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及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接诊的9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5,行宫腔镜电切术)和对照组(n=45,行宫腔镜定位诊刮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围手术期指标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1.11%和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1,P=0.04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缩短,手术时间延长(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但是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6.67%和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1,P=0.03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OR=1.251,95%CI(1.013-1.537)]、年龄[OR=1.117,95%CI(1.033-1.449)]、流产次数[OR=1.219,95%CI(1.011-1.449)]、息肉数目[OR=1.320,95%CI(1.090-1.670)]以及合并子宫内膜炎[OR=1.344, 95%CI(1.110-1.902)]均是造成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显著,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在对患者的治疗中,针对年龄较大、肥胖、流产次数过高、息肉数目过多以及合并子宫内膜炎患者建议及时进行随诊,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左炔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炎症因子、性激素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宫腔镜电切术治疗,联合组予以宫腔镜电切术联合LNG-IUS治疗,比较两组性激素、炎症因子及复发情况,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月经周期、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月经周期、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术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均较术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白介素-4(IL-4)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联合LNG-IUS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有效阻止息肉生长,降低复发率,对性激素水平影响较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宫腔镜息肉切除术联合LNG-IUS治疗EP的临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E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联合组以对照组为基础,联合LNG-IUS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复发率、内分泌激素(ER、PR)以及炎症相关因子(VEGF、TGF-β1、TNF-α、CRP、IL-6)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对比无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减小。联合组术后各阶段子宫内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小(P<0.05);术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联合组VEGF、TGF-β1、TNF-α、CRP、IL-6、ER、PGR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内,联合组总复发率为6.66%,对照组总复发率为33.33%,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联用LNG-IUS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R、PR、VEGF、TGF-β1、TNF-α、CRP、IL-6的表达水平有关,提高子宫内膜息肉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为EP的诊疗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采取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刮宫术对于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EM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EMP的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刮宫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一年内子宫息肉的复发率及子宫异常出血的发病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子宫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子宫异常出血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电切术联合刮宫术对于治疗EMP的效果更佳,可降低子宫异常出血发病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后P8仿生物电刺激辅助治疗宫腔粘连的效果及对患者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106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53)和对照组(n=53)。两组均采取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对照组术后置入COOK球囊,并在术后当天给予人工周期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P8仿生物电刺激辅助治疗,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疗效、月经改善情况、治疗后1年妊娠情况、粘连复发情况和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粘连评分、子宫内膜容积、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血流参数[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清MMP-9、TGF-β1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月经改善率分别为92.45%、94.34%,高于对照组的75.47%、79.25%(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粘连评分和RI、PI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容积、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血清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年妊娠率44.23%高于对照组25.00%,粘连复发率15.38%低于对照组32.69%(P<0.05)。结论: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后P8仿生物电刺激辅助治疗宫腔粘连可减轻宫腔粘连程度,改善子宫内膜容积、厚度、血流情况,调节血清MMP-9、TGF-β1表达,改善月经情况,进而提高疗效和妊娠率,减少粘连复发。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对比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与电切术治疗宫腔粘连(IUA)的疗效及对宫腔形态恢复和血清白细胞介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IU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宫腔镜下电切术,40例)和B组(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43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宫腔形态恢复情况和血清白细胞介素变化,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月经改善率和宫腔再粘连发生率。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B组总有效率、内膜创面上皮化愈合满意率均高于A组(P<0.05)。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降低,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月经改善率高于A组,宫腔再粘连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IUA相比,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治疗IUA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宫腔形态恢复和月经改善情况更好,机体炎性反应更轻微,同时宫腔再粘连发生率更低,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分析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平均分为电切术研究组(A组)与刮除术对照组(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妊娠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各治疗、随访与观察后,A组患者在症状改善率以及复发率方面均优于B组,对比差异均显著,而在妊娠率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具有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提高症状改善率等诸多优点,有利于保护患者妊娠功能,提高患者治疗质量水平,值得临床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有生育要求子宫肌瘤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术后妊娠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其中接受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40例归为经腹组,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40例归为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妊娠率。此外,80例患者根据出院后1年是否妊娠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妊娠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术后失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腹腔镜组均优于经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腹组(P<0.05),两组术后妊娠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肌瘤数目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是否妊娠有关(P<0.05),而孕次、肌瘤类型、肌瘤最大直径以及穿透宫腔与否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是否妊娠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以及肌瘤多发是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未妊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有生育要求子宫肌瘤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程度相当,但腹腔镜术式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此外,年龄较大和肌瘤数目较多会使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妊娠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促排卵过程中添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卵巢储备功能低下(DOR)患者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拟接受IVF-ET治疗的DOR患者60例、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拟接受IVF-ET治疗的DOR患者36例,共计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促排卵治疗,观察组促排卵过程中添加r-hGH治疗,比较两组促排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以及妊娠相关指标。