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放归已被广泛应用于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作为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天气条件对动物活动有重要影响。了解不同天气条件下放归动物的活动特点,对于改进放归技术和提高放归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GPS项圈数据对5只人工繁育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放归后的行为进行研究,比较不同天气条件下放归个体日移动距离、日活动率和日活动强度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放归个体在晴/多云天活动性更强,日移动距离(426.74 m±17.54 m)更长、日活动率(32.60%±0.60%)和日活动强度(21.00±0.49)更高,而长时间降雨(小雨、中/大雨)会导致放归个体活动性降低(日移动距离:359.32 m±18.95 m、338.19 m±32.36 m,日活动率:24.38%±0.71%、23.25%±1.28%,日活动强度:15.22±0.56、12.97±0.79),阴天的活动性(日移动距离:345.83 m±14.27 m,日活动率:27.79%±0.56%,日活动强度:18.15±0.47)总体介于晴天和长时间降雨天之间。短时间降雨(阵雨)对日活动率(28.78%±1.81%)和日活动强度(17.82±1.46)影响较小,大熊猫活动性更接近晴/多云天。结果表明,天气条件对放归大熊猫个体的活动有显著影响。此外,尽管大熊猫属食肉目Carnivora,但是放归大熊猫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活动模式更接近杂食动物。  相似文献   
2.
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研究中,利用GPS项圈研究活动节律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对GPS项圈行为数据的分类阈值一直缺乏研究,导致了大熊猫个体活动节律分析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本文以半野化过渡训练区内2只佩戴GPS项圈(Lotek_7000 MU)的大熊猫("倩倩"与"和盛")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控视频观测获得休息与活动行为时间段,对比同期利用GPS项圈行为数据计算得到的运动指数,采用正判率最大化策略,确定大熊猫休息和活动两类行为运动指数的行为分类阈值。结果表明,大熊猫休息状态和活动状态运动指数的行为分类阈值为32,而之前研究中采用0作为阈值。以32为阈值对行为分类,其中,休息行为正判率为98.23%,运动行为正判率94.48%;而以0为阈值,休息行为正判率为100%,运动行为正判率77.34%。利用阈值32和0对两只大熊猫19 d的休息行为和活动行为进行分类识别。以0为阈值时,大熊猫日平均活动率("倩倩"为59%;"和盛"为70%),高于以32为阈值得到的日平均活动率("倩倩"为54%;"和盛"为50%),这表明以0为行为分类阈值时,会高估大熊猫活动率。  相似文献   
3.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廊道规划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廊道能有效地增加栖息地斑块间的大熊猫种群交流,降低种群灭绝的风险。小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山系之一。通过MAXENT(Maximum Entropy)分析,发现小相岭山系存在7个相对隔离的栖息地斑块,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为了增加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交流,利用最小代价路径原理和电流理论,从保护管理角度出发,在该区域划定了9条连接大熊猫栖息地斑块的廊道。其中紫马-麻麻地廊道连接该区域面积最大、大熊猫痕迹点最多的两个栖息地斑块,生态意义重大,建议优先建设该廊道。此外,研究划定的多个廊道彼此邻近,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将这些极其邻近或者重叠的廊道合并,并提出"廊道群"的概念。廊道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极其相邻的廊道构成的网状结构,廊道群作为景观上的网状结构,能同时连接多个栖息地斑块,更有效地增加多个栖息地斑块间的种群交流。由于农田的挤压,部分廊道难以达到大熊猫廊道的最低宽度需求(2230 m),制约了其生态效应的发挥,建议在以后的保护工作中探索农田区域的栖息地恢复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