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刺榆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尔沁沙地刺榆(Hemiptelea davidii)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生态类型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刺榆林不存在灌木层;其乔木层可划分为2个亚层,上、下层高度分别为4.05~7.86和2.05~3.20 m;林下共有32种草本植物,隶属13科27属,以禾本科、豆科和菊科为主;研究区有11个植被分布区型,其中,蒙古-东北-兴安-华北分布区型种类最多(34.38%),其次为东北-华北分布区型(12.5%).在3个水分生态类型中,中生植物最多,占59.37%,中旱生类型和旱生类型分别占25%和15.63%.在6个生活型中,地面芽植物最多(31.25%). 刺榆群落具有温带草原的典型生活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冻土湿地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分布区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兴安岭冻土湿地植物的生态特征和分布区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的24个冻土湿地共有201种植物,隶属于40个科、121个属。其中,菊科和蔷薇科的种类最多,占所有植物种类的26.8%。在5种生活型中,地面芽植物的种类最多,占71%;高位芽和地下芽植物分别占13%和12%;地上芽和1年生植物各占2%。在4种水分生态型中,中生、湿生、沼生和旱生植物的种类分别占61%、28%、8%和3%。在4种分布区型中,温带性质分布型的种数最多;受高山及高纬度地理位置的影响,亚寒带-寒带性质分布型的种数次之。冻土湿地植物的生态特征表明,该地区具有夏季较短、冬季严寒而漫长的气候特征,以及土壤水分条件有向中生性发展的趋势。对大兴安岭冻土湿地植物生态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该区的环境变化以及冻土湿地的退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贵州贞丰喀斯特石漠峰丛苔藓植物群落生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调查和分析了贵州贞丰县喀斯特石漠地区的3座典型峰丛、3个山段上苔藓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生态特征。研究区域内,苔藓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12科16属19种。苔藓植物群落共21个类型,其中纯群落占83.3%,两种及两种以上苔藓组成的群落占26.7%,占优势的群落是皱叶牛舌藓群落(Anomodetum)、卷叶湿地藓群落(Hyophiletum)和卷叶毛口藓群落(Trichostometum)。苔藓植物群落物种为适应旱生、干燥和强光直射的环境,生活型仅有交织型和矮丛集型两类。由于人类强烈的活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苔藓群落的分布在石漠峰丛中显示出了特异性,苔藓群落的丰富度为山顶>山腰>山脚。各山段的皱叶牛舌藓群落均有最大的生态优势度,具有治理石漠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湖南江永石灰岩山地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群落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种类成分的数量特征、生活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在2 800 m2青檀群落样方中有维管植物51种,隶属于34科48属.植物地理分布以泛热带成分最多,有13属,占总属数的29.54%;其次是旧世界热带分布类型、北温带分布类型、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类型,它们各有5属,各占总属数的11.36%.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最多,占70.59%,一年生植物最少,仅为1.96%.群落层次中,以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数所占比例较大.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指数均表现出Sh>H>T,反映了青檀群落乔木层优势种表现明显,该群落目前相对稳定.对青檀群落的物种构成及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海南俄贤岭紫毛野牡丹(Melastoma penicillatum Naud.)灌丛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类型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200 m2的样地内,有维管植物37种,隶属于26科33属;属的区系成分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分别占非世界总属数的31.03%和24.14%。在种的水平上,泛热带分布最多,占非世界分布总种数的25%。群落种类主要由灌木(24种)和草本(9种)构成,灌木层中以紫毛野牡丹为优势种,草本层以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为优势种;藤本植物仅有3种。生活型以中高位芽为主,占40.54%;群落的频度划分为5个等级(A:1%~20%、B:21%~40%、C:41%~60%、D:61%~80%、E:81%~100%),频度等级的分布规律为A > B > D > C=E。与该地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 Y.L.Chen)群落和海南大戟(Euphorbia hainanensis Croizat)灌丛群落进行比较发现,该群落植物种类更少,分布更稀疏,层次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松群落优势种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松群落57个样地调查资料,通过TWINSPIN聚类分析对该群落类型进行了划分,将划分群丛类型作为资源轴,计算了乔木和灌木树种Shannon-Wiener和Hurbert生态位宽度及Morisita重叠指数。结果表明:油松群落共划分为7个群丛。乔木层油松、辽东栎、茶条槭的生态位宽度(Shannon-Wiener和Hurbert生态位宽度)较大,LB和HB分别是1.656、1.404、1.047和0.948、0.735、0.386。灌木层水栒子、土庄绣线菊、陕西荚蒾的生态位宽度较大,LB和HB分别是1.562、1.401、1.300和0.512、0.447、0.389。乔木层生态位高度重叠的占6%(>0.8),中度重叠的占10%(0.6~0.8),小于0.6的低度重叠的占84%,灌木层高度重叠者占7%(>0.8),中度重叠者占10.39%(0.6~0.8),小于0.6的低度重叠者占82.25%。说明油松群落组成植物对当地环境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资源环境利用能力,种间竞争较小,有些物种的生态位明显趋于特化,群落处于共摊阶段。  相似文献   

