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EB病毒抗体VCA-IgM、VCA-IgG、EA-IgG、EBNA-1-IgG及EBV-DNA载量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中的诊断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70例传单患儿和25例健康儿童血清中EBV四种抗体及PCR荧光定量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载量。结果传单患儿组EBV-DNA的阳性率为87.14%(61/70),对照组阳性率为8.00%(2/25),传单组与对照组EBV-DNA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BV抗体检测中,传单组的VCA-IgM阳性率最高,达91.43%(64/70),对照组VCA-IgM全部阴性。传单组EB病毒VCA-IgM和EBV-DN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97.1%。结论 EBV抗体和EBV-DNA载量检测对儿童传单的诊断有极高的价值,尤其是VCA-IgM抗体和EBV-DNA联合检测,可提高儿童传单的临床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的倍性变异及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已有的猕猴桃自然地理分布资料,通过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和美味猕猴桃(A.deliciosa)野外分布居群的详细调查,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我国西部高原台地向中东部丘陵平原过渡地带6个纯中华猕猴桃、1个纯美味猕猴桃和5个中华/美味猕猴桃同域分布居群共276个个体的倍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中华猕猴桃存在二倍体和四倍体,美味猕猴桃存在四倍体、五倍体和六倍体;(2)中华猕猴桃和美昧猕猴桃在经度和纬度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华猕猴桃在经度上偏东分布而美味猕猴桃偏西,纬度分布上中华猕猴桃偏南而美味猕猴桃偏北;而且不同倍性小种在经、纬度分布上呈现显著差异(P〈0.05),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的分布在经度上依次从东到西、纬度上从南到北;(3)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不同倍性小种的海拔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二倍体小种分布海拔最低,四倍体小种次之,六倍体小种海拔分布最高,但通过LSD分析四倍体个体和六倍体个体在海拔分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中华/美味猕猴桃这两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果树的倍性变异及地理分布的探讨,提出了猕猴桃倍性小种分布的上述规律并给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创新和可持续利用方面提供了初步的研究基础,尤其是为我国猕猴桃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全世界各地感染率和分离率不断提高,已成为目前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运用有效、可靠、廉价的分子分型方法对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来源,对制定控制院感及流行的措施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概述了各种分子分型方法的原理及比较,如SCCmec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葡萄球菌A蛋白分型和毒力因子分型等。脉冲场凝胶电泳仍然是暴发流行中MRSA分子分型的金标准,而其他分型方法更适合用于检测菌株的变异和建立国际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的分布及耐药率,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从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的S.aureus进行统计分析。判断标准均按CLSI 2013年规定标准判定结果,以WHONET 5.6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出1 517株S.aureus,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69株,占44.1%;构成比居前的标本来源是皮肤分泌物(693株)、痰液(487株)及血液(70株),MRSA在其中检出率分别为30.9%、71.0%和37.0%,痰液来源中的MRSA分离率比其余两者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科室分布居前的有皮肤科(440株)、重症监护室(156株)、肿瘤科(118株)、耳鼻喉科(114株)及神经科(101株),MRSA检出率分别是27.7%、75.9%、40.4%、27.2%和69.1%,重症监护室及神经科检出的MRSA比例比其他三个科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ureus对青霉素耐药严重,高达94.6%,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均为50%以上,对喹诺酮类、庆大霉素为35%以下,对利福平及复方新诺明较敏感,未达到2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的S.aureus。结论 S.aureus感染的标本来源与分离科室不同,MRSA检出率有差别,耐药率有较大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根据已有的猕猴桃自然地理分布资料,通过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和美味猕猴桃(A.deliciosa)野外分布居群的详细调查,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我国西部高原台地向中东部丘陵平原过渡地带6个纯中华猕猴桃、1个纯美味猕猴桃和5个中华/美味猕猴桃同域分布居群共276个个体的倍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中华猕猴桃存在二倍体和四倍体,美味猕猴桃存在四倍体、五倍体和六倍体;(2)中华猕猴桃和美昧猕猴桃在经度和纬度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华猕猴桃在经度上偏东分布而美味猕猴桃偏西,纬度分布上中华猕猴桃偏南而美味猕猴桃偏北;而且不同倍性小种在经、纬度分布上呈现显著差异(P〈0.05),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的分布在经度上依次从东到西、纬度上从南到北;(3)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不同倍性小种的海拔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二倍体小种分布海拔最低,四倍体小种次之,六倍体小种海拔分布最高,但通过LSD分析四倍体个体和六倍体个体在海拔分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中华/美味猕猴桃这两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果树的倍性变异及地理分布的探讨,提出了猕猴桃倍性小种分布的上述规律并给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创新和可持续利用方面提供了初步的研究基础,尤其是为我国猕猴桃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缙云山银木荷群落为研究对象,根据野外调查的数据,结合物种多样性、坐标定位及生命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984-2009年,乔木层部分植株自然死亡是导致群落乔木层物种重要值及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25年前后群落垂直结构各层之间物种组成、群落乔木层物种的重要值和多样性变化较大.其间乔木层死木共计96株,占现存乔木层活立木的45.8%.死亡株数最多的为白毛新木姜子,占死亡总数的25%.坐标定位分析显示死木主要分布在原乔木层树种较密集的地方,而在原乔木层树种比较稀疏的地方有很多新植株成长进入乔木层.生命表分析表明银木荷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Ⅰ型.  相似文献   
7.
