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厦门港软体动物多样性及其与沉积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荣冠  江锦祥 《生态学报》1989,9(3):271-273
厦门港属于亚热带河口港湾,受外海水系和沿岸流及九龙江水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底质类型极为复杂的港湾。根据沉积物中砾石、砂、粉砂和粘土含量的百分组成,该港湾沉积物主要为:粉砂质泥(TY)、粉砂-砂质泥(T-SY)、砂-粉砂质泥(S-TY)、泥质砂(YS)、泥-砾质砂(Y-GS)和中细砂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武陵山地区的淡水软体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月英  张文珍 《动物学报》1992,38(4):359-371
1988—1989年在我国西南武陵山地区对乌江、清江、澧水及沅江四大水系进行了资源考察。共采集到标本53种,隶属2纲12科27属,其中腹足纲41种,瓣鳃纲12种,内有7个新种(另外发表)。淡水软体动物的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占优势,有29种,占总数的54.8%;种类组成以沅江水系最多,有44种,其中22种仅采于沅江。田螺属(Viviparus Montfort,1810)的种类首次在东洋界境内被发现。文章对淡水软体动物的资源作了评价,并对寄生虫媒介贝类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4个季节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物种相似性指数(Js)、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软体动物62种,隶属于3纲, 10目, 32科。腹足纲(螺类)出现种类30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48.39%;头足纲(头足类)出现种类19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32.63%;双壳纲(贝类)出现种类13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20.98%。软体动物群落优势种为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i)和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04.94 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冬...  相似文献   
4.
背角无齿蚌晶杆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的方法,对背角无齿蚌的晶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晶杆外形似圆柱状,可分为二部分,即前端膨大的头部和其后渐细的杆状部。前者分左右两瓣,略弯曲,与杆状部形成一个锐角,表面呈“蜂窝状”,似一种膜性结构,其上吸附有大量的消化酶和粘液;后者两侧有凹槽,表面具许多凹陷小坑,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且排列不规则。未凹陷处也粗糙不平。晶杆的功能主要是搅拌和消化食物。同时,本文对晶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最近发现,从能在木头上钻孔的海洋软体动物上分离出来的细菌,做到了遗传工程师们现在还没法做到的事情,它既能消化纤维素又能固氮。  相似文献   
6.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椭圆背角无齿蚌Anadonta woodiana elliptica贝壳的横截面、纵截面和水平截面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边长为10~50μm、高度为35~47μm的多边棱柱体是贝壳棱柱层结构的基本单元。它们在贝壳的水平轴和横轴的二维空间方向逐步进行堆砌,以形成棱柱层。在堆砌时所形成的夹角,导致了贝壳在横轴和纵轴方向形成一定的弧度。在外套膜分泌形成贝壳的过程中,依次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  相似文献   
7.
陆生软体动物染色体制备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涛 《动物学杂志》1995,30(6):27-29,64
本文对陆生软体动物染色体制备方法作了较详尽地讨论,并结合灰巴蜗牛染色体制备,对原有方法作了部分改进。确定了适宜于陆生软体动物染色体制片的取材时期为5月,8月和9月,秋水仙素作用浓度为3-5μg/ml,用温浴方法低渗,固定采用甲醇、冰醋酸梯度固定,并运用火焰干燥法制片,可以得到较理想的染色体分裂相,为陆生软体动物染色体遗传研究打下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鸡心螺又名"芋螺",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鸡心螺最长不超过23厘米,拥有美丽的贝壳,是很多贝壳收集者的"最爱"。鸡心螺是一种肉食性海洋动物,通常以海洋蠕虫类动物、小鱼,甚至其他软体动物为食。由于鸡心  相似文献   
9.
双壳动物形态变化是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机制可能存在差异.河蚬是一种底栖双壳类动物,原产东南亚,现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本研究采集了我国江、淮、黄河和西江等主要流域的河蚬样品,进行了三度空间尺度分析,以认识壳体形态的区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和西江上游等高山与峡谷地区河蚬的相对高度、圆度和凸度均小于黄淮、汉水流域和西江中下游等低山和平原地区.水流速度是造成这种形态适应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流速的增加使河蚬向相对长、矮和扁的方向发展,这种形态利于个体在底质中固定下来而不被水流冲走;而缓慢的水流使河蚬向相对宽圆的方向发展.环境温度、水体化学与河蚬形态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二者对河蚬形态的影响不明显.上述结果不仅有助于认识双壳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而且对我国的河蚬养殖和捕捞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兔大揭秘     
海兔不是兔除了头顶那两只酷似兔耳朵的触角外,海兔跟那些生活在陆地上的兔子没有任何关系。作为软体动物家族的一位特殊成员,它们的贝壳像鼻涕虫一样,已经退化成了一层薄而透明的角质膜,隐藏在背部的外套膜下面,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有趣的是,虽然海兔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但是它们自己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