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因素在物种进化和遗传变异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探讨新疆鹅喉羚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了新疆鹅喉羚11个群体84份样本的线粒体DNA Cyt b基因(1140 bp)和D-loop区(1100 bp)序列,分析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疆鹅喉羚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表明其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环境因子与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人口数量是影响新疆鹅喉羚遗传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海拔是最关键的环境因子。本研究结论为新疆鹅喉羚群体有效合理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The goitered gazelle, Gazella subgutturosa, is a medium-sized ungulate inhabiting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The intraspecif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species remains unclear. We analysed the genetic diversity in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CR) sequences (976?bp) from 104 wild samples from the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 (XUAR) in north-west China, and reconstructed phylogeny with additional sequences from across the species’ range. We detected 58 haplotypes in XUAR populations, all but three of which were specific to single sampling sites.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displayed two obvious clades of mtDNA haplotypes and the other haplotypes differed from the two clades. A median-joining network showed three groups of haplotypes were to a high extent concordant with the phylogenetic tree. The haplotype clustering was consistent with their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Nei’s net sequence divergences amongst the three groups ranged from 0.010 to 0.018 and indicated three subspecies, two of which inhabit XUAR. We detected strong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northern (NX) and southern (SX) XUAR populations overall (FST?=?0.4448, P?相似文献   
3.
不同季节鹅喉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 年11 月至2008 年10 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研究了鹅喉羚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共观察鹅喉羚有效个体1 917 只,采集行为数据时间319.5 h,将鹅喉羚的昼间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它”5 类。结果表明:春季雌性5 种行为分配时间所占比例分别为67.5%、2.5%、2.7%、25.9%、1.4%,雄性分别为63.5%、3.4%、4.3%、27.5%、1.3%; 夏季,雌性:43.7%、7.7%、5.6%、42.1%、1.0%; 雄性:51.9%、1.7%、3.1%、41.4%、1.9%; 秋季,雌性:66.3%、5.1%、4.3%、23.6%、0.7%;雄性:68.9%、6.0%、4.2%、20.7%、0.3%;冬季,雌性:68.0%、5.0%、7.0%、19.6%、0.4%;雄性:29.6%、20.6%、19.2%、29.3%、1.3%。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方差分析比较同季节不同性别各自行为时间分配、同季节雌雄间行为时间分配、同性别不同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四季中雌雄各自5 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比较两性间行为时间分配发现,在春夏季,雌雄间各行为时间分配无差异(P>0.05),秋季移动差异显著(P < 0. 05),而冬季5 种行为间均差异显著(P<0.05);季节因素对雌雄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显著。鹅喉羚以特定的行为时间分配模式适应季节更替或变化的生理周期,如温度、性别、水分状况、繁殖期、哺乳期等,满足能量及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4.
鹅喉羚的年龄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鹅喉羚为材料,采用双重附贴磨片法及蚀刻法确定角磨片上显示的生长层与角鞘上凸“嵴”的关系,并以第一下门齿(I_1)作切片所显示的年轮线进行验证。证明其角鞘上的凸“嵴”数量多少并不表示年龄大小,在一龄内无凸“嵴”,二、三龄均包含有4—5个凸“嵴”,四龄后亦为2—3个凸“嵴”组成一龄,真正的年龄线是角表凸“嵴”之后有一粗糙微凹的环纹。实验结果可应用于野外生态学调查,用以判断种群年龄及结构。  相似文献   
5.
鹅喉羚是生活于亚欧大陆荒漠、半荒漠地区重要的有蹄类动物。2010年春季,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雪灾,我们采集了野外救灾发现的130头死亡鹅喉羚肌肉样本,采用PCR和测序技术,研究了鹅喉羚线粒体 DNA 的 Cyt b 基因 1143 bp 核酸序列,发现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生存的鹅喉羚单倍型多样性较高(Hd=0.855),核苷酸多样性较低(π=0.00224)。采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构建单倍型之间的系统发育树,以及network所构建的单倍型间中介网络图都显示出2个遗传分化程度很大的分支,且这2个分支都出现过明显的群体扩张和持续增长。将本研究获得的单倍型H1与Genebank检索获得的瞪羚属其他12个物种Cyt b基因进行了比较,分别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分子系统树,证明与鹅喉羚最接近的物种为印度瞪羚(Gazella bennettii),鹅喉羚与瞪羚属内物种的分歧时间大约为1.08-2.5百万年(Mya)(Million years ago, Mya)。  相似文献   
6.
