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筋骨并重”思想指导下的推拿手法联合颈夹脊穴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5月期间在东莞市中医院针灸科接受诊治的CSR患者108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筋骨并重”思想指导下的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颈夹脊穴龙虎交战针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及血液流变学。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4%(51/54),高于对照组的74.07%(4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周后中医证候总积分、VA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CASCS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左旋转、右旋转颈功能活动度和前屈、后伸颈部肌力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全血黏度高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筋骨并重”思想指导下的推拿手法联合颈夹脊穴龙虎交战针法治疗CSR患者,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恢复颈部脊椎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调督理筋针法联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腰背肌力学效应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20年6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腰部核心肌力训练,60例)和观察组(调督理筋针法联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60例)。对比两组疗效、疼痛及腰椎功能指标、腰背肌力学效应和血清炎性因子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观察组治疗15 d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5 d后屈曲过程表面肌电值(AEMG)、屈伸松弛比(FRR)低于对照组,伸直过程AEMG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5 d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部核心肌力训练联合调督理筋针法治疗LDH,可减轻疼痛症状,改善腰背肌力学效应并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疗法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SUI)患者盆底功能和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接收的PSUI患者96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根据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悬吊训练疗法,研究组患者接受悬吊训练疗法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比两组疗效、盆底功能指标和尿流动力学指标,观察两组尿垫试验漏尿量、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问卷评分。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24 h尿垫试验漏尿量和ICI-Q-SF问卷评分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盆底肌力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功能尿道长度(LES)、腹压漏尿点压(ALPP)、与最大尿流率(Qmax)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SUI患者经悬吊训练疗法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盆底功能和尿流动力学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腰背肌康复训练联合脊柱微调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功能康复、血液流变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LDH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腰背肌康复训练)和观察组(60例,腰背肌康复训练联合脊柱微调手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功能康复效果、血液流变学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4周后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4周后腰部屈曲腰部活动范围(ROM)、伸展ROM、测屈ROM和屈肌肌力、伸肌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4周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4周后躯体功能、精神健康、活力、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生理机能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背肌康复训练联合脊柱微调手法用于LDH患者干预中,可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功能康复,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4月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96例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8,采用TLIF术式治疗)和B组(n=48,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治疗),比较两组优良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高度、滑脱程度、隐神经、腓肠神经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胫神经、腓总神经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优良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滑脱程度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椎间高度、隐神经SCV、腓肠神经SCV、胫神经MCV、腓总神经MCV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TLIF术式相比,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治疗LDH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腰背功能,明显改善双下肢神经功能,提高筋膜代偿能力,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TMS)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下肢肌力和脊髓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87例不完全性SCI患者,根据入院奇偶顺序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3),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TMS,对比两组神经电生理指标[静息运动阈值(RMT)和运动诱发电位(MEP)]、下肢肌力指标[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力矩加速能(TAE)以及胭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比率(H/Q)]、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疼痛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RMT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MEP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屈肌群PT、屈肌群TAE、伸肌群PT、伸肌群TAE、H/Q、FI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SF-MPQ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MS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不完全性SCI患者可刺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脊髓功能独立性,改善下肢肌力,减轻患者的神经性疼痛。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疗法联合规律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感觉阈值、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DPN患者13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8,常规治疗联合规律有氧运动)和研究组(n=68,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疗法),两组以14 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对比两组疗效、感觉阈值、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1.18%(62/68)高于对照组75%(51/68)(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胫神经SCV、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胫神经MCV均升高,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全血黏度值(高切、低切)、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均下降,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神经症状积分、神经反射、感觉功能和总分均下降,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疗法联合规律有氧运动治疗DPN患者,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感觉阈值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言语听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徐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3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130例PS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5)和实验组(n=65),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和言语听觉反馈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高频rTMS。对比两组干预8周后认知功能、生活质量、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血清NSE、S100β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8周后,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RBMT)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维多利亚版Stroop测试(VST)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波幅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潜伏期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rTMS联合言语听觉反馈训练可有效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还可调节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木丹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DP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木丹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和对照组(60例,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疗效、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均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丙二醛(MDA)较治疗前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MDA较对照组低,SOD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木丹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DPN患者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和抗氧化应激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手足温针灸联合步行阶梯训练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步态异常、血流动力学和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20年3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119例老年DPN患者分为对照组(n=59,步行阶梯训练)和研究组(n=60,手足温针灸联合步行阶梯训练)。对比两组疗效、步态异常、血流动力学、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91.67%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2.88%(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MDNS)和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足底压力中心轨迹(COP)曲线异常、全足平衡性曲线异常、全足压力变化曲线异常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足温针灸联合步行阶梯训练可促进老年DPN患者步态异常、血流动力学和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恢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Raji, a human B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 has the ability to activate the complement cascade by alternate pathway mechanisms with subsequent fixation of C3 to receptors on the Raji cell membrane. Using this property, we examined the role that complement plays in mediating a cytolytic event betwee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and Raji cells coated with C3b, antibody, or both. Presence of C3 was confirmed by immune adherence. IgG bound to the Raji membrane was quantitated using I125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assay. The presence of alternate pathway-activated C3 on Raji cells failed to produce monocyte-mediated cytotoxicity. These same target cells subsequently coated with antibody concentration ranging from 200 to >600,000 SPA molecules per Raji cell produced neither enhancement nor inhibition of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ADCC was enhanced by complement when complement activation and binding of C3 to the cell surface occurred by classical pathway mechanisms. ADCC of 32% ± 3.2 occurred with undiluted antiserum (625,000 SPA molecules bound/Raji cell) with enhancement to 52% ± 1.1 in the presence of C3. IgG inhibition of ADCC was un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membrane-bound C3.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