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酸沉降对柳州主要乔灌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唐鸿寿 《生态学报》1996,16(6):640-644
通过对既是典型的酸沉降污染区又是典型石灰岩地区的柳州进行的2次野外植物伤害考察发现,在被调查的436种植物中,84种受到酸沉降污染轻度伤害,30种受到重度伤害。经分析表明,石灰岩植物比非石灰岩植物对酸沉降敏感;落叶植物比常绿植物对酸沉降敏感。市区内近地大气中SO2含量高于远郊区是市区内行道树严重受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广东省龙眼洞林场的植物区系特征,采用线路调查法,对维管束植物的组成、区系成分和濒危等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龙眼洞林场内有维管束植物783种,隶属于151科473属,蕨类植物中的优势科有鳞始蕨科(Lindsaeaceae)、铁线蕨科(Adiant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等11科;种子植物中的优势科有旋花科(Convolvulaceae)、防己科(Menispermaceae)、爵床科(Acanthaceae)、葡萄科(Vitaceae)等62科。种的分布区类型相较于属的分布区类型更为广泛,热带、亚热带成分的种数量突出,其优越的地形特点与独特的亚热带湿润气候相互渗透与交织,在林场内部有许多中国特有植物类群。珍稀濒危植物有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12种,数量较少,其中桫椤处于易危状态。林场内的资源植物丰富,有681种,大致可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观赏植物和工业原料植物4大类型,其中,药用植物覆盖到本林场的71.14%,数量最多。建议对林场内的资源植物进行开发利用,并对珍稀濒危植物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3.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物类型为中亚热带典型的常绿阔叶林,起源古老,保存不少古代残遗植物。经调查,保护区内共记录有植物1928种,隶属925属290科,珍稀濒危植物14种,其中观光木、野茶树、伯乐树、伞花木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闽楠、八角莲、野大豆等8种为国家Ⅲ级保护植物;三尖杉、秀丽栲为广东省重点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4.
21科41种(变种)植物叶片几丁质酶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广州地区常见的21科41种(变种)植物叶片几丁质酶系研究的结果表明,所有受试植物都具有几丁质酶活性。几丁质酶不仅存在于被子植物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中,而且也存在于裸子植物及蕨类植物中。几丁质酶活性及比活性均较高的有蕹菜、葱、蕨类植物、蒜、茄科植物、玉米、菜豆、番木瓜等。植物一般都具有两种几丁质酶:外切酶和内切酶。几丁质外切酶活性及比活性均较高的有蕨类植物、葱、茄科植物等。几丁质内切酶活性及比活性均较高的有蕹菜、裸子植物等。不同植物几丁质外切酶与内切酶的比例相差较大。有些植物的几丁质酶系以外切酶为主,如茄科植物、大部分豆科植物、番木瓜等;有些植物以内切酶为主,如裸子植物、伞形科植物、蕹菜等;有些植物的外切酶与内切酶含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5.
李聪聪  朱秉坚  徐琳  李香真  姚敏杰 《生态学报》2020,40(14):4942-4953
植物内生菌具有帮助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增强植物免疫力,抵御外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功能。植物的根内和叶内存在大量的内生菌,影响着植物的健康生长。但不同植物地下(根内)和地上(叶内)内生原核微生物,以及与土壤微生物在组成和群落结构上的差异和联系还有待探索。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三种优势植物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火绒草(Leontopodium jacotianum)和高山嵩草(Carex parvula)为对象,研究了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叶内、根内、土壤原核微生物组的组成及其与样品类型和植物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门分类水平上,有13个门在土壤、叶内和根内之间有显著差异,只有5个门在不同植物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别是变形菌门、厚壁菌门、酸杆菌门、疣微菌门以及FBP;2)在α多样性上,同种植物土壤、叶内、根内之间差异显著,而不同植物在土壤和根内差异显著,但在叶内无显著性差异;3)样品类型(叶内、根内以及土壤)是决定植物微生物组差异的最主要因子,对微生物群落变异的贡献度为20.13%;不同植物类型之间微生物群落也有显著性差异,植物类型对总变异的贡献率为14.41%,并且植物类型和植物相关部位(叶内,根内)以及土壤之间有强烈的交互作用(17.40%)。以上结果表明,每种植物叶内、根内以及周边土壤都具有独特的生态位,体现了原核微生物在样品类型和不同植物间上生态位的差异,同时也表明了原核微生物群落对这些生态位的适应性。最后,我们确定了与土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的叶内和根内特有的微生物菌群并对高丰度菌群进行功能预测,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s为代表的菌群在叶内和根内显著富集,这些微生物包含参与多种代谢过程的功能基因,在促进营养元素吸收、提高植物在寒冷中的生态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的潜在功能。本研究的结果对深入探索高寒环境下植物-内生微生物互作机制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沙地的克隆植物适应当地的沙化环境 ,并对沙化景观具有积极的改造作用。对克隆植物群落和非克隆植物群落内裸地斑块植物入侵的野外对比观测实验表明 ,克隆植物群落内裸地斑块入侵植物所占的格子数显著地大于非克隆植物群落 ,克隆植物可以提高沙化景观的自我恢复能力 ,在沙化景观的恢复重建中是一种值得利用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资源植物的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调查统计,三峡库区有资源植物2070种,其中药用植物1006种、纤维植物104种、油脂植物76种、观赏植物74种、野果植物54种、芳香植物54种、树脂树胶植物68种、淀粉及糖类植物52种,鞣科植物32种、珍稀植物49种、其它类型植物465种。论述了三峡库区资源植物的分类及保护现状。  相似文献   

8.
