PI值为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子痫前期脐动脉血流监测可为预测新生儿和产妇结局以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Tei指数对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胎儿心功能及出生后整体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产科接诊的134例GDM患者,根据血糖控制水平将其分为良好组(餐前空腹血糖≤5.3 mmol/L,餐后2 h血糖≤6.7 mmol/L,睡前血糖>3.3 mmol/L,妊娠期糖化血红蛋白<5.5%,65例)和不良组(餐前空腹血糖>5.3 mmol/L,餐后2 h血糖>6.7 mmol/L,睡前血糖≤3.3 mmol/L,妊娠期糖化血红蛋白≥5.5%,69例),另选择5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分别于妊娠3238周、新生儿出生后17 d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胎儿、新生儿心功能和Tei指数。比较胎儿、新生儿心功能、Tei指数的差异。结果:不良组胎儿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E/A峰的速度比值(E/AMV)、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右室收缩末期内径(RVDs)、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Tei指数、右心室Tei指数均高于良好组和对照组(P<0.05),三尖瓣E/A峰速度比值(E/ATV)低于良好组和对照组(P<0.05)。良好组LVFS高于对照组(P<0.05),良好组LVEF、E/AMV、E/ATV、RVDd、RVDs、左心室Tei指数、右心室Te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组新生儿LVEF、E/AMV、RVDd、RVDs、LVFS、左心室Tei指数、右心室Tei指数均高于良好组和对照组(P<0.05),E/ATV低于良好组和对照组(P<0.05)。良好组LVFS高于对照组(P<0.05),良好组LVEF、E/AMV、E/ATV、RVDd、RVDs、左心室Tei指数、右心室Te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Tei指数可敏感地反映GDM孕妇胎儿以及新生儿心功能损伤,妊娠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保护胎儿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胎儿心功能的评估价值,并分析母婴预后与血糖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产前检查的GDM孕妇80例,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将其分为良好组(48例)和不良组(32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行产前检查的并在我院生产的健康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容舒张时间(IRT)、射血时间(ET)、Tei指数、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并发症。结果:不良组的ET小于良好组和对照组,Tei指数大于良好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的巨大儿、早产、羊水过多、胎儿窘迫的发生率高于良好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的新生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高于良好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对GDM孕妇胎儿心功能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可敏感地检测出胎儿心功能异常,血糖控制不良会明显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产前血糖水平与新生儿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分娩的GDM孕妇9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严格组(50例)和宽松组(47例),选择同期血糖正常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孕妇血糖水平与新生儿出生质量的关系。结果:对照组血糖水平、新生儿质量以及巨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宽松组和严格组(P0.05);严格组的血糖水平、新生儿质量以及巨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宽松组(P0.05);孕妇血糖水平与新生儿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72,P0.05)。结论:产前孕妇血糖水平与新生儿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GDM患者产前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有利于母体和新生儿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双腔水囊联合腹主动脉介入阻隔术对比催产素联合常规剖宫产对于晚期妊娠糖尿病引产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待产的146例晚期妊娠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73例)和对照组(73例)。研究组首先采用双腔水囊置于宫颈引产,对于双腔水囊引产失败的患者则采用腹主动脉介入阻隔术情况下剖宫产;对照组采用单纯静脉滴注小剂量催产素引产,对于催产素引产失败的患者则行常规剖宫产。通过询问病史、体征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收集孕妇一般情况、引产前后宫颈Bishop评分、各产程情况、不良反应等数据;引产失败的部分患者收集手术时间、输血量、出血量、子宫切除率、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促宫颈成熟度、各产程情况、妊娠结局、不良反应等结果。结果:研究组孕妇宫颈Bishop评分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宫颈Bishop评分提高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引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剖宫产率高于研究组,两组分娩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引产开始至临产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上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子宫切除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腔水囊、催产素均可促宫颈成熟,但前者优于后者且可提高引产成功率;腹主动脉介入阻隔术的应用较常规剖宫产优势更为明显,对于晚期妊娠糖尿病孕妇采用双腔水囊联合腹主动脉介入阻隔术引产具有更高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孕妇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孕妇以及新生儿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定期产检的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孕妇89例为GDM组,血糖正常孕妇96例为对照组。收集孕妇一般资料,孕妇和新生儿糖脂代谢物、孕妇粪便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 GDM组孕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GDM新生儿脂联素和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孕妇肠道微生物中拟杆菌(Bacteroides)丰富度最高(36.6%),其次是普雷沃菌(Prevotella)(15.3%)、柔嫩梭菌(Faecalibacterium)(10.2%)、考拉杆菌(Phascolarctobacterium)(7.2%)。GDM组孕妇肠道微生物中拟杆菌(Bacteroides)丰富度最高(29.4%),其次是柔嫩梭菌(Faecalibacterium)(19.7%)、普雷沃菌(Prevotella)(11.1%)、考拉杆菌(Phascolarctobacterium)(9.3%)。柔嫩梭菌(Faecalibacterium)与孕妇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377 6,P=0.027 6),拟杆菌(Bacteroides)、埃希菌(Escherichia)与孕妇甘油三酯呈负相关(r=-0.027 5,-0.585 8,P=0.023 7,0.041 3)。柔嫩梭菌(Faecalibacterium)与新生儿空腹血糖呈负相关(r=-0.397 6,P=0.027 6)。结论 GDM孕妇肠道微生物构成与血糖正常孕妇不同,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并且孕妇肠道菌群与其及新生儿的糖脂代谢相关,调节孕妇肠道菌群或有利于改善其与新生儿的糖脂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presence of maternal islet beta-cell autoantibodies with respect to neonatal outcomes.

Methods

A total of 311 pregnant women with abnormal 75 g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resul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Maternal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utoantibodies (GADA), islet cell autoantibodies (ICA) and insulin autoantibodies (IAA) were tested in fasting blood both on the day following the routine OGTT and before delivery. The birth weight, Apgar score, blood glucose and outcomes of each neonate were later evaluated and recorded.

Results

1. In this study, 33.9% of the pregnant women with gestational hyperglycemia had detectable levels of one or more types of anti-islet cell antibodies in the third trimester.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who produced GADA and/or IC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group of women with gestational hyperglycemia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groups similarly differed in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who tested positive for any anti-islet cell antibody (P<0.05). 2. Of the patients in our study, those who produced GADA exhibited an increase in uterine and umbilical arterial pulsatility indexes (PIs) during the third trimester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dditionally,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FGR) was observed in the infants of women who produced IAA during pregnancy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autoantibodies (P˂0.05). 3. The rate of newborn admission to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maternal ICA during the third trimester (OR, 6.36; 95% CI, 1.22–33.26). 4.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asphyxia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maternal GADA in both the second (OR, 10.44; 95% CI, 1.46–74.92) and the third (OR, 8.33; 95% CI, 1.45–47.82) trimesters.

Conclusion

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the women with gestational hyperglycemia produced anti-islet cell antibodies. The incidence of FGR was higher in women with gestational hyperglycemia who produced IAA than in those without autoantibodies. Maternal ICA production in the third trimester w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subsequent admission of newborns to the NICU. Furthermore, the presence of maternal GADA placed the neonate at increased risk for asphyx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