7.
斑子麻黄(Ephedra rhytidosperma)群落是贺兰山山麓特有荒漠植物群落。该研究于2019年调查了16个斑子麻黄典型群落, 分析了物种组成的区系特征, 运用TWINSPAN软件对16个斑子麻黄群落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 1)斑子麻黄群落物种组成以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蒺藜科植物为主, 隶属13科24属27种。2)斑子麻黄荒漠群落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44.44%)和灌木(29.63%)为主; 区系以古地中海成分(44.44%)和东亚成分(33.33%)为主; 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40.74%)和强旱生(37.04%)为主。3)根据生活型和优势度, 斑子麻黄群落可分为斑子麻黄-半灌木荒漠(Ephedra rhytidosperma - Semi-Shrub Desert)和斑子麻黄-草本荒漠(Ephedra rhytidosperma - Herb Desert) 2个群丛组, 进一步划分为3个群丛: 斑子麻黄-刺旋花-兴安胡枝子 半灌木与草本荒漠(Ephedra rhytidosperma - 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 - Lespedeza davurica Semi-Shrub and Herb Desert)、斑子麻黄-刺旋花-中亚细柄茅 半灌木与草本荒漠(Ephedra rhytidosperma - 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 - Ptilagrostis pelliotii Semi-Shrub and Herb Desert)和斑子麻黄-中亚细柄茅 半灌木与草本荒漠(Ephedra rhytidosperma - Ptilagrostis pelliotii Semi-Shrub and Herb Desert)。  相似文献   

8.
湖北斧头湖浮叶水生植物群落学研究I.菱群落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三方面考察了斧头湖菱群落的结构,并对之进行了周年观察。菱群落内共有15种植物)可归为5个生活型13个生长型,组成种类较为丰富。利用生活型-生长型分析能较好揭示菱群落的结构。从大范围看,菱群落呈带状或斑块状分布;从小范围看,菱种群呈群聚分布,聚块大小从0.16-8m ̄2不等。群落垂直结构分两层:浮叶植物层和沉水植物层,浮叶水生值被的光合作用系统和生物量多集中在水面层)无发达地下根茎系统。菱群落内菱种群的生物量6-7月达最大值,其空间生态位与荇菜和水鳖等部分重叠,但通过时间序列发生生态位分化,以缓和对空间生态位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多年冻土和植被是寒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逐渐退化,导致土壤水分以及有机质含量降低,进而对地上植被产生影响。对大兴安岭北坡多年冻土区植物生态特征及其对冻土退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的30个多年冻土区共有85种植物,隶属于29个科,55个属。其中,蕨类植物1种,占种组成的1.2%;裸子植物1种,占种组成的1.2%;被子植物83种,占种组成的97.6%。在4种生活型中,以地面芽植物的种类最多,为51种,占植物种数的60%;地下芽和高位芽植物次之,分别为12和19种,分别占14.1%和22.4%;地上芽植物较少,为3种,占3.5%。在4种水分生态类型中,以中生植物种类最多,为50种,占植物种数的58.8%;湿生植物次之,为26种,占30.6%;沼生植物为7种,占8.2%;旱生植物最少,为2种,占2.4%。冻土活动层厚度50—150cm范围内,植物的科、属、种数最多,其次是大于150cm范围的冻土区,活动层厚度较小(50cm)时,植物科、属、种数最少。随着活动层厚度的增加,即多年冻土退化,地面芽植物的物种数显著增加(P0.05),高位芽植物的物种数显著减少(P0.05),地上芽和地下芽植物的物种数随活动层厚度的变化不显著。随着活动层厚度的增加,沼生植物的物种数显著降低(P0.05),中生植物的物种数显著增加(P0.05),湿生和旱生植物的物种数随活动层厚度的变化不显著,群落植物组成从湿生逐渐向中生转变。  相似文献   

