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湛江棕囊藻对南美白对虾虾苗和多种鱼苗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湛江棕囊藻赤潮海水和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虾苗、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鱼(Mugil cephalus)和尖吻鲈鱼(Latescal carifer)鱼苗的毒性。结果表明,棕囊藻对虾苗有一定的毒性,24 h LC50为1.0×109 cells L-1,去除囊泡液后的棕囊藻碎片对虾苗毒性较弱,细胞密度为1.0×109 cells L-1时,24 h虾苗的死亡率仅为10%,赤潮海水对虾苗无毒性;棕囊藻囊泡液对青石斑鱼有一定毒性,24 h LC50为囊泡液占海水总体积的10.9%,赤潮海水对青石斑鱼苗无毒性;棕囊藻对尖吻鲈鱼和鱼鱼苗无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试验鱼适宜急性毒性试验的发育期。方法将诸氏虾虎鱼早期仔鱼、中期仔鱼、晚期仔鱼、稚鱼、幼鱼及成鱼暴露于一定浓度的钻井液中,比较钻井液对不同发育期诸氏虾虎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早期仔鱼48 h LC50为157 mg/L,中期仔鱼48 h LC50大于500 mg/L;中期仔鱼96 h LC50为79 mg/L,晚期仔鱼96h LC50为625 mg/L,稚鱼、幼鱼、成鱼96 h LC50显著大于500 mg/L;卤虫无节幼体96 h LC50为105 mg/L;不同发育期诸氏虾虎鱼对钻井液的敏感性顺序为:早期仔鱼〉中期仔鱼〉晚期仔鱼〉稚、幼、成鱼。结论诸氏虾虎鱼的早期仔鱼适用于海洋污染物急性毒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对虾-鱼(SM)、对虾-罗非鱼(ST)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含量、颗粒物质、浮游生物以及对虾生长性能等指标变化, 研究了鱼(Mugil cephalus)、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对虾养殖池塘内(1000 m2)的生态效益。实验时间为100 d。结果显示, 实验期间SM 和ST 组池塘水体中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 在实验中后期, SM 组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NH4+-N、NO3 -N)低于ST 组, 然而TN 含量却高于ST 组, 且在实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同时, SM 组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含量高于ST组, 表明SM 池塘水体中较高的TN 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2 个混养池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 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72-16.83 μg·L–1 和4.35-15.32 μg·L–1, 无显著差异。实验表明, 鱼的扰动可以促进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NH4+-N、NO3 -N 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 对虾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 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 罗非鱼通过围网隔离养殖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鱼和罗非鱼对养殖系统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粘皮鰕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的卵产出时为球型,直径0.40~0.60mm,具黏性,卵颜色淡黄,半透明,油球多且数量不固定。受精5~10min后吸水膨胀成椭圆形。水温16~18℃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共需138h。初孵仔鱼体长2.30~3.10mm,体高0.35~0.40mm,总肌节29~30。出膜30min~24h内鳔充气,从孵出到各鳍分化完全约需要40d。  相似文献   
5.
潘骏 《动物学研究》1999,20(3):186-188
在大鳞Lizamacrolepis鳃上检获到鱼虫属1新种,小钩鱼虫,新种LigophorushamulosusPan&Zhang,sp.nov.。以其后吸器两对中央大钩的形态结构以及背、腹中央大钩量度上的差异,背联结片的结构和交接器形态结构不同而区别于LigophorusimitansEuzet&Suriano,1977。  相似文献   
6.
用链霉亲合素 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StreptAvidin Biotin peroxidaseComplex ,S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兔抗人神经肽Y与兔抗人 β 内啡肽抗体对鱼肠道不同部位的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 ,这两种神经肽的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不同程度地分布在鱼前肠前段和后段、中肠和后肠。神经肽Y免疫活性细胞的形态多样 ,大多数属开放型细胞 ,具有胞质突起 ,少数为封闭型细胞 ,阳性细胞一般出现在肠褶的中部和近端部。β 内啡肽免疫活性细胞则几乎为封闭型细胞 ,且定位在肠褶基部。神经肽Y主要分布在前肠前段和后段 ,分布密度分别为 18.7个细胞 mm2 和 2 6 .3个细胞 mm2 ,而在中肠和后肠仅少量分布 ( <5 .5个细胞 mm2 )。β 内啡肽的分布密度在后肠最高 ,达 31.5个细胞 mm2 ,其次从前肠前段至中肠顺序递减。还讨论了这两种神经肽在鱼肠道中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7.
鲻鱼早期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鱼早期卵子发生进入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联会丝复合体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网状期卵原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生发泡和胸质的超微结构特点。在联会丝复合体期,生发泡内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丝复合体中央出现重组节,胞质中不同发育类型的核仁样及其相关线粒体的分布及其数量可作为划分鱼早期卵子发生各个时期的依据。另外,首次观察到靠近膜细胞有一种不规则形细胞,推测是分泌成熟抑制肽细胞。  相似文献   
8.
鲻和鲮鳃丝的扫描电镜比较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Mugil cephalus)和鲮(Cirrhina molitorella)的鳃丝表面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鳃丝杆状部比鲮粗.鳃小片高度比鲮低;两者鳃丝表面分泌孔洞口径和密度不同;和鲮细胞外被不同,细胞外被稀疏,鲮的则致密复杂;鳃小片细胞和鳃丝表皮细胞的表面形态存在差异,文章还描述了鳃丝表皮形态特异的细胞。  相似文献   
9.
阿部鲻鰕鯱P450 1A1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简称CYP)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代谢酶,它参与包括内源性物质和多种外源性物质(包括药物)在内的各类物质的代谢和转化.  相似文献   
10.
鲻鱼寄生蠕虫种群和群落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018尾鱼(Mugil cephalus L.)体内获得各类寄生蠕虫9种,共2133个虫体,其中复殖吸虫8种,棘头虫1种。寄生蠕虫总的感染率为24.4%,感染强度1-81,平均感染强度为8.8,平均密度为2.3。长尾吸虫(Elonginus mugilus)和双睾原单脏吸虫(Prohaplanchnus diorchis)的感染率随着宿主体长增加而下降,而楔形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 cuneatus)、长形单脏吸虫(H.elongatus)、浦里单脏吸虫(H.purii)、惠东拟囊腔吸虫(Saccocoelioides huidongensis)、粤东纵睾吸虫(Tandemorchis yuedongensis)、单睾椭宝贵虫(Elliptobursa singlorchis)和圆颚针鱼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tylosuri)的感染率与宿主体长相关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楔形单脏吸虫、长表单脏吸虫、惠东拟囊腔吸虫和浦里单脏吸虫的感染强度则随着宿主体长增加而增大,其余5种寄生蠕虫的感染强度与宿主体长相关性不显著(P>0.05),鱼寄生蠕虫在不同月的感染率和种群数量差异,除10月与11月及8月与9月不明显外(P>0.05),其余月份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根据感染率和种群密度变化分析,优势种为惠东拟囊腔虫;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将鱼体内寄生蠕虫组分群落分为3个亚群,宿主体长小于70mm的寄生蠕虫亚组分群落的平均种数、优势度、感染指数、多蠕虫组分群落分为3个亚群,宿主体长小于70mm的寄生蠕虫亚组分群落的平均种数、优势度、感染指数、多样性指标、平均密度和感染强度相对较低;体长于70mm的亚组分群落下值则随体长增加而上升,而平均种数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