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7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能有效计算植物根系水分吸收量,确定植物水分来源贡献,评估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是生态水文学探究大气-植被-土壤系统水分传输过程机制的有效工具。然而土壤与木质部水稳定氢氧同位素比值(δ2H和δ18O)偏移造成植物水分来源贡献率计算偏差,引起氢氧同位素结果差异的原因尚不明晰。该文首先简要介绍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偏移现象,其次沿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传输路径构建梳理框架,系统阐述了3个界面(植物-大气界面、土壤-大气界面和根系-土壤界面)与2个空间(植物体和土壤层)中引起δ2H与δ18O偏移的自然效应,同时概述了土壤与木质部样品提取与测定技术中引起δ2H与δ18O偏差的人为效应。最后,根据现有研究进展提出主要问题,从获取同位素时空数据,微尺度同位素偏移原因,提取与测定技术的优化三方面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致瘤抑制素2(sST2)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RF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RFA术治疗的82例阵发性AF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25例)和未复发组(57例)。检测患者血清BNP、hs-CRP、sST2水平,收集临床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BNP、hs-CRP、sST2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复发组血清BNP、hs-CRP、sST2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血清BNP、hs-CRP、sST2水平升高、AF病程增长是影响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BNP、hs-CRP、sST2预测阵发性AF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0.694、0.718,联合三者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高于BNP、hs-CRP、sST2单独预测。结论:阵发性AF患者血清BNP、hs-CRP、sST2水平升高是RF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血清BNP、hs-CRP、sST2水平有助于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联合脉冲射频、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106例确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A(36例)、试验组B(35例)和试验组C(35例)。A组患者采用口服加巴喷丁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C组患者采用加巴喷丁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别对视觉模拟评分(VAS)、夜间睡眠评分(SRSS)、疼痛程度(NRS)、不良反应及综合疗效进行统计评估。结果:治疗3天、7天、14天和1月后,与对照组A比较,B、C组患者的VAS、SRSS和N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B、C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7%(3/35)和5.71%(2/35),对照组A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8/36),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使用加巴喷丁和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这两种治疗方案,加巴喷丁联合射频脉冲及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够在短期内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并改善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酵母细胞生产1,6-二磷酸果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固定化酵母细胞制备果糖1,6二磷酸(FDP)的方法及其生产。用卡拉胶包埋方法固定化酿酒酵母(Sacchromyces cerevisae),对含葡萄糖1.0M,磷酸盐0.8M的糖磷液,pH6.5,在37℃下进行磷酸化反应。反复分批转化20天以上,可达到平均产FDPH_427.58mg/ml,最高为59.94mg/ml。用100ml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连续运转309h,稀释速率D=0.097h~(-1),平均产FDPH_4 21.51mg/ml。20L反应器连续运转,生产能力达到1.7g/h.L。用层析方法制备FDPNa_3结晶粉,提取收率为72.08%,制备质量达到或超过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5.
植入式电子系统中射频线圈的失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入式电子系统中常采用射频线圈进行电磁耦合来进行体内外信息和能量的传输。本文着重讨论体内外两个射颦圈在耦合存在空间几何失配时互感系数M的变化与计算方法,并给出典型几何失配情况下,系统输出电压、功率和效率变化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并依此构建个性化的风险评分系统。方法:选取2017年1~8月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其评分系统,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评分系统的准确度及区分度。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的结果显示共37例(24.03%)房颤患者出现复发,房颤类型、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左房前后径(LAD)、左房容积(LAV)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是房颤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构建的风险评分系统得分为0~26分,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x^2=7.520,P=0.482;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0.837~0.891),预测评分值为15分时,约登指数最大(0.605),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3%和83.2%。结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率较高,依据风险因素构建的风险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预测效率和区分能力,可作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风险评估的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endovenous obliteration,RFO)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320例(320条肢体),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200例(200条肢体)采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进行治疗,对照组120例(120条肢体)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下肢静脉的彩超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后皮肤瘀斑、皮下血肿、隐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查,其复发率及大隐静脉主干闭塞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相比,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更高,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连续血液净化患儿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及单核细胞TLR2rMnX、TLR4rMnX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接受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的患儿86例进行研究,将其按照随机抽签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研究组予以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分别比较两组的28 d死亡率、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单核细胞TLR2rMnX、TLR4rMnX表达水平、治疗过程中滤器与管路凝血程度、使用寿命以及穿刺部位出血情况的差异。结果:研究组28d死亡率(2.33%)比对照组(9.30%)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49,P=0.357)。治疗后研究组APTT(31.61±1.26)s、FIB水平(6.61±1.80)g/L较对照组的(27.92±1.44)s、(5.58±1.72)g/L明显更高(t=12.646、2.713,P=0.000、0.008)。研究组治疗过程中滤器与管路凝血程度0级人数占比(93.02%)相比对照组(76.74%)较高,而Ⅱ级人数占比(0.00%)相比对照组(9.30%)较低(x2=4.440、4.195,P=0.035,0.041)。研究组穿刺部位出血等级为0级人数占比(93.02%)高于对照组(74.42%),而Ⅱ级人数占比(0.00%)低于对照组(9.30%)(x2=5.460,4.195;P=0.019,0.041)。研究组管路、滤器使用寿命(18.73±7.74)h、(20.84±8.01)h相比对照组的(14.57±6.88)h、(16.20±7.15)h均较长(t=2.634、2.834,P=0.010,0.006)。治疗后研究组单核细胞TLR2rMnX、TLR4rMnX表达水平为(4.72±1.39)、(3.22±0.82),均低于对照组的(8.30±1.44)、(5.11±0.94)(t=11.729、9.936,P=0.000、0.000)。结论:阿加曲班抗凝应用于连续血液净化患儿中的疗效相比普通肝素抗凝更佳,且有利于改善凝血功能和单核细胞TLR2rMnX、TLR4rMnX表达水平,能够降低滤器或管路凝血发生风险,同时有效降低穿刺部位出血风险,增加管路、滤器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进化是遗传育种、提高微生物性能的重要方式。近几十年来,实验室进化的方法快速发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常见的菌株进化策略以及针对特定蛋白的进化存在突变过程不连续,需要多轮操作、工作量大等缺点。微生物突变和筛选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体内连续进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实验室进化的效率。体内连续进化技术实现了体内突变,完美地把突变与筛选相结合,以最少的人工干预进化出特定表型。文中总结了近年来在微生物底盘中开发的基因组范围的体内连续进化技术,以及独立于基因组的针对特定蛋白的体内连续进化技术,主要对这些技术实现体内连续突变的原理及其相关应用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对体内连续进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前文已对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开始前脐带动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差值进行了人群组间分析;而本部分则对相关信息进行个体化分析。方法: 在产前经所有胎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出生后还没有呼吸之前在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分别连续逐搏取血,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进行血气分析测定,计算分析脐带静脉和脐带动脉的异同和动态变化。结果: 虽然准备了数十产妇,但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同一时间的PuvO2显著高于PuaO2P均<0.01),平均相差(24.17±7.09) mmHg;而PuvCO2显著低于PuaCO2P均<0.01),平均相差(-7.67±3.70) mmHg。在同一时间的Puv-uaO2显著高于Puv-uaCO2P<0.05)。结论: 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前,全部氧气供应由脐带静脉运输,只要胎盘开始剥离则新生儿的PuaO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当PuaO2达到触发呼吸阈值(最低值)诱发第一次吸气开始其自主呼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