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经右胸三切口与左胸两切口入路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手术效果、淋巴结转移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4,左胸两切口入路)和B组(n=46,右胸三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淋巴结转移、并发症和远期预后。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留置胸管时间均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P<0.05)。B组淋巴结清扫数多于A组,淋巴结总转移率则低于A组(P<0.05)。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均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左胸两切口入路相比,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选用经右胸三切口入路,虽术中创伤大,术后恢复略慢,但该入路方式在淋巴结转移率、生存率方面有明显改善,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对比后外侧与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5月于本院治疗的89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入路不同手术入路分组,其中41例手术入路为后内侧入路(对照组),48例手术入路为后外侧入路(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23~65岁,平均(39.88±9.36)岁;患侧:左侧23例,右侧18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6例,高处坠落15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22~67岁,平均(41.47±9.27)岁,患侧:左侧28例,右侧20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2例,高处坠落16例。对比术后6个月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手术指标、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P<0.05);术前两组踝关节功能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无差异(P>0.05),术后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均提高,而观察组术后踝-后足功能、Mazur(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16%,明显低于对照组17.07%(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较后内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更佳,可提高骨折愈合率、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不同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单节段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经椎间孔入路(PETD)组和经椎板间入路(PEID)组,每组均4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手术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PEID组的手术时间短于PETD组,X线透视次数少于PET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PEI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1 d直腿抬高试验角度、住院时间、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ODI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呈降低趋势(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间O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和PEID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单节段LDH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接近,PETD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PEID的操作难度更低、可减少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次数。临床中应视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6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7例,女13例,年龄18~71岁,平均(53.15±4.0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7例,摔伤21例,运动伤12例。根据髓内钉置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半伸直组采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30例),标准组采用标准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30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半伸直组手术时间短于标准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KAFS)评分、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呈增高趋势(P<0.05),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P<0.05),半伸直组术后12周、术后1年VAS评分均低于标准组(P<0.05),HSS评分高于标准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与标准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比较,安全性和促进踝关节恢复的效果相当,且手术用时更短,患者术后疼痛更轻,膝关节功能改善更明显,在治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疗效,以及分别对血清创伤应激指标和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临床资料来源于2018年1月~2021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腕舟骨骨折患者,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背侧入路,43例)和B组(掌侧入路,45例)。观察两组患者腕功能优良率、围术期相关指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腕关节活动度、血清创伤应激指标、疼痛介质情况。结果:两组优良率组间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骨性愈合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B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年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均增大(P<0.05)。两组术后3 d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前列腺素E2(PGE2)、P 物质(SP)、β-内啡肽(β-EP)均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结论:掌侧入路、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疗效相当,其中掌侧入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还可减轻术后疼痛、术后创伤,综合疗效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96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直接前方入路组(n=48)和后外侧入路组(n=48)。观察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下床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后外侧入路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后外侧入路组,而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后外侧入路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24 kg/m2、术后锻炼时间<3 h/d、合并骨质疏松是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短期内优势明显,表现为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术后疼痛程度较轻,有利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体质量指数≥24 kg/m2、术后锻炼时间<3 h/d、合并骨质疏松是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分析头侧中间入路对腹腔镜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第253组淋巴结的清扫效果。方法:2017年6月到2020年6月选择在江苏省中医院诊治的80例直肠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中间组42例与外侧组38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中间组采用头侧中间入路,外侧组给予外侧入路,记录与随访近期疗效及第253组淋巴结的清扫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吻合后系膜、肠管均无张力;中间组的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时间少于外侧组(P<0.05),两组的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组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外侧组(P<0.05)。中间组术后9个月的肠梗阻、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8 %,显著低于外侧组23.7 %(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中间组的复发率为2.4 %,显著低于外侧组的15.8 %(P<0.05)。结论:头侧中间入路在腹腔镜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能提高第253组淋巴结的清扫效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近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共6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观察组)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此外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优良率(Matta优良率)、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Majeed评分)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另记录术后6个月时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7天VAS评分、住院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时Matta优良率和Majee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并发症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方法仍保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具有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利于提升术后早期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髌上入路、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差异,本研究选取既往手术治疗的126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根据手术入路分为髌上入路组60例(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髌下入路组66例(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膝关节的恢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髌上入路组和髌下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照射次数和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X线照射次数显著低于髌下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髌上入路组HSS评分高于髌下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髌上入路组和髌下入路组患者的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