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蚂蚁在同翅目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侯有明 《昆虫知识》1992,29(5):311-313
<正> 同翅目昆虫很多是熟知的主要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虫和多种病害的传播媒介。蚂蚁则与同翅目昆虫及植物间有着极其密切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使得各种群间保持着极高的稳定性。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蚂蚁群体,在干扰种群间的相对平衡基础上,间接地达到控制同翅目害虫的目的。这在同翅目害虫综合治理中将蕴藏着极大的潜力。事实上,早在公元300年左右,我国就有用控制蚂蚁群体来治理热带园艺作物  相似文献   
2.
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可以同时分析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 为了解生态群落的稳定性机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纳板河、勐仑和勐腊(补蚌)三个地点采集了树栖性蚂蚁及树木的种类和数量数据, 对蚂蚁-树组成的二分网络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3个采样点物种的多样性、网络指标以及群落指标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零模型的方法比较了3个样点的标准化网络参数差异。结果表明: 蚂蚁和树木的物种数以及树的异质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都呈现出勐仑 > 纳板河 > 补蚌的趋势。树木-蚂蚁的灭绝曲线系数大小关系同样为勐仑 > 纳板河 > 补蚌, 灭绝曲线与树的物种数及异质性指数大小趋势一致, 而与蚂蚁的异质性指数并不吻合。根据Z值的绝对值来看, 网络参数(加权嵌套性、平均连接数、特化水平、模块性、连接度)与群落参数(灭绝曲线系数、生态位重叠)的大小趋势相同, 表现出勐仑 > 纳板河 > 补蚌的趋势。综上所述, 蚂蚁-树互作网络的稳定性(灭绝曲线系数)主要由树的数量和异质性指数决定。网络的加权嵌套性和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接数也能促进群落的稳定性。而在一个特化的(数值越大表示专性互作越多)和模块化(具有较多密切互作的节点单元)的网络中, 当低营养级物种灭绝时高营养级物种数量将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状态下蚂蚁群落在物种层面的变化,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云南省绿春县天然次生林、桉树林、紫胶林、紫胶-玉米混农林、橡胶林、旱地和农田7种类型样地地表蚂蚁群落。共采集地表蚂蚁16704头,隶属于8亚科44属106种。不同类型样地地表蚂蚁群落结构有差异(ANOSIM Global R=0.786,P=0.01),桉树林、紫胶林和紫胶玉米混农林地表蚂蚁群落结构与天然次生林相似,与橡胶林和农田不相似。不同样地具有各自的特有种,旱地和农田中各为1种,其余样地有5-8种。在多个样地中均有出现的物种在不同类型样地中的多度变化明显。对群落结构相似性贡献率≥5%的特征物种分析显示,天然次生林中的特征物种明显与旱地和农田不同。天然次生林中的指示物种为毛发铺道蚁Tetramorium ciliatum,桉树林中为亮褐举腹蚁Crematogaster contemta,紫胶林中为飘细长蚁Tetraponera allaborans,旱地中为伊大头蚁Pheidole yeensis。不同特征物种及指示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与不同样地特征相关联。地表蚂蚁通过物种组成及多度变化响应土地利用变化,蚂蚁特征物种可以作为指示物种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热带森林恢复过程中蚂蚁筑巢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carbon, ROC)时空动态的影响及机制, 本研究以西双版纳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野芭蕉(Musa acuminata)群落和崖豆藤(Mellettia leptobotrya)群落3种恢复阶段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 设置“蚂蚁筑巢地”与“非巢地”2种处理进行野外控制实验, 对比分析蚁巢和非蚁巢土壤ROC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并揭示这些变化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1)蚂蚁筑巢显著影响热带森林土壤ROC含量(P < 0.05), 蚁巢土壤ROC含量较非蚁巢提高了14.2%。不同恢复阶段蚁巢与非蚁巢土壤ROC含量大小顺序为: 野芭蕉群落 > 崖豆藤群落 > 白背桐群落。(2)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蚁巢与非蚁巢土壤ROC含量均呈单峰型的时间变化趋势(P < 0.05), 最大值出现在6月, 且各月份蚁巢土壤ROC含量均高于非蚁巢。(3)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蚁巢和非蚁巢土壤R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显著递减的垂直变化趋势(P < 0.05), 且蚁巢土壤ROC含量均大于非蚁巢(P < 0.05)。(4)蚂蚁筑巢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土壤ROC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土壤ROC含量与土壤pH和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 < 0.05), 与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铵态氮及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 < 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是蚁巢土壤ROC时空变化的主要贡献者, 而铵态氮、全氮和总有机碳是非蚁巢ROC时空变化的主控因子。因此, 蚂蚁筑巢改变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如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理化性质(如总有机碳、铵态氮与全氮等), 进而显著影响土壤ROC的时空动态。  相似文献   
5.
