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可以同时分析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 为了解生态群落的稳定性机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纳板河、勐仑和勐腊(补蚌)三个地点采集了树栖性蚂蚁及树木的种类和数量数据, 对蚂蚁-树组成的二分网络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3个采样点物种的多样性、网络指标以及群落指标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零模型的方法比较了3个样点的标准化网络参数差异。结果表明: 蚂蚁和树木的物种数以及树的异质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都呈现出勐仑 > 纳板河 > 补蚌的趋势。树木-蚂蚁的灭绝曲线系数大小关系同样为勐仑 > 纳板河 > 补蚌, 灭绝曲线与树的物种数及异质性指数大小趋势一致, 而与蚂蚁的异质性指数并不吻合。根据Z值的绝对值来看, 网络参数(加权嵌套性、平均连接数、特化水平、模块性、连接度)与群落参数(灭绝曲线系数、生态位重叠)的大小趋势相同, 表现出勐仑 > 纳板河 > 补蚌的趋势。综上所述, 蚂蚁-树互作网络的稳定性(灭绝曲线系数)主要由树的数量和异质性指数决定。网络的加权嵌套性和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接数也能促进群落的稳定性。而在一个特化的(数值越大表示专性互作越多)和模块化(具有较多密切互作的节点单元)的网络中, 当低营养级物种灭绝时高营养级物种数量将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2.
周旭  胡亚萍  葛晓敏  陈水飞  马方舟  丁晖 《广西植物》2020,40(12):1740-1754
为探讨南美天胡荽对其他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筛选影响其他植物的主要化合物,该文采用种子萌发试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了南美天胡荽不同溶剂浸提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南美天胡荽植株及其根际土壤浸提液成分。结果表明:(1)南美天胡荽不同溶剂浸提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种子萌发作用。(2)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下,南美天胡荽植株水浸提液中共分离鉴定了35种化合物,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5.2%)、10,15-十八烷二元酸(8.58%)、2,4-二叔丁基苯酚(6.81%)相对含量最高; 根际土壤水浸提液中共分离鉴定了17种化合物,其中,油酸酰胺(26.47%)、正二十七烷(9.63%)、十六酸乙酯(4.83%)相对含量最高。(3)液相色谱-质谱分析下,南美天胡荽植株水浸提液共分离鉴定了109种化合物,ESI+模式下,L-苯丙氨酸(3 483.99 ng·mg-1)、木犀草素(2 306.64 ng·mg-1)含量最多,ESI-模式下,右旋奎宁酸(21 827.71 ng·mg-1)、绿原酸(12 589.25 ng·mg-1)含量最多; 根际土壤水浸提液中共分离鉴定了93种化合物,ESI+模式下,丁酸(7 660.53 ng·mg-1)、棕榈酰胺(3 200.36 ng·mg-1)含量最多,ESI-模式下,正二十八酸(18 605.35 ng·mg-1)、蔗糖(12 183.23 ng·mg-1)含量最多。(4)南美天胡荽的潜在化感物质主要为脂肪酸类、酰胺类、酯类、芳香酸类化合物,而土壤中直接起化感作用的物质可能为丁酸、正二十八酸、羟基乙酸、油酸酰胺、棕榈酰胺、十六酸乙酯、苯甲酸,其中脂肪酸类化合物输入可能来源于南美天胡荽、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酰胺类、酯类、芳香类化合物则更可能来源于南美天胡荽植株。  相似文献   
3.
福寿螺属(Pomacea)中的小管福寿螺(P. canaliculata)和斑点福寿螺(P. maculata)形态相似,入侵能力很强,严重危害水稻和其他水生植物。本研究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和核基因EF1α序列,应用软件DnaSP 5.0、Arlequin 3.1.1、MEGA 7.0和PhyloSuite进行遗传参数统计、构建贝叶斯系统发育树,分析了来自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吴中区、昆山周市镇、千灯镇和玉山镇共5个采样地的40只福寿螺(Pomacea spp.)的种类及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获得40条长度为605 bp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经序列比对后发现有74个变异位点、4种单倍型。小管福寿螺有34只,分属3种单倍型(PcaH1 ~ PcaH3),小管福寿螺的单倍型多样性(h)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399和0.017。斑点福寿螺有6只,仅有1种单倍型(PmaH1)。苏州地区小管福寿螺和斑点福寿螺遗传多样性均较低。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市的小管福寿螺可能与阿根廷的小管福寿螺亲缘关系较近,而苏州市的斑点福寿螺可能与巴西的斑点福寿螺亲缘关系较近。此外,昆山市周市镇是新发现的小管福寿螺和斑点福寿螺同域分布地区。苏州、昆山的9个福寿螺样本共获得430 bp的核基因EF1α序列28条,发现有40个变异位点和9种单倍型(EFHAP1 ~ EFHAP9),其中,小管福寿螺有8种单倍型(EFHAP1 ~ EFHAP5和EFHAP7 ~ EFHAP9),斑点福寿螺有2种单倍型(EFHAP5和EFHAP6)。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核基因EF1α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小管福寿螺和斑点福寿螺存在遗传信息混杂的现象,提示两种螺存在杂交。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管吸吮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了在不同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代谢液作用下多形核中性粒白细胞粘弹性的变化,以及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下PMN细胞骨架的改变。结果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液对PMN粘弹性无显著影响,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则对PMN的粘弹性有显著影响。各参数值随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增,至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达10倍PMN浓度时趋于稳定;微丝和微管的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其细胞骨架形态发生改变,定量分析其光密度有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PMN受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后,细胞骨架发生了重新组装和骨架蛋白的表达,使PMN刚性和粘性均增加,促进在局部微循环中滞留粘附,发生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