6.67%显著低于髌下入路组患者的1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6.67%显著低于髌下入路组患者的1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论初步表明,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有利于减少X线照射次数、降低手术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对比右腋下小切口、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儿童简单先天性心脏病(CH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简单CHD患儿1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接受胸骨正中切口入路的48例纳为A组,将接受右腋下小切口入路的52例纳为B组,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瘢痕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主动脉阻断、体外循环、手术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相比,B组的术中失血量较少,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住院费用、胸腔引流量均减少,术后辅助通气、监护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管分布、皮肤色泽、皮肤柔软、皮肤厚度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A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简单CHD患儿,可获得与胸骨正中切口入路相当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儿术后恢复,改善伤口瘢痕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92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钢板固定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angle,PA)、膝关节活动度逐渐升高,内翻角(Tibial plateau angle,TPA)逐渐降低(P0.05),治疗6、12个月观察组PA、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P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均获得满意随访。观察组膝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膝关节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固定牢靠,骨折愈合时间短,愈合率高等特点,其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搜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微创组采用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微创组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三个月后的关节活动度、一年后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2%(5/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08%(1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76例,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更少(P0.05);观察组术后4、8、12个月HSS评分和Bair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膝、踝关节功能,加快骨折愈合,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到2017年6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43例。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后足功能优良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hler角、Gissane角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踝-后足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前和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Gissane角、B?hler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B?hler角及Gissane角明显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和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跟骨骨折,但跗骨窦入路可更有效地改善踝-后足功能,且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采取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后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位置觉和运动觉,疼痛情况与肿胀情况,膝关节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患肢肿胀值、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前膝关节75度、45度、15度位置觉,伸膝、屈膝运动觉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75度、45度、15度位置觉,伸膝、屈膝运动觉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主观(IKDC)评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相关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康复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膝关节位置觉和运动觉,减轻远期疼痛情况与肿胀情况,提升膝关节功能,患者生活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缝合法和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年收治的87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固定方法:不同分为A组(40例)组(37例),其中A组患者使用缝线法固定组患者使用钢丝固定,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后随访患者影像学资料观察两组患者骨折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包括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关节屈伸活动度,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前Lysholm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Lysholm评分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均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第12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A组患者显著优于B组患者A组愈合时间短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关节镜下缝合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稳固、利于关节早期的康复,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与经皮锁定钢板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了100例胫骨骨折患者,按住院单双号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交锁髓内钉,观察组(52例)给予经皮锁定钢板治疗。通过观察并记录疗效,围手术期指标及随访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交锁髓内钉与经皮锁定钢板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结果: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和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两种手术方法所需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更短(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期间,观察组并发症5例,发生率9.6%,对照组并发症12例,发生率2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锁定钢板对胫骨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能促进骨折愈合,使患者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切口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了8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观察组(41例)给予小切口入路锁定钢板治疗,通过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的Neer评分,术后24 h的凝血指标,随访3个月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小切口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住院、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5),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Neer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Neer评分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凝血指标无明显差异,术后24 h,两组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相比无明显变化,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水平明显升高,观察组FIB术前术后24 h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PT,APTT,INR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期间,两组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入路锁定钢板对老年肱骨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对血液系统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对侧皮质锁定螺钉与锁定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诊治的5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对侧皮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A组:对侧皮质锁定组),采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B组:锁定螺钉组)。记录两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内固定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在每个随访节点对每位患者进行患肢的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末次随访时对患肢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肢功能。骨折愈合的定义为活动时骨折处无痛且在骨折正侧位X线平片上可见到断端骨皮质骨痂连接。术后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内固定断裂、骨不连以及感染等。结果:本研究52例骨折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在手术相关指标及切口愈合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在骨折愈合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方面,A组均显著短于B组(P均0.05)。末次随访时52例患者患肢膝关节功能:A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88.5%;B组:优15例,良6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0.8%。两组对比A组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A组发生骨不连2例,骨折内固定断裂2例。B组发生骨不连3例,畸形愈合2例。结论:与传统锁定螺钉相比,对侧皮质锁定螺钉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患肢功能优良率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对侧皮质锁定螺钉的治疗指征及自身强度还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