10.
蒙古野驴、鹅喉羚和家畜的食物重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粪样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蒙古野驴、鹅喉羚及家羊、家马和家骆驼3种家养有蹄类春季、秋季和冬季食性组成及食物生态位。结果发现:(1)蒙古野驴、鹅喉羚和家畜主要采食针茅、驼绒藜、蒿和梭梭,但是,它们采食的植物科数和种数都不相同,各植物种类在食谱中所占的比例不同;(2)各个季节有蹄类动物两两之间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均在0.8以上,最低为0.832(冬季鹅喉羚和家马),最高达到0.986(秋季蒙古野驴和家羊;秋季家马和家羊),五种有蹄类之间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也达到了0.3以上。表明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上述野生动物及季节性进入该自然保护区的家畜之间均存在食物竞争;冬季积雪深,食物短缺,荒漠有蹄类易因冻饿及疾病等造成死亡。因此,应采取限制秋冬季进入该自然保护区,家畜数量及调整放牧区域等保护管理措施,对该区域荒漠有蹄类动物实施有效保护[动物学报54(6):941-954,2008]。  相似文献   

11.
黄土沟壑区狼牙刺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运用Levin公式和百分率相似公式,对狼牙刺群落中13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及其生态位重叠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依次为狼牙刺(0.964)、茭蒿(0.77)、铁杆蒿(0.664)、黄背草(0.08)、远志(0.48)、狗尾草(0.472)、狗牙根(0.399)、白羊草(0.393)、达乌里胡枝子(0.327)、长芒草(0.321)、杠柳(0.292)、灌木铁线莲(0.21)、糙隐子草(0.234).狼牙刺与其他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比在0.21~0.76之间,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其他种群与狼牙刺之间的重叠值较低,表明狼牙刺与其他种群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并不十分激烈,因而能成为黄土沟壑区狼牙刺群落中利用资源能力和生态适应性最强的优势种群,并在维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皆伐法对南岭小坑800 m2小红栲 荷木次生群落(24 a)的生物量进行实测,并建立了生物量回归模型,分析群落地上部总生物量(AGB)在森林各层次、各树种及乔木层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 在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构建混合树种生物量模型的标准木数量最好在12株以上.基于伐倒实测265株阔叶乔木树木的群落混合阔叶树种地上生物量模型为:AGB=0.128D2.372和AGB=242.331(D2H)0.947,并且获得小红栲、荷木和萌条杉木单个树种的生物量模型.群落地上部总生物量为115.20 t·hm-2,其中,乔木层和下木层分别为111.25和1.01 t·hm-2,层间植物0.36 t·hm-2,凋落物层2.58 t·hm-2.小红栲和荷木分别占乔木层地上部总生物量的39.1%和28.7%.树干和枝叶生物量分别占乔木层地上部总生物量的81.0%和19.0%.  相似文献   

13.
濒危植物毛柄小勾儿茶生存群落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与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对濒危植物毛柄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var.pubipetiolata)69块样地进行了排序与分类,共划分9个群落类型。结果表明,毛柄小勾儿茶生境特异性高。毛柄小勾儿茶在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马尾松(Pinusmassoniana)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青冈栎(Quercus glauca)针阔混交林、杂木林和青榨槭(Acer davidii) 大果山胡椒(Lindera praecox)林中生长较好。这4个群落林下层优势种具有相似性:草本层的优势种中均有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常有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灌木层优势种常有大果山胡椒。毛柄小勾儿茶分布于海拔500~900 m的低山区,多分布于湿润、排水良好的沟谷边,生境坡向多为阴坡。  相似文献   

