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云前胡(Peucedanum rubricauleSheh et Shan)的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并鉴定了4个萜类化合物,分别为sinodielides A(1)、B(2),积雪草酸(asiatic acid,3)和乌苏酸(ursolic acid,4)。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们应聘制作成功一具大熊猫骨骼标本。使用方法节省费用,简便易行。我们认为这种制作法亦适用于跟大熊猫体型大小相近的其他兽类的制作。一、制作步骤(一)剔除肌肉采用水煮法,加入纯碱(Na_2CO_3)煮沸12小时左右。待尸骨熟透后,用钝器和毛刷剔尽肌肉,停留在碱液里继续脱脂三天。(二)漂白及脱脂1.转移到3%漂白粉[CaCOl_2]液中浸泡三昼夜,再用自来水反复漂洗后置于阳光下  相似文献   
3.
芽前胡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成都产芽前胡Peucedanum turgeniifolium Wolff.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豆素化合物佛手柑内酯(bergapten)(1),异欧芹属乙素(isoimperatorin)(2),(±)diisovaleryl-cis-khellactone(3),(±)dihydrosamidin(4),(±)peuformosin(5),(±)cis-khellactone(6),8-(2’,3’-二羟基,3’-甲基-丁基)-伞形花内酯[8-(2’3’-dihydroxy,3’-methyl-butyl)-umbelliferone](7),(±)selinidin(8),turgeniifolin A(9)以及非香豆素化合物硬脂酸(stear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甘露醇(d-mannitol)。  相似文献   
4.
广西前胡的香豆素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广西前胡Peucedaum guangxieuse Shan et Sheh根及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经硅胶柱层析分析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豆素化合物广西前胡素(peguangxenin)(1),白花前胡丁素[( )anomalin](2),伞形花内酯(umbellferone)(3),欧芹属乙素(imperatorin)(4),虎耳草素(pimpinellin)(5);其它类型化合物,falcarindiol(6),阿魏酸(ferulic acid)(7),β-谷甾醇(β-sitosterol).其中广西前胡素(1)是新化合物,经光谱及化学方法推证其结构为3′(S)-千里光酰氧基-4′(S)-羟基-二氢邪蒿素。  相似文献   
5.
从四川省汶川县产平截独活Heracleum vicinum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成分,分别为虎耳草素(pimpinellin)(1),异佛手柑内酯(2),6-甲氧基当归素(sphondin)(3)。佛手柑内酯(bergapten)(4),异虎耳草素(isopimpincllin)(5),falcarindi01)(6).  相似文献   
6.
白亮独活的香豆素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亮独活(Heracleum candicans Wall ex DC.)为伞形科(Umbelliferae)独活属植物,其根为常用中草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肢节风湿痛、白癜风及各种银屑病等。 孙汉董等曾从根中分离鉴定了佛手柑内酯等香豆素,我们最近又从产地不同的白亮独活上分到了佛手柑内酯(bergapten)(1),欧前胡素Gmperatorin)(2),8-香叶氧基补骨脂素(8-geranyloxy-psoralen)(3),当归素(angelicin)(4)及硬脂酸(stear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在白亮独活中,4为首次分到。据报道1,2,4均有较强的皮肤光敏作用,在白亮独活中这三个化合物总量达0.33%,这和民间用其治疗白殿风及银屑病有效的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蕨叶藁本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蕨叶藁本(Ligusticum pteridophyllum Franch.)系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又称黑藁本、岩川芎、岩林等,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药用其根,味辛性温,具散寒、去湿、镇静、止痛等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胃寒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化学成分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初步研究了其根的化学成分。 实验样品采于云南省巍山县(1986)。蕨叶藁本根粗粉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得糖浆状棕红色粗提物。此粗提物加适量的水搅拌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得脂溶性部分。脂溶性部分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10个成分,经各项光谱测定,理化数据和文献报道或标  相似文献   
8.
西归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从云南特产菜蔬西归(伞形科植物西藏凹乳芹Vicatia thibetica de Boiss.的根)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1),佛手柑内酯(bergapten,2),阿魏酸(ferulic acid,3),芹菜素(apigenin,4),β-谷甾醇(psitosterol,5),胡萝卜甙(daumsterol,6),d-甘露醇(d-mannitol,7),蔗糖(sucrose,8),这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刘秀霞  高雄  白仲虎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10):2261-2268
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其基因组中包含编码RNA聚合酶的7种sigma(σ)因子基因,除σA外,其余6种属于选择性σ因子。通过σ因子进行基因表达调控是细菌调控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σ因子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将有助于完善谷氨酸棒杆菌基因调控网络,进而有利于工业生产中菌种优化策略的制定。本文主要对谷氨酸棒杆菌中6种选择性σ因子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做一综述,并且讨论了在研究选择性σ因子调控功能中需要注意的实验设计问题。最后探讨了选择性σ因子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及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期能够为谷氨酸棒杆菌调控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选择性σ因子研究的规范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岩芋属Remusatia(Araceae)是一个特征鲜明的属,共含三种,即R.vivipara(Lo-dd.)Schott,R.hookeriana Schott,R.ornata(Schott)H.Li et Q.F.Guo。Go-natanthus(?)ornatus Schott中的(?)这类植物转入Remusatia属,其名应为秀丽岩芋Remusatia ornata(Schott)H.Li et Q.F.Guo.Gonatanthus ornatus 的模式标本是Hooker f.s.n.采自印度喀西山,现只有Schott绘制的模式图照片; Schlagintweit n.313,亦采自喀西山,是Krause(1920)补充描述本种的重要凭证标本,现只有遗图。R.hooke-riana Schott(1857)的模式标本Hooker f.s.n.产锡金,Krause(1920)发表的图和描述的大部分可作为该种的凭证,是一个不同于R.ornata的好种。Rao et Verma(1968)描述的 Gonatanthus ornatus应是Remusatia hookeria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