 毛乌素沙地的克隆植物适应当地的沙化环境,并对沙化景观具有积极的改造作用。对克隆植物群落和非克隆植物群落内裸地斑块植物入侵的野外对比观测实验表明,克隆植物群落内裸地斑块入侵植物所占的格子数显著地大于非克隆植物群落,克隆植物可以提高沙化景观的自我恢复能力,在沙化景观的恢复重建中是一种值得利用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9.
广东佛山维管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广东省佛山市维管植物概况。据调查统计,佛山共有维管植物239科832属1813种。其中蕨类植物40科63属96种,裸子植物13科28属41种,被子植物278科979属1676种。在佛山市野生植物中,药用植物421种、食用植物100种、芳香植物24种、油脂植物61种、纤维植物61种、淀粉植物8种、树脂植物1种、鞣料植物30种、色素植物8种、材用植物90种、观赏植物123种。佛山市有野生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5种,列入珍稀濒危和红色名录的种类有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等20种。结合佛山市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对佛山市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治虫植物与植物农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由于产生特殊的化学物质,能驱避或杀灭农业害虫,被称之为治虫植物。例如万寿菊的根部分泌出一种根渗出液,对线虫有毒害作用,因而它能控制土壤线虫的危害。又如从印度谏枝叶和种子中提取出来的汁液,既可消灭200多种有害昆虫,又可杀灭一些螨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因此有人把它称之为杀虫治病的“能手”。科学研究证明,某些植物之所以能杀灭害虫,是因为它们的根、茎、叶、花或果实内含有一定量的杀虫物质。这些天然杀虫剂,有的是一种化合物,有的是几种不同的化合物,它们的化学成分有生物碱、糖着类、有毒蛋白…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杀虫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地调查了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杀虫植物资源的种类、生境、利用价值及现状。结果表明,小溪自然保护区的杀虫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87科171属242种及变种。菊科等11科植物含有6种以上的植物,为该区的优势类群。简要介绍了保护区内重要的杀虫植物28科40种的杀虫作用及部位、植物类型、繁殖方式和药用部位。针对保护区内的杀虫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植物液泡的形成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泡是细胞原生质以外的一种膜体结构,它由重新形成和内吞作用两条途径形成,在植物细胞物质储藏、胞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昆明市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的四所高校校园绿地内稳定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分析植物群落区系的组成成分、分布区类型以及植物的乡土性。结果表明,四所高校校园绿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有97科172属,共计281种维管束植物;植物地理成分有从温带、亚热带向热带过渡,能代表地带性植被的组成特征。调查表明云南的乡土植物有待进一步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4.
对湖北省竹溪县十八里长峡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珍贵树种、重点保护野生药材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确认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内有共有国家级保护植物83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有28种(I级6种,II级22种),占湖北省50种的56%;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的有53种(一级2种,二级15种,三级36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54种(1级2种,2级15种,3级37种),占湖北省总数67种的80.59%;国家珍贵树种的有21种(1级5种,2级16种),占湖北省总数32种的65.62%。上述三类保护植物共有67种,占湖北省国家级保护植物三类总数88种的76.13%;属国家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有21种(Ⅱ级4种,Ⅲ级17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药用植物总数58种的36.2%。  相似文献   

15.
