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增温实验,研究温度升高对不同深度(0-150 cm)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同时针对0-20 cm和20-40 cm土壤设置两个水分处理,分别为土壤原始含水量和淹水状态,研究水分变化对表层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显著提高了活动层(0-60 cm)、过渡层(60-80 cm)、永冻层(80-100 cm)中nifH、nirK基因丰度,温度升高显著提高了活动层(0-40 cm)和过渡层(60-80 cm)中nirS基因丰度。温度升高显著提高了过渡层(60-80 cm)NH4+-N和较深永冻层(140-150 cm)NO3--N的含量,但降低了过渡层(60-80 cm)NO3--N和较深永冻层(120-150 cm)NH4+-N的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NH4+-N含量与nifH和nirS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NO3--N含量与nirK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温度升高能够通过改变微生物丰度促进过渡层固氮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在增温条件下,淹水处理使表层土壤nirS和nirK基因丰度及NH4+-N含量降低,但提高了NO3--N含量,说明淹水造成了过度还原的条件使反硝化底物浓度降低,降低反硝化微生物活性进而抑制了土壤反硝化作用。该结果对于明确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氮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晋丽  宋艳宇  宋长春  张豪  谭稳稳  杜宇 《生态学报》2021,41(20):8171-8177
为探讨氮素营养环境变化对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细根形态的影响,在大兴安岭泥炭地开展了不同浓度氮素添加模拟试验,添加量分别为0 g N m-2 a-1(CK)、6 g N m-2 a-1(N1)、12 g N m-2 a-1(N2)和24 g N m-2 a-1(N3)。在2020年8月和9月,利用微根管技术观测泥炭地不同深度(0-20 cm、20-40 cm)土壤中的植物细根形态,应用WinRHIZO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根系特征。结果表明,在表层土壤(0-20 cm)中植物细根的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和根长密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其中8月份N3处理下细根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和根长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0.05),N2处理下细根总表面积、总体积显著高于对照组和N1处理;9月份N3处理下细根总根长和根长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总表面积和总体积显著高于对照组和N1处理。说明高浓度氮素添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植物氮素限制,能够显著促进表层土壤(0-20 cm)中植物细根的生长,但对亚表层土壤(20-40 cm)中细根的影响幅度小于表层土壤。  相似文献   
3.
北方泥炭地是典型的氮限制性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响应敏感。气候变暖导致内源有效氮增加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大量外源氮输入,改变了北方泥炭地氮素有效性,对泥炭地碳氮循环过程及碳汇功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综述了北方泥炭地碳积累速率和碳汇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氮沉降、冻融、火烧等因素对北方泥炭地氮素有效性的影响,分别从碳固定和碳排放过程阐述了植物及土壤微生物对氮素有效性变化的响应,并对全球变化影响下泥炭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助力“双碳”目标的实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