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10篇
  免费   1578篇
  国内免费   5704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351篇
  2022年   585篇
  2021年   619篇
  2020年   565篇
  2019年   585篇
  2018年   406篇
  2017年   438篇
  2016年   428篇
  2015年   537篇
  2014年   752篇
  2013年   709篇
  2012年   972篇
  2011年   1047篇
  2010年   893篇
  2009年   930篇
  2008年   989篇
  2007年   907篇
  2006年   822篇
  2005年   745篇
  2004年   570篇
  2003年   427篇
  2002年   428篇
  2001年   429篇
  2000年   398篇
  1999年   276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0年   10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梧桐属(Firmiana)在世界梧桐属中占比较大,且除梧桐外其余种均为中国特有且分布范围狭窄的植物种,灭绝风险大,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梧桐属树种的影响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多时期第六次国际气候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气候变量数据和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的分布数据,基于R语言kuenm程序包优化的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分析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在多尺度下的潜在适生区,得出梧桐属最适宜的模拟尺度、潜在适生区的面积变化和迁移方向、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及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梧桐属最适宜的模拟尺度为亚洲;(2) Maxent模型的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表明模型对梧桐属潜在适生区预测结果具有较高准确度;(3)气候变化影响下除云南梧桐(Firmiana major)外其它树种的潜在适生区都将在未来有所扩大;(4)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潜在适生区迁移方向主要为东西向,南北向大跨度迁移较少,纬度变化不大;(5)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的稳定潜在适生区最小;(6)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7)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及海南省北部;(8)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正在为人造地表所侵蚀。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的影响及其潜在适生区变化、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状态,可为中国梧桐属建立多样性保护廊道提供相关建议,为制定多样性保护规划及相应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Several isolated marattialean synangia and sporangia are reported from coal balls collected from Coal Seam No.1 (C605) in the uppermost Permian Wangjiazhai Form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The synangia are radially symmetrical with diameters between 0.8 and 1.2 mm and are 1.7 mm long, consisting of 3–4 elongate sporangia that are fused basally, free distally and possess a pointed apex. The outer-facing sporangial wall is 4–5 cells thick and conspicuously differentiated. Spores are trilete, have a granular ornamentation and are nearly round equatorially with a diameter of 55–60 µm. Comparisons with other anatomically preserved Palaeozoic marattialean synangia from the Euramerican and Cathaysian floras permit their assignment to the genus of Scolecopteris (Zenker) Millay. In this species the thick, outer-facing sporangial walls and large trilete spores are features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Oliveri Group within Scolecopteris , a group that has previously been considered primitive within this genus. Distinctions from all other previously recognized species within the Oliveri Group lead to the creation of a new species, S. guizhouensis sp. nov. This species is the youngest of the reported species of Scolecopteris recognized from the Euramerican and Cathaysian floras, and provides important evidence on the organization of marattialean ferns from the Upper Permian strata of south China.  © 2006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 2006, 151 , 279–288.  相似文献   
4.
A total of 15 polymorphic tetranucleotide microsatellite loci in the red panda, Ailurus fulgens, were characteriz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evaluations of 33 red pandas, the number of observed alleles for each locus ranged from seven to 17 and the expected and observed heterozygosities were 0.412–0.897 and 0.121–0.909, respectively. The mean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was 0.721. These markers would greatly strengthen the util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tools in genetic variation studies in red panda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5.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s)疗法是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它可通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发挥作用.然而天然溶瘤病毒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将各种不同的病毒作为载体,通过基因修饰的方法增强或减弱病毒毒力并导入新的功能性基因,以提高其溶瘤作用.目前可以作为溶瘤病毒载体的有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牛痘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这些病毒载体均可通过不同的基因修饰方法,靶向性感染并杀死不同的肿瘤细胞,获得较好的溶瘤作用.本文综述了几种溶瘤病毒载体的基因修饰方法,以及修饰后的溶瘤效果.  相似文献   
6.
7.
8.
9.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能够响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当前,针对藤本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地理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力的研究较少。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区内11个种群的15个叶片功能性状进行测量,并结合气候、土壤因子来解释叶性状变异。比较叶片性状在局域和区域尺度上的种内变异程度,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环境因子对叶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局域尺度上,永瓣藤叶功能性状变异系数介于3.0%-22.5%,其中,叶面积变异程度最大,叶片碳含量变异最小。永瓣藤叶片形状随纬度上升而变得宽且圆。叶片磷含量相对较低,永瓣藤的生长可能受到了磷限制。土壤与气候因子是叶片性状的重要驱动因素,解释了25%-97%的叶片性状变异。在温度和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永瓣藤叶片趋向于的慢速生长的保守策略。总体来说,永瓣藤叶片功能性状通过一定的种内变异和性状组合,并与气候、土壤因子相互作用,适应当前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西北部的纯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分解试验,探讨了氮负荷增强对芦苇残体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的影响。试验设置了4个氮负荷水平,即NL0(无氮负荷处理,0 g N m-2 a-1)、NL1(低氮负荷处理,12.5 g N m-2 a-1)、NL2(中氮负荷处理,25.0 g N m-2 a-1)和NL3(高氮负荷处理,75.0 g N m-2 a-1)。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残体的分解速率整体表现为NL2(0.00284 d-1)>NL1(0.00263 d-1)>NL0(0.00257 d-1)>NL3(0.00250 d-1),低氮和中氮负荷总体促进了残体分解,而高氮负荷抑制了残体分解,原因主要与不同处理下残体分解过程中基质质量及pH的明显改变有关。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残体中的全碳(TC)含量在分解期间均呈不同波动变化特征;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均在分解初期(0-30 d)骤然降低,之后则呈不同波动变化,其中TN含量呈波动上升变化,而TP含量呈小幅波动变化。残留率是影响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残体分解期间碳(C)、氮(N)和磷(P)净释放的共性因素,而氮负荷增强导致的残体基质质量(C/N、C/P、N/P)和主要环境因子(pH、电导率(EC))改变影响了其释放强度。研究发现,在氮负荷增强背景下残体养分的累积与释放发生了明显改变,闽江河口氮负荷水平的增加整体将抑制芦苇残体中C、N养分的释放,但其在分解中后期(90-240 d)可能对P养分释放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