2006年9月至2007年12月, 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采用截线取样法调查了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和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 sairensis)的种群密度。蒙古野驴野外调查样线总长6,696.4 km, 发现7,758 匹蒙古野驴; 鹅喉羚样线总长8,428.84 km, 发现8,586头鹅喉羚。采用Distance 5.0估算了蒙古野驴和鹅喉羚的密度和遇见率。从春季到秋季, 蒙古野驴遇见率在0.058–0.092匹/km之间变化, 而鹅喉羚遇见率则在0.096–0.342头/ km之间变化。春季蒙古野驴种群密度为0.55 ± 0.20 匹/km2 (平均数 ± 标准差,下同), 夏季为0.60 ± 0.13 匹/km2, 秋季为0.78 ± 0.19匹/km2和冬季为0.54 ± 0.14 匹/km2。蒙古野驴适宜栖息面积5,800 km2。春季到冬季, 蒙古野驴种群数量在3,379到5,318匹之间变化。鹅喉羚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种群密度分别为1.14 ± 0.18头/km2, 0.95 ± 0.12头/km2, 1.08 ± 0.18头/km2和1.54 ± 0.31头/km2。该保护区的鹅喉羚冬季和春季适宜栖息面积均为10,000 km2, 夏季为12,000 km2, 秋季为15,000 km2。估算该区域春季鹅喉羚数量为14,286头, 夏季为6,628头, 秋季为8,337头, 冬季为19,677头。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和鹅喉羚长期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沙地刺榆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科尔沁沙地刺榆(Hemiptelea davidii)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生态类型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刺榆林不存在灌木层;其乔木层可划分为2个亚层,上、下层高度分别为4.05~7.86和2.05~3.20 m;林下共有32种草本植物,隶属13科27属,以禾本科、豆科和菊科为主;研究区有11个植被分布区型,其中,蒙古-东北-兴安-华北分布区型种类最多(34.38%),其次为东北-华北分布区型(12.5%).在3个水分生态类型中,中生植物最多,占59.37%,中旱生类型和旱生类型分别占25%和15.63%.在6个生活型中,地面芽植物最多(31.25%). 刺榆群落具有温带草原的典型生活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鹅喉羚采食地的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1—2003年5月和9月,通过野外亘接观祭米样的方法,我们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郡木垒地区鹅喉羚的采食地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南部,分布着以盐生假木贼和蒿为主的低矮小半灌木,其间散布有木本猪毛菜和驼绒藜为优势种的条块状高灌丛。鹅喉羚多在灌丛块中采食。Mann-WhitneyU检验表明,采食地内的植物种数、植被盖度和植被高度都显著高于对照地中相应成分。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鹅喉羚采食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植物种数和植被盖度。在研究区北部,分布着以沙生针茅和木地肤为主的植被,其问散布有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沙丘上各种灌木发育较好,鹅喉羚多在沙丘上觅食。Mann-WhitneyU检验表明,采食地内的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以及蛇麻黄、木地肤和驼绒藜的盖度都显著高于对照地中相应成分。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鹅喉羚采食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蛇麻黄、木地肤、扁果木蓼盖度和植物种数。  相似文献   
9.
卡拉麦里山保护区鹅喉羚卧息地特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年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不同季节的鹅喉羚卧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Mann-WhitneyU检验表明:春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高度明显高于对照地(Z=2.27,P<0.05),驼绒藜密度、灌木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地(Z=2.85,Z=3.29,Z=2.98,P<0.01);夏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高度和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明显高于对照地(Z=2.06,Z=2.97,P<0.05);秋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种数明显高于对照地(Z=2.52,P<0.05),灌木盖度和植物高度极显著高于对照地(Z=5.22,Z=4.58,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春夏秋3季影响鹅喉羚卧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食物、隐蔽条件和环境温度。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鹅喉羚卧息地特征在季节间有显著差异,以春季和夏季、春季和秋季最为明显。食物资源和环境温度的变化是导致鹅喉羚卧息地特征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鹅喉羚卧息地选择与其自身的体温调节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生境评价对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是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代表性物种, 开展其生境适宜性评价可以为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基于2005-2019年采用样线法在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所获鹅喉羚的分布点数据, 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筛选环境变量, 评估鹅喉羚在矿业开发前(2005年)、矿业开发顶峰时(2011年)和矿区生态修复后(2019年) 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 采用质心转移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近15年鹅喉羚的生境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 3个时期鹅喉羚的潜在适宜生境面积波动较大, Jackknife检验结果表明在任一时期水源点对鹅喉羚生境选择的影响均最大。矿业开发前鹅喉羚适宜生境分布于保护区中部, 主要特征为面积大、生境斑块集中、破碎化程度低; 矿业开发顶峰时鹅喉羚的适宜生境面积较矿业开发前减少2.39%, 尤其是保护区南部大面积适宜生境丧失, 质心转移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适宜生境向保护区北部转移, 生境斑块离散破碎程度高; 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后鹅喉羚的适宜生境面积较矿业开发顶峰时增加了3.50%, 因矿业开发丧失的生境重新成为鹅喉羚的适宜生境。与2005年以前相比, 2019年鹅喉羚生境斑块仍离散化严重, 部分适宜生境因新修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而重新丧失。基于以上研究结果, 我们从保护水源、控制交通建设、修复矿区和加强野生动物通道监测等4个方面对鹅喉羚种群保护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