此外,根据妊娠结局将所有患者分成妊娠成功组和妊娠失败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VF-ET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注射重组人促卵泡激素(Gn)天数、Gn用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雌二醇(E2)水平、HCG日黄体生成素(LH)水平、HCG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成熟卵数、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早期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失败组女方平均年龄大于妊娠成功组,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IVF周期≥2个的患者比例高于妊娠成功组,促排卵应用了r-hGH的患者比例低于妊娠成功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小于妊娠成功组,基础窦卵泡数(AFC)个数、成熟卵数、优质胚胎数少于妊娠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35岁、基础FSH≥14.40 IU/L、HCG日子宫内膜厚度<10 mm、基础AFC<5.5个是DOR患者IVF-ET妊娠失败的危险因素,而促排卵应用r-hGH治疗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促排卵过程中增加r-hGH治疗可提高DOR患者IVF-ET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女方年龄、基础FSH和AFC、HCG日子宫内膜厚度、r-hGH治疗均与IVF-ET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麒麟丸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致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血清性激素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PCOS致不孕症患者460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2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研究组予以麒麟丸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子宫内膜容受性、性激素、氧化应激、排卵率、妊娠率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低于对照组,雌二醇(E2)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丙二醛(MDA)、活性氧物质(ROS)低于对照组,过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研究组的妊娠率、排卵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麒麟丸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PCOS致不孕症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血清性激素和氧化应激状态,提高妊娠率、排卵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镜术后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宫腔镜手术且术后出现宫腔粘连的患者80例,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40例。小剂量组患者给予戊酸雌二醇3 mg,大剂量组患者给予戊酸雌二醇9 mg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月经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大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粘连,患者术后的月经恢复率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 mg戊酸雌二醇应用于宫腔镜术后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显著降低宫腔粘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在宫腔镜下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保留假包膜对术后瘢痕区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在手术过程中不保留假包膜,观察组患者40例在手术过程中保留假包膜。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瘢痕变化情况、瘢痕区域的血流灌注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的瘢痕区逐渐缩小,且观察组患者的瘢痕愈合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宫腔镜下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保留假包膜与不保留假包膜的手术效果相当,但保留假包膜可显著改善患者瘢痕区域的血流灌注,促进创面愈合,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注利多卡因在无痛宫腔镜术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择期宫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L、C两组。L组麻醉诱导前缓慢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mg/kg;C组以生理盐水替代。两组均静注丙泊酚1—1.5mg/kg进行麻醉诱导至睫毛反射消失,术中酌情追加丙泊酚。麻醉开始后,询问患者是否有静脉注射痛,观察记录术中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术中血压、心率平稳。L组较C组丙泊酚注射痛及术中术后疼痛程度减轻(P〈0.05)。结论: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宫腔镜不良反应小,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静注利多卡因在无痛宫腔镜术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择期宫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L、C两组。L组麻醉诱导前缓慢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 mg/kg;C组以生理盐水替代。两组均静注丙泊酚1-1.5mg/kg进行麻醉诱导至睫毛反射消失,术中酌情追加丙泊酚。麻醉开始后,询问患者是否有静脉注射痛,观察记录术中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术中血压、心率平稳。L组较C组丙泊酚注射痛及术中术后疼痛程度减轻(P<0.05)。结论: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宫腔镜不良反应小,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研究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对宫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我院妇科收治的80例宫腔镜手术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七氟烷麻醉后行宫腔镜治疗,观察组则施以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进行宫腔镜治疗,采用Ramsay 镇静评分法对患者的镇静程度进行评价,采用警觉/镇静评分(OAA/S)对患者的清醒程度进行评价,监测记录患者的手术麻醉时间、手术结束后的清醒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患者的心率(HR)、心排出量(CO)、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记录,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结束后的清醒时间较短(P<0.05),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OAA/S评分较高(P<0.05)。两组患者的CO、HR、MAP、PaCO2、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于T2、T3时点均显著低于T1(P<0.05),在T4时点又有所回升,观察组CO、HR、MAP、PaCO2、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T2、T3时点高于对照组(P<0.05),苏醒后的各时间段,观察组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并且对于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较佳的维持效果。  相似文献   

16.
The electrophoretical polymorphisms of some blood proteins were studied in the Talysh population of Pirasora situated in South-East Azerbaidjan. We calculated the gene frequencies of these polymorphisms and determined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the Talyshes and some Iranian populations of North, Central and South Iran, Afghans, and three populations of Azerbaijan. The Talyshes are very close to Iranians of Shiraz, whereas they are distant from the Azerbaijanians. Anthropological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the Caucasoids and Mongoloids lived in the Aragvi Basin since the Eneolithic period. This was stated by Alexeev (1974), who emphasized the mixture of the Caucasus populations from ancient times on. We calculated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the Caucasus populations and numerous populations of other geographic regions, considering 28 alleles of 12 loci of blood group, serum protein and red cell enzyme polymorphisms and constructed the dendrogram of these populations. The position of the Caucasus populations in the dendrogram corresponds on principle to the earlier anthropological observations. The clustering of the Caucasoid populations corresponds completely with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data, and supports our earlier hypothesis (Nazarova 1999) concern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aucasoids, Northern Mongoloids and Amerinds from the populations, which inhabitated Asia in palaeolithic t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