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向电泳是分析蛋白质混合物的一种有力手段,已在蛋白质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水稻(Oryzasativa)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其蛋白质组学研究开展较早。但由于技术复杂,对实验操作要求高,初学的研究者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该实验技术。该文介绍了水稻研究中适合多个组织的双向电泳实验方法和优化流程。该优化流程能使新的研究者逐步优化实验条件,更快更好地完成双向电泳实验。同时详细介绍了实验关键环节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晓娜  马丹  杜汉萍  尬谢潇  郭晓东 《生物磁学》2014,(9):1731-1733,1727
目的:重度烧伤早期易合并多种并发症且病情复杂、死亡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周期和生活质量。本研究分析并探讨不同干预措施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并发症的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66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分级管理组,每组各33例。常规组采取基本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康复期护理,分级管理组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分级,分配不同专业技能等级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分层管理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2.3%,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69.7%(P〈0.05);分层管理组的护理质量、患者依从性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实施分层管理的护理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能够合理分配护理人员,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从兰州某化工厂石油废水中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降解菲的细菌F-1并对其菌种进行鉴定,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菌株生长特性、不同烃类化合物降解特性及菲降解动力学等进行了研究,利用PCR技术检测了芳香烃代谢相关基因。结果表明,菌株F-1属于约翰逊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可在终浓度为50~800 mg/L的含菲基础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在温度30℃、pH 7. 0、盐度0. 3%(质量分数)、转速180 r/min条件下培养5 d后菲(终浓度为100 mg/L)降解率为43. 57%,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菌株F-1也能利用联苯、萘、蒽、芘为唯一碳源生长。GC-MS分析显示菌株对C10-C28部分直链烷烃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PCR扩增结果表明,菌株F-1基因组中存在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苯甲酸盐双加氧酶、铁氧化还原蛋白还原酶、乙醇脱氢酶、二羟酸脱水酶、醛缩酶和氧化还原蛋白基因。研究结果为该菌株应用到含菲废水及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处理和深度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化感作用是外来植物土荆芥(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成功入侵的机制之一。为了探讨土荆芥挥发油的化感作用机制,该文以蚕豆( Vicia faba)叶的下表皮为材料,将表皮条孵育在分别含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的MES [2-( N-morpholino) ethanesulfonic acid]缓冲液中,25℃下光照培养30 min,采用吖啶橙/溴乙锭( AO/EB)双荧光染色法和Feulgen染色法,研究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对保卫细胞活性和细胞核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的作用下,蚕豆气孔保卫细胞活性降低,细胞核出现固缩、畸形或降解等细胞凋亡特征。随着处理剂量增加,保卫细胞活性显著下降,核异常率显著增加,表明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均对蚕豆保卫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其中,挥发油毒性最大,α-萜品烯的毒性次之,对伞花素的毒性最小;Caspase抑制剂Z-VAD-FMK可缓解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对保卫细胞的毒性,提高细胞活性,这种缓解效应随着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由此可见,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诱导蚕豆保卫细胞发生了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蜀南竹海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高强伟  代斌  罗承德  刘丽  马丹  张翠翠 《生态学报》2016,36(8):2255-2263
土壤空间异质性是土壤的重要综合属性,对土壤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植被的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以蜀南竹海核心区毛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1∶1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按公里网格布点,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旨在为研究区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除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外,研究区土壤粘粒、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等5个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变异性明显,其半变异函数用指数、高斯和球状模型拟合,变程范围在1252.3—11887.1 m,块金值和基台值比值范围为0.03%—52.07%,表明各物理性质有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持水特性有较大的块金值,说明存在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普通克里格插值及物理性质空间分布图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斑块性,在不同土层深度的空间分布有一致性。人为干扰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格局的一个主要原因。减少人为干扰,优化林分结构,维护与提高毛竹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王亚男  李睿玉  朱晓换  马丹炜  张红 《生态学报》2017,37(13):4318-4326
入侵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可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抑制本土植物生长。为了进一步诠释土荆芥化感作用机制,采用温室培养瓶法,探讨了其挥发油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油不同程度降低了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P0.05);较高剂量的挥发油处理组显著促进了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处理初期挥发油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影响较大,但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其影响逐渐减弱;处理16 d后,较高剂量(20μL和50μL)的挥发油处理组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挥发油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表现为低剂量促进,高剂量抑制的效应;PCR-DGGE分析表明,随着挥发油处理剂量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增大。结论:土荆芥挥发油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胞外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对辣子草水浸提液化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研究了低温胁迫下辣子草(Gatinsoga parviflora Cav.)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辣子草水浸提液使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微核率和畸变率增大;低温处理后辣子草水浸提液对有丝分裂指数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效应,但显著提高了微核率和畸变率。这说明低温胁迫改变了辣子草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健  王亚男  马丹炜  黄素  辛文媛  张红 《生态学报》2017,37(17):5713-5721
为了探讨入侵植物土荆芥的化感作用机制,以其入侵地广泛种植的农作物蚕豆叶片下表皮为受试材料,通过对保卫细胞的活性分析,研究了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两种主要成分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诱导保卫细胞死亡及其信号调节的机制。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对伞花素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随着处理剂量增加,保卫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细胞核出现了畸形、碎裂和降解等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典型特征;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etase,NOS)和Ca~(2+)的组织化学定位显示,在土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作用下,保卫细胞内ROS、NOS和Ca~(2+)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活性氧清除剂(AsA)、Ca~(2+)螯合剂(EGTA)和硝酸还原酶抑制剂(NaN——3)均可有效缓解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的细胞毒性,显著提高了保卫细胞的存活率(P0.05)。上述结果表明,ROS、NO和Ca~(2+)参与了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诱导蚕豆保卫细胞死亡的信号调节过程。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诱导的保卫细胞死亡,可能是通过ROS和NO调控保卫细胞内Ca~(2+)水平的变化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化感胁迫诱导植物细胞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马丹炜  王亚男  王煜  张红  廖颖  何兵 《生态学报》2015,35(5):1640-1645
化感胁迫(allelochemical stress)是指一种植物通过淋溶、挥发、根系分泌和残株腐解等途径释放化学物质,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作用。有害化感物质对受体植物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影响根边缘细胞的形成过程和活性,改变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特性,破坏细胞内部结构,干扰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基因表达模式;此外,化感胁迫往往伴随着氧化胁迫,受体植物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升高,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抗氧化系统被破坏,ROS影响与凋亡相关的信号调控过程,引起细胞大量死亡。因此,化感胁迫诱导的氧化胁迫可能是引起细胞凋亡的原因之一。阐明化感胁迫介导的氧化损伤和细胞损伤的相互关系以及根边缘细胞对化感胁迫的响应机制,是今后研究化感作用机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发育期反枝苋对黄瓜根缘细胞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爽  马丹炜 《生态学报》2009,29(8):4392-4396
以黄瓜为实验材料,采用悬空气培养法研究了不同发育期反枝苋水浸提液对根缘细胞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在反枝苋水浸提液作用下,黄瓜根果胶甲基酯酶(PME)活性升高,但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这种促进效应逐渐降低;而黄瓜根缘细胞存活率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相同发育期反枝苋不同部位的化感作用差异不显著,不同发育时期反枝苋化感作用差异较为明显,其化感作用以幼苗期最强,现蕾期次之,成熟期最弱.推测化感作用是反枝苋发育初期取得竞争优势,迅速占领生态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