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生态调控的小麦害虫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小麦虫害问题趋于严重。而目前化学农药是小麦害虫防治的主要手段,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带来了环境污染、害虫抗性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科学家在阐明小麦害虫区域性灾变规律和机理的基础上,发展了小麦害虫生态调控技术,并构建了基于农田景观设计的生态调控工程。本文综述了我国小麦害虫治理的新进展,并基于国际上小麦害虫治理的发展趋势,展望了我国小麦害虫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水稻二化螟灾变规律与栽培因素之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多年的历史资料分析,近年来安徽省广德县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灾变规律发生了新变化:发生期推迟,发生程度加重,主害世代推后。栽培因素如种植制度的调整,优质稻品种的普及,水稻播、栽期的推迟,免耕技术的推广等与其关系密切。这些因素将继续向有利于害虫方向发展,螟虫重发仍将持续。对螟虫的预测与控制必须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稻瘿蚊灾变原因及综合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省稻瘿蚊年度成灾频率高,发生危害重。造成大发生主要原因是耕作制度改变、气候条件适台、咀及栽培管理、天敌因素影响等。近几年通过组织实施以农业生态防治为基础,加上科学用药等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潘国兴  陈水南 《昆虫知识》1991,28(4):205-207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探讨大元麦上的粘虫长期预测。对吴县1974~1986年大元麦粘虫发生量,经灾变映射,建立GM(1,1)灾变长期预测模型,用该模型回测历史拟合率达100%,对1987~1989年预测,均于实况相符。  相似文献   
5.
认识灾变     
在人类生息的地球上,能直接影响人类安全的灾变,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灾变、生态灾变和社会灾变。任何一类灾变往往与另外两类灾变相关或并发。而三类灾变是立足于人类安全而提出的文化概念,为此,人类对灾变的理解中必然打上价值判断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稻纵卷叶螟的灾变动态显示系统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害虫所处的环境是很复杂的 ,受土壤、作物种植格局、地理、气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在处理多因素、复杂的时空动态方面 ,传统手段显得很不适应 ,甚至无能为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兴起的地理信息系统 ( 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GIS)为我们研究害虫管理和监测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国外 ,GIS已成功应用于害虫适宜生境的风险评估、害虫空间分布的动态监测以及发生趋势预测等方面[1,2 ] 。国内利用GIS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利用GIS研究了褐飞虱的动态变化 ,证实了该虫在我国东部因季风环流而作南北往返迁飞的学说[3] ;中国林业科学院将GIS与遥感结合 ,研究了松毛虫的监测系统[4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利用GIS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5]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远距离、季节性迁飞的害虫。每年 5月份自中南半岛迁入我国大陆后 ,在我国各地自南向北经 3~ 4个世代的逐代繁殖为害和北迁后 ,又于 8月下旬开始向南回迁 ,直至 11月份完全迁出我国大陆[6,7] 。这种季节性时空变化过程的规律 ,对某一地区该虫的灾变危害至关重要 ,生产上也急需一种图文并茂的...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发生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 及其长期灾变预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分析了山东郓城26年(1974~1999)、德州22年(1978~1999)和江苏丰县20年(1980~1999)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关系及其时空动态规律,并选出相关显著程度P<0.05概率水平、空间分布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而稳定的组合作为关键预测因子组建了郓城、德州棉铃虫三代卵,丰县棉铃虫二代卵的预测模型,并筛选出最优长期灾变预警模型。结果表明:① 北太平洋海温场与棉铃虫种群数量消长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遥相关区域,其位置及范围随时间变化,但存在若干呈现出空间稳定性和时间持续性的大面积相关显著区域。② 郓城棉铃虫三代卵量和丰县棉铃虫二代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区分布形式很相似,与前两年1月份北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存在大片相关显著的区域(35°~ 55°N,135°E~135°W),持续时间达4个月之久;而德州棉铃虫三代卵量与前两年7~9月份北太平洋低纬度海温有大范围相关显著区(1°~17°N,165°E~120°W)。 ③ 用前两年1~11月份北太平洋海温场相关显著区内各格点的月平均海温距平的平均值做因子建立了棉铃虫长期灾变预警模型,预测检验结果表明:郓城棉铃虫三代卵6年(1994~1999)中报准5年,丰县棉铃虫二代卵5年(1995~1999)中报准3年,德州棉铃虫三代卵5年(1995~1999)全部符合。据此可提前20~27个月做棉铃虫的长期灾变预警。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60年代起,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h(St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3种稻飞虱及其所传播的5种病毒病先后成为稻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病虫害,并频繁暴发成灾,严重威胁世界粮食安全。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数十个数据库上约半个世纪以来正式发表的稻飞虱相关论文,比较了与每种稻飞虱和总稻飞虱相关论文发表的年度时间动态,以及稻飞虱研究各主要生物学领域论文数年代(10年)间的动态;综述了近年来在稻飞虱灾变和治理研究中取得的主要进展;讨论了稻飞虱研究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和改善治理工作的展望,以加速实现稻飞虱的持续治理,建立可持续集约水稻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毛虫灾变发生类型与地貌及植被特征间对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引  言对应分析 (correspondenceanalysis)由法国Benzecri于1970年首先提出 ,是在R型和Q型因子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分析方法[5] .它与主成分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主成分的特殊情形 ,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 ,它又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 .另外 ,它和典型分析也是相通的[4 ] .对应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列联表行因素和列因素的基本分布特征和最优联立表示 ,并将彼此间的结构关系直观地展示出来 .对应分析已被用于生物学研究的不同领域[2 ,3 ] .本文应用对应分析方法 ,对小班 (s…  相似文献   
10.
稻田飞虱灾变与环境调控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鉴于近年我国稻飞虱危害加剧的现状,本文依据浙江嘉兴病虫测报站历年观测圃调查资料,以长三角稻区为重点,回顾了我国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等三种稻飞虱灾变历史,探讨了稻飞虱灾变与环境因素,特别是农业技术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改善栽培制度、调整种植时间、选育抗性品种和管理化学投入等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环境调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