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银杏外种皮的利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银杏采收后,取核弃皮,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造成了银杏资源的极大浪费。经试验研究,100倍的银杏外种皮酒精提取液对柑桔炭疽病、梨干腐病、枇杷灰斑病、桃炭疽病、苹果炭疽病、梨轮纹病、苹果轮纹病、柑桔树脂病、苹果腐烂病、桃果腐病、葡萄果腐病等病菌具明显的抑制效应,其中对苹果炭疸病、轮纹病;柑桔炭疽病、树脂病;桃果腐病等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达98%以上。大田条件下,50倍的银杏外种皮酒精提取液对苹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0%。用20倍的银杏外种皮酒精提取液对丝棉木金星尺蠖、蛛砂叶螨、桃赤蚜、菜青虫、小菜蛾、28星瓢虫、莲缢管蚜、梨肉蝽、棉铃虫、粘虫和二化螟  相似文献   
3.
以分别嫁接在杜梨和豆梨上的砂梨品种‘丰水’为试材,研究了2008和2009年11~12月气温变化和不同砧木对‘丰水’梨叶芽休眠进程的影响,分析叶芽中游离态和束缚态内源多胺种类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嫁接在豆梨上的‘丰水’叶芽自然休眠结束的时间要比嫁接在杜梨上的‘丰水’叶芽早10d左右,且游离态和束缚态腐胺(Put)、戊二胺(Cad)、己二胺(Hex)、亚精胺(Spd)和精胺(Spm)5种内源多胺含量开始升高的时间与供试材料叶芽自然休眠结束的时间一致,表明梨叶芽的休眠进程与砧木种类和多胺代谢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与束缚态多胺含量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植物组织中,乙烯生物合成的速率与组织中ACC含量密切相关,灵敏而准确地测定植物组织中ACC含量变化,对了解ACC含量对乙烯生成速率的影响十分必要。目前,测定ACC含量多数是应用LhaL和Yang[。j根据ACC可被Na0CI氧化产生乙烯的原理而提出的方法,此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取决于ACC转化为乙烯的效率,而ACC转化为乙烯的效率受植物样品内某些有机成分的影响,这些有机成分影响的大小与分析样品的前处理方法有密切关系。其前处理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用5%横基水杨酸抽提样品中的ACC,再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或离子交换纤维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0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临床病理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进行赋值,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验证其检验效能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估其与真实情况的一致性。结果:早期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脉管侵袭、ER表达、KI67大小、分子亚型和淋巴结总数≥14枚(14枚为淋巴结平均数)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年龄、绝经与否、肿瘤位置、病理类型、PR等因素无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2 cm、病理分级Ⅲ级、存在脉管侵袭及ER表达≧50%是早期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52(95%CI为(0.812,0.892),P0.01)。校准曲线R2=0.9086(P0.05)。结论:肿瘤2 cm、病理分级Ⅲ级、存在脉管侵袭、ER表达≧50%早期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6.
植物体内微量多胺的分离和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植物组织内多胺的含量主要是将植物材料的直接提取液和苯甲酰氯或和丹磺酰氯反应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此方法在测定多胺含量较高的胚、芽和幼果时尚可,但对含量较少的材料如开花后一个月的果实,则无法测定。本文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来分离和浓缩多胺。对Flores和Galston的方法作了改进,用以测定梨果实中微量的多胺,减少了干扰,提高了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菊水梨皮层和髓的乙烯合成酶(EFE)活性和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含量及其果实乙烯释放量均分别高于二十世纪梨。在同一品种果实的皮层和髓中,ACC含量无明显差异,但髓的EFE活性明显高于皮层。梨果实内含有丁二胺、亚精胶和精胺3种内源多胺,而以丁二胺和亚精胺含量为最高,精胺含量虽低但较稳定。果实在乙烯释放高峰出现前,其皮层和髓中的丁二胺和亚精胺含量变化有明显差异。采后梨果实的乙烯生成与果实内EFE活性,ACC含量、多胺含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而乙烯生成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品种间,而且在果实的皮层和髓之间也存在差异,梨果实的髓似乎对整个果实的乙烯生成有更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梨树叶芽和花芽的内源多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