蚂蚁筑巢定居能够形成与巢穴周围显著不同的微生境和土壤养分环境,从而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勐仑热带植物园白背桐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蚂蚁巢地与非巢地土壤EOC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蚂蚁筑巢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对土壤EOC时空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蚁巢和非蚁巢地土壤EOC随月份均呈明显的单峰型变化规律,表现为6月>9月>3月>12月;土壤EOC沿土层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在0~5 cm土层,蚁巢土壤EOC显著大于非巢地,在5~10和10~15 cm土层的差异不显著.蚂蚁筑巢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土壤有机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硝态氮和水解氮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率和容重,但对铵态氮、pH值的影响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调控蚁巢和非巢地土壤EOC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土壤温度、含水率、全氮和硝态氮等土壤指标对土壤EOC的影响次之.蚂蚁筑巢主要通过改变微生境(土壤温度和水分)及土壤养分(主要是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状况,进而调控热带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时空动态.  相似文献   
6.
陈炎栋  刘聪  陈卓  陈志林  白明 《生物多样性》2022,30(1):22018-176
1"蚁学巨匠"E.O.Wilson E.O.Wilson教授被誉为当代蚂蚁研究的翘楚。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蚂蚁的分类、生态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并由此衍生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和社会生物学的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当今的昆虫学和生物学其他分支学科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蚁科昆虫区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徐正会 《动物学研究》1999,20(5):379-384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鉴定蚊科昆虫9亚科76属267种。西双版纳地区的蚂蚁区系以热带至亚热带分布的东洋界成分最为丰富。在属级水平上,与马来西亚界关系最为密切。与澳洲界关系较密切;与非洲界和马拉加西界的关系知中。与新北界,新热带界和古北界的关系最为疏远。可见西双版纳的蚂蚁区系具有典型的热带亚洲起源特征,同时与澳洲和非洲的热带区系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舞草种子的蚂蚁传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智英  曹敏  杨效东  赵志模 《生态学报》2001,21(11):1847-1853
舞草(Codariocalyx motorius)由于其小叶具有自身"摆动"的功能,从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舞草与蚂蚁形成了互惠共生的关系舞草种子生成了附生其上的能吸引蚂蚁的油质体,蚂蚁在搬运取食中,使舞草种子得以传播.舞草种子最重要的传播者是圆叶铺道蚁(Tetramorium cyclolobium Xu et Zheng)和布立毛蚁(Paratrechina bourbonica Forel).另外长足光结蚁(Anoplolepis gracilipes Smith)和两种大头蚁(Pheidole sp.1和sp.2)也搬运其种子.野外试验表明,圆叶铺道蚁日搬运活动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即y(搬运种子数)=-9.5038+0%5608X(气温)(r=0.7196**,n=33,P<0.01),中午搬运效率达到高峰.布立毛蚁日搬运活动在上、下午各有一个高峰,上午的高峰出现时间不稳定,下午的高峰出现在1 600~1800.舞草种子上附生的油质体是吸引蚂蚁并产生搬运行为的主要物质.化学分析表明,油质体富含蚂蚁生长发育所必需的10种氨基酸和多种无机元素.样地采用陷阱诱捕蚂蚁的调查显示,5种搬运者中,圆叶铺道蚁数量最大,分别占蚂蚁总量的8.26%和搬运蚂蚁总量的48%.这说明圆叶铺道蚁在舞草种子的搬运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蚂蚁亲系识别及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谭声江  刘志斌 《昆虫知识》1998,35(4):246-249
1前言亲系识别(Kinrecognition)是指社会性昆虫具有识别亲属与非亲属的能力,它被认为是昆虫社会性起源和演化的必要条件。此外,亲系识别在昆虫个体间的通讯、协作和繁衍等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蚂蚁是社会性昆虫,许多种类表现出社群封闭性,即社群内相互合作和利它,而社群间表现出相互排斥,甚至强烈的进攻性。这一现象表明蚂蚁具有识别亲系的能力。揭示亲系识别的化学本质和遗传根源,不仅有助于对昆虫超社会性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而且对行为学的其它相关学科(如行为生态学、行为遗传学、行为生理学),进化生物学的研究以及人…  相似文献   
10.
再入蚂蚁窝     
【上集回顾】古古卡老师字印第安土著的帮助下,成功诱捕了一只食蚁兽。没想到,印第安酋长不同意将食蚁兽交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