江苏典型淤长岸段潮滩盐生植被及其土壤肥力特征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江苏沿海中部在辐射沙洲的屏蔽下 ,成为典型的淤长性岸段。滩涂土壤具有特殊的肥力特征。通过对东台市笆斗垦区这一典型淤长性海岸外侧潮滩断面的地形测量和盐土植被群落调查 ,结合历年 TM遥感卫星影像图片 ,选择了 5个地点 ,分别代表海堤内茅草滩、海堤外茅草滩、原生盐蒿滩、由互花米草演替而来的盐蒿滩及互花米草滩 ,并对各代表点进行群落样方调查和土壤采样 ,对土壤样品进行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等肥力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 :11号点的有机质和全氮最高 ,分别为 1.6 32 %和 0 .0 6 7% ,3号点的全磷最高 ,为 0 .15 1% ,而 5号点的全钾和全盐最高 ,分别为 1.72 4 %和 1.82 3%。2 1号点的有机质和全氮在表层非常高 ,到第 2层急剧下降 ,再往下变化也较小 ,其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点。 3各点土壤的平均粒径从 1号点向 5号点逐渐变粗。对这些土壤肥力特征和盐生植被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指出凡受互花米草影响的土壤 ,其垂直变化梯度较小 ,而其它盐土植被类型土壤的垂直变化梯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鲻鱼寄生蠕虫种群和群落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018尾鲻鱼(Mugil cephalus L.)体内获得各类寄生蠕虫9种,共2133个虫体,其中复殖吸虫8种,棘头虫1种。寄生蠕虫总的感染率为24.4%,感染强度1-81,平均感染强度为8.8,平均密度为2.3。鲻长尾吸虫(Elonginus mugilus)和双睾原单脏吸虫(Prohaplanchnus diorchis)的感染率随着宿主体长增加而下降,而楔形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 cuneatus)、长形单脏吸虫(H.elongatus)、浦里单脏吸虫(H.purii)、惠东拟囊腔吸虫(Saccocoelioides huidongensis)、粤东纵睾吸虫(Tandemorchis yuedongensis)、单睾椭宝贵虫(Elliptobursa singlorchis)和圆颚针鱼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tylosuri)的感染率与宿主体长相关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楔形单脏吸虫、长表单脏吸虫、惠东拟囊腔吸虫和浦里单脏吸虫的感染强度则随着宿主体长增加而增大,其余5种寄生蠕虫的感染强度与宿主体长相关性不显著(P>0.05),鲻鱼寄生蠕虫在不同月的感染率和种群数量差异,除10月与11月及8月与9月不明显外(P>0.05),其余月份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根据感染率和种群密度变化分析,优势种为惠东拟囊腔虫;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将鲻鱼体内寄生蠕虫组分群落分为3个亚群,宿主体长小于70mm的寄生蠕虫亚组分群落的平均种数、优势度、感染指数、多蠕虫组分群落分为3个亚群,宿主体长小于70mm的寄生蠕虫亚组分群落的平均种数、优势度、感染指数、多样性指标、平均密度和感染强度相对较低;体长于70mm的亚组分群落下值则随体长增加而上升,而平均种数减少。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