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广泛富集微体骨骼化石,为解决某些疑难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在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中发现一些管状微体骨骼化石。经鉴定后主要有4属,分别为小钻孔螺Torellella、似软舌螺Hyolithellus、鞘状螺Coleoloides和表面具鳞片状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Mongolitubulus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本文结合前人对该化石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化石的特征,推测M.squamifer可能是高肌虫的装饰刺。  相似文献   
2.
河南登封关口剖面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下部碳酸盐岩中发育了大量的微生物成因的核形石和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在野外和显微镜下对核形石和遗迹化石进行观察,并统计它们在地层中所占比例,表明核形石和遗迹化石存在着耦合关系。下部地层以发育凝块石和形状不规则、纹层不连续、代表一种低能弱搅动水体的Ⅰ型核形石为主,不含遗迹化石,表明此时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中部地层则以发育浑圆形、纹层连续的Ⅱ型核形石和遗迹化石Planolites为特征;而且随水体能量的增强,Planolites丰度逐渐升高,核形石丰度逐渐降低;二者的丰度变化说明后生动物的存在对核形石的数量有一定影响,但未破坏核形石的生长条件。上部地层发育大量Thalassinoides和生物扰动构造,缺乏核形石;后生动物对沉积基底进行反复扰动,彻底破坏了原始层理以及微生物造岩的环境,核形石消失。可见,在张夏组沉积时期,微生物与后生动物以及环境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3.
寒武纪凯里生物群在贵州镇远竹坪地区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东部镇远县竹坪地区付家冲寒武系凯里组中上部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至Peronopsis taijiangensis带粉砂质泥岩、泥岩中新发现丰富的多门类化石组合,共计22属及3未定属种,分属海绵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鳃曳动物、水母状动物及藻类9大门类,其中动...  相似文献   
4.
Phosphatocopida是一类微小的双瓣壳甲壳动物,与冠群类甲壳动物互为姐妹群。本文报道了湘西王村化石库寒武系芙蓉统排碧阶新层位中磷酸盐化立体保存的微体甲壳动物的研究进展,描述了Phosphatocopida化石1种(Vestrogothia bispinata)和2个未定种(Hesslandona sp.,Vestrogothia sp.)。  相似文献   
5.
根据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镇半壁山寒武系炒米店组下部含海绿石灰岩夹竹叶状灰岩中采集的三叶虫标本, 对小山城子虫属的定义和时代进行了修订, 将后平壤虫Metapianaspis Qian, 1994, 扎浪滩虫Zhalangtania Zhou in Zhou et al., 1996与小山城子虫属合并; 对其时代和分类位置进行了讨论, 将小山城子虫属归于唇头虫科 Cheilocephalidae Shaw, 1956, 在华北寒武系苗岭统顶部新建了Liostracina simesi-Placosema convexa带, 对于华北浅水台地相区和华南深水斜坡相区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牙形刺作为牙形动物的咽部进食器官,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基于山东青州尧王山寒武系-奥陶系剖面产出的较丰富的牙形刺化石资料,本文讨论了牙形刺在牙形动物行使滤食等进食功能时产生的生理性磨损,与前人对石炭纪牙形刺的磨损类型的三种:破裂(指牙形刺的突出部分受外力而折断、脱离牙形刺主体的现象)、剥落(外层的生长层被剥落,而露出内层的生长层)、磨光(指牙形刺表面的纹饰在磨蚀作用下变浅或变得光滑)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一种新的磨损方式:磨花(与磨光类似,然而原有纹饰变浅或消失之后,继续磨蚀而使刺体表面变得不光滑的现象),以及磨损后修复的现象。根据磨损类型分析,将牙形动物的取食方式分为"沙粒翻找型"与"浮游捕食型"两种。为推测牙形动物的取食方式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7.
研究标本均为Protoryctoce phalusarcticus Geyer and Peel,2011的蜕壳标本,保存于贵州剑河八郎村寒武纪第2世的清虚洞组中,头部、胸部、尾部都得以保存,且胸部与尾部未分离。该类三叶虫可能经历了3个时期的蜕壳过程:1)头部进行上下弯曲,水阻力造成两侧活动颊受到的压力明显大于头盖,这种压力可能导致面线出现裂缝,之后海水通过裂缝进入头部,新头部活动范围增大,并利用水压力降低旧头盖与新头盖的连接程度;2)虫体携带着旧胸尾及其他相连接的部分向前爬行,并在短距离内将旧头盖与虫体分开;3)虫体通过不同的爬行方式摆脱旧壳。本文还重点讨论三叶虫蜕壳过程中首断裂缝的产生、胸尾是否分离的原因、头部运动方向对旧壳保存的影响、以及水动力和水压力在蜕壳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补充oryctocephalids三叶虫的蜕壳研究,为三叶虫的系统演化、个体发育的再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贵州剑河革东镇八郎村南甲劳组中部钙质白云岩中新近发现的具有粗强放射状辐管的水母状化石和其下凯里组中具细辐管及同心环的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有明显区别,属于伊尔东钵科(Eldoniidae)。其层位晚于中寒武世早期凯里生物群中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层位1个化石带,属中寒武世中期,是该类化石在中国的最高层位,相当于北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Eldonia化石层位。  相似文献   
9.
寒武系腕足动物属种多样性高、个体数量丰富、形态差异明显、地理分布广泛,具有辅助寒武系三叶虫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潜力。华北板块寒武系苗岭统沉积和化石记录发育良好,是中国苗岭统的经典研究区之一。前人已针对华北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腕足动物的系统古生物学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工作,但这些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辽宁地区,目前对华北其他地区苗岭统乌溜阶腕足动物的研究程度仍然有限,相关生物地层学也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首次系统描述了山东潍坊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馒头组上部碎屑岩中的腕足动物,共鉴定出舌形贝型亚门4属5种,包括馒头组洪河段的舌孔贝未定种Lingulellotreta sp.indet.以及馒头组上页岩段的山西小舌形贝Lingulella shansiensia(Walcott,1905)、德姆斯小舌形贝Lingulella damesi (Walcott,1905)、伊瑞克乳房贝Acrothele eryx (Walcott,1905)和东方原孔贝Prototreta orientalis(Resser and Endo,1937)。值得注意的是,在馒头组上页岩段的3层岩性略有差异的泥岩中,分布着3层完全不同的腕足动物,共有4种,但这3个组合都位于Bailiella lantenoisi带这一三叶虫生物带。腕足动物组合在极短时间内的快速交替现象,表明了腕足动物对环境背景的微弱变化具有较强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林天瑞 《古生物学报》2002,41(3):428-433
描述采用自南澳大利亚Officer盆地东部Manya-6号钻井的下寒武统Ouldburra组的Abadiella三叶虫的一新种-Abadiella officerensis,同时指出Parabadiella是Abadiella的同义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