以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和本地近缘种蟛蜞菊为对象,通过温室模拟3种水位波动模式(水位无波动,水位波动模式分别为15 cm-0 cm-15 cm和0 cm-15 cm-0 cm)交叉5种定植模式(试验容器内分别为入侵种单株、本土种单株、入侵种6株、本土种6株以及2物种各3株混种)的试验,研究水位波动对入侵植物和本地近缘种生长繁殖性状及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位波动显著降低了南美蟛蜞菊和蟛蜞菊的总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根生物量、茎长、节点数、叶片数及叶面积,对南美蟛蜞菊和蟛蜞菊种内及种间竞争系数的影响均显著.水位波动改变了南美蟛蜞菊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关系,说明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对水位波动更为敏感,对环境改变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广州高校校园植物调查与景观特色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市6所代表性高校校园植物实地调查。结果表明,6所高校共有维管植物356种,隶属87科215属。其中,校园主入口绿地区域共记录98种植物,主要应用观花、观叶植物,采用乔木+灌木+草本的垂直结构多层次配置植物景观;主干道区域共使用植物59种,以乡土树种为主;主建筑绿地区域内共应用植物97种,植物种类丰富,景观特色突出;广场绿地区域共记录植物85种,其中观花、观叶类灌木应用频率较高,观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上游不同植物篱系统的土壤物理性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长江上游现有植物篱调查的基础上,对3种不同植物篱(乔木类、灌木类和草本类)不同位置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植物篱带间相比,研究区3种不同类型植物篱带内土壤物理性质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乔木类、草本类和灌木类植物篱带内土壤孔隙度、含水量、饱和导水率、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抗蚀指数、抗冲指数和土壤粘粒含量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8.8%、30.1%、12.9%、139.3%、108.3%、95.9%和25.5%,土壤容重和土壤沙粒含量分别平均减小17.3%和9.6%;3种不同植物篱带内的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性,乔木类植物篱带内土壤抗冲性指数最大,灌木类植物篱带内土壤孔隙度、含水量、饱和导水率、抗蚀指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粘粒含量高于乔木类和草本类,其土壤容重则低于乔木类和草本类;植物篱对植物篱-坡耕地系统内不同位置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土壤物理性质各指标在植物篱带内、带上、带下和带间坡耕地也存在一定的变异性,乔木类植物篱土壤水分含量、抗蚀指数、饱和导水率和土壤粘粒含量的变异系数大于灌木类和草本类植物篱,灌木类植物篱土壤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抗冲指数的变异系数高于乔木类和草本类植物篱...  相似文献   

18.
搞清楚中国外来植物种类有哪些, 从哪里来, 如何进入中国, 属于什么性质的类群, 它们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如何等问题, 是中国外来入侵植物预防和预警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各省级植物志书等记载的外来植物信息由于种种原因非常有限, 且目前我国尚没有完整体现中国外来植物信息的数据库。本文通过整合近几年外来植物相关的资料, 并通过文献考证增补外来植物原产地、习性等信息, 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 经信息化处理和分类学校正, 进行分类体系重建, 最终确定中国外来植物的物种名录数据集。该数据集共有数据14,710条, 记载中国外来植物283科3,233属14,710个类群(含13,401原种332杂交种2嵌合体458亚种503变种14变型)。每个类群包括类别、中文科名、科名、中文属名、属名、中文名、别名、学名、命名人、生存状态、生存时间、生活型、原产国家或地区和中国引入省份等基础信息。数据集显示, 外来植物已在中国的植物种类构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高达28.19%, 中国境内有维管植物52,177个类群, 其中本土37,464, 外来14,710, 上述数字包含种下等级, 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就生存状态而言, 栽培植物占所有外来植物的比例高达91%, 逃逸植物占7.36%, 归化植物占6.69%, 入侵植物占2.66%; 对于生活型的分析显示, 多年生类群占据了外来植物的绝大多数(13,625种, 约占总数的92.6%), 草本植物(8,937种, 约占总数的60.8%)相较于乔木(2,752种, 约占总数的18.7%)、灌木(4,916种, 约占总数的33.4%)及其他生活型数量要更多; 中国的外来植物大多来自北美洲(4,242种)、非洲(3,707种)、南美洲(3,645种)、亚洲(3,102种), 欧洲(1,690种)和大洋洲(1,305种)相对较少; 而中国具有外来植物最多的前10个省份分别为台湾(6,122种)、北京(5,244种)、福建(3,667种)、广东(3,544种)、云南(3,404种)、上海(2,924种)、江苏(2,183种)、江西(1,789种)、浙江(1,658种)和湖北(973种)。本数据集是第一次对中国外来植物进行全面系统整理, 可供从事外来植物相关研究工作参考, 也可作为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资料, 还可作为农业、林业、草业、园林、草药及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人士及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岛屿的植物多样性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和热点。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 是中国的第二大岛屿, 具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经过近几十年的考察研究, 关于海南岛的植物物种数量出现了多个版本。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野外考证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植物多样性调查, 以确定其维管植物种数。结果表明: 截止到2015年12月, 海南岛记录并能考证实物或标本的维管植物共有6,036种, 包括野生种4,579种(含特有植物483种和珍稀濒危植物512种)、外来逸生及归化植物163种(含外来入侵种57种)、外来引种的纯栽培植物1,294种。自1964-1977年《海南植物志》出版至今, 新增野生及引种的栽培植物所占的比例均较大, 分别占海南岛野生和栽培植物总种数的35.9%和75.9%。本文还对其中1,220种的拉丁学名进行了异名处理等的订正。  相似文献   

20.
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生物圈二号内5号荒漠植物(扁果菊、Trixis californica、粉蓝烟草、大黍、滨黎(后两种为C4、其余为C3植物))与5种热带雨林植物、胡椒、麒麟尾、花叶万年青、牵牛(均为C3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的反应。在一系列CO2浓度(350 ̄1500μmol·mol^-1)及不离体的前提下测定叶片光反应曲线的变化。所测植物均生长在高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