14.
广西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苏宗明  黄玉清  李先琨   《广西植物》2000,20(1):1-10
根据 16 0 0 m2 样方统计 ,群落区系组成有 4 3科 6 4属的 80个种 ,平均 10 0 m2 5种 ,虽种类组成不复杂 ,其中 87.5%的属仅出现 1种 ,6 .3%的属含少数种。乔木层多数优势种为稳定型种群 ,所以乔木层优势区系成分相当稳定 ,表明该群落为一种顶极群落。 59个种子植物属只有 10个分布区类型和 4个变型 ,地理成分不复杂 ,其中热带分布 2 7属占 4 6 .6 % ,温带分布 31属占 53.4 % ;热带分布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 ,分别占 52 .6 %和 4 7.4 % ,温带分布为北温带和东亚分布各占50 %。 2 5个乔木层树种中 ,中亚热带地理分布类型的占 76 % ,南亚热带地理分布类型的占 16 % ,北亚热带地理分布类型占 8% ,重要值指数排列前 6名的均为中亚热带地理分布类型 ,所以该群落为亚热带性质。已知 79种组成种类常绿成分占 595% ,落叶成分占 4 0 .5% ,其中以中高位芽植物最多 ,占 2 7.8% ,又以常绿阔叶中高位芽植物为多 ,占 15.2 %。 79种组成植物 ,小型叶多于中型叶 ,分别占 55.7%和 32 .9%。乔木层种类 6 0 0 m2 有 18种 ,16 0 0 m2 有 2 9种 ,均不多 ,但物种多样性指数接近亚热带地带性代表群落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鸡血藤次生群落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建维  张建侯  宋启示  冯志立   《广西植物》1997,17(4):338-344
本文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刀耕火种撩荒后形成的鸡血藤次生群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900m2的固定样地上,计有维管束植物62种,隶属于36科55属,shannon-wienner指数为4.25;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9种类型,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占92.73%。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层(Ⅰ、Ⅱ、Ⅲ)、灌木层、草木层及层间植物,群落的外貌以高位芽、小叶型、单叶、纸质为主组成。与先锋阶段的植物群落相比,该群落正向湿润性的热带森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石围天坑群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资源。为进一步了解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特征, 该文在天坑不同位置(坑口、坑腰、坑底)以及坑外共布设25个样地, 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共鉴定出269种维管植物, 隶属于89科176属, 群落物种组成数量较多的科主要有樟科、蔷薇科、荨麻科等。群落成层现象明显, 各层优势种分布较为均匀, 其中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香木莲(Manglietia aromatica)、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等, 灌木层优势种有异叶梁王茶(Metapanax davidii)、滇鼠刺(Itea yunnanensis)等, 草本层以楼梯草属(Elatostema)占优势。群落季相明显, 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 底部有常绿阔叶林分布, 坑口边缘小面积分布有落叶阔叶林; 群落生活型谱: 高位芽植物为55.76%, 地上芽植物为29.74%, 地面芽植物为6.69%, 隐芽植物为5.21%, 一年生植物为2.60%。该文分析了天坑植物群落类型、组成、结构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野外调查与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西赣江源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有蕨类植物216种隶属于35科75属,科、属、种各占江西省蕨类植物科总数的71.4%、属的65.8%、种的49.9%。含7个种以上的科有9个; 科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科占74.3%。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0个,其中热带分布类型有51属,占总属数的68%; 温带分布类型的属有4属,占总属数的5.3%。种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4个类型,其中热带成分35.6%、亚热带成分49.1%、中国特有成分达13.4%。种的相似性分析表明,本区系与齐云山关系密切,相似性系数达75.1%。  相似文献   

18.
基于群落调查方法,对巨尾桉林下植物进行群落学分析。结果表明:巨尾桉林下植物共有维管束植物57科、124属、154种及变种,以禾本科和菊科的种类占优势;林下植物物种组成较为分散,优势属不明显;种子植物53科划分为6个分布区类型和2个变型,以热带分布科为主;种子植物120个属有14个分布区类型和7个变型,以热带分布属为主,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林下植被可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但是分层现象不明显,草本层植物占优势,偶见有少量的层间植物分布。林下物种丰富度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而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则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生境空间异质性及人为干扰活动影响了巨尾桉林下植物组成及分布。  相似文献   

19.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黄杉林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杉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的珍贵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的中山地带。采用Braun-Blanquet的植物社会学调查方法并结合典型样方法对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的原生黄杉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其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300 m~2的调查样地,共有维管束植物52种,隶属24科38属,群落物种组成主要以杜鹃花科、豆科、五加科、壳斗科等种类为主;群落生活型组成分析显示,该黄杉群落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高位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占比分别为76.9%、13.5%,地上芽和地下芽植物较少,植物的生活型谱大致呈"L"型;群落重要值分析表明,黄杉重要值为53.6,占较大优势,是群落建群种,乌冈栎、石韦分别是灌木层及草本层的优势种,其重要值分别为24.0、54.8;该黄杉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整体较低,除均匀度指数外,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总体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上坡山脊的规律;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黄杉种群年龄结构呈"L"型分布,属于增长型种群,在一定时间内,表明黄杉仍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群,林窗的出现使该黄杉群落保持持续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