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启动子是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元件,对其的研究对于阐明基因转录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依据RNA聚合酶Ⅱ启动子序列特性选取高效的特征提取方法,构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PSO-SVM)新方法,用以识别真核生物基因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结合5-折交叉检验方法,得到启动子-外显子、启动子-内含子和启动子-基因间序列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7.1%、96.7%和98.8%,其马修斯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0.934和0.976。结果说明,对比其它启动子识别方法,PSO-SVM方法更能有效地识别真核生物基因启动子。  相似文献   
2.
制备肺炎衣原体抗原片检测血清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肺炎衣原体抗原片检测血清抗体法在诊断Cpn感染中的实际应用前景。方法:应用进口肺炎衣原体(Cpn)毒株感染Hep-2细胞,分别以瑞氏-姬母萨染色、吖啶橙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等3种方法鉴定Cpn感染细胞。纯化获取大量Cpn抗原,用于制备斑点抗原片。建立微量免疫荧光染色法(MIF)检测血清抗体,诊断Cpn感染。结果:Cpn感染Hep-2细胞的最适条件是用含1μg/mL放线菌酮的维持液,在35℃、5%CO2孵箱中培养7d,并在培养的第0、3、4、5天以2600r/min离心1h,感染成功率极高。染色反应显示,瑞氏-姬母萨染色可将Cpn包涵体染成蓝紫色或红紫色;吖啶橙染色则使Cpn感染的Hep-2细胞呈现鲜明的橘红色;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后,在Cpn感染细胞内可见亮苹果绿色包涵体。通过斑点抗原荧光抗体染色的方法抽样检测了100份病人血清中的Cpn抗体,其中抗Cpn-IgG抗体的阳性血清共61份,阳性率为61%。与Cpn-外周血单核细胞(Cpn-PBMC)抗原片比较,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别。结论:用Cpn感染细胞制作的Cpn斑点抗原片可用于临床检测血清Cpn-IgG抗体,且具有特异性、敏感性高的特点,但要求检测人员有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盐碱土碳循环在缓解气候变化的贡献与作用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土地利用是影响干旱区土壤碳动态的主要要素,认识其对土壤碳的影响过程,有助于评估盐碱土的碳汇作用。本研究以三工河流域绿洲为对象,通过野外定点采样结合室内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对土壤无机碳(SIC)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SIC含量均值为4.81 g·kg-1,其中人工林地和耕地的SIC均值低于4.61 g·kg-1,超过30%耕地与人工林地样点集中分布在小于4 g·kg-1的区域,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高于5 g·kg-1,其70%以上的样点集中分布在大于4 g·kg-1区域,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SIC含量明显高于灌溉景观;流域中上部SIC含量明显低于流域下部(P0.05),随地貌单元变化,SIC含量呈现为冲洪积扇中上部冲洪积平原上部冲洪积平原下部地下水溢出带;土壤SIC储量为盐碱地灌木林地草地人工林地耕地,其中,盐碱地SIC储量最小(仅1.17 kg·m-2),耕地SIC储量最大(1.44 kg·m-2)。表层土壤SIC储量受区域土地利用作用影响明显,灌溉景观土壤SIC储量高于自然景观;方差、多元线性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各因素对SIC含量变化影响明显,其程度大小为地貌单元土地利用类型电导率作物类型。  相似文献   
4.
长效缓释微球是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骨架材料中的微米级别的药物释放载体,这种新剂型可以显著降低给药频率,同时大分子材料的包裹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在蛋白多肽等药物。已有一些用于治疗糖尿病、精神病、子宫内膜异位等疾病的长效缓释微球制剂被批准上市。然而,因为微球的制备工艺繁杂、质量控制困难,至今只在少数产品上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口服难吸收的生物药物开始产品化,长效缓释微球在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备受瞩目。本综述对目前典型的微球制备技术做出分析和评判,以期对完善微球制备工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γ-聚谷氨酸在食品、化妆品、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主要的生产菌株是谷氨酸依赖型菌株,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添加谷氨酸作为前体,因而生产γ-聚谷氨酸的成本较高。文中主要研究从糖质原料一步法发酵合成γ-聚谷氨酸的生产工艺。首先,从产γ-聚谷氨酸的菌株枯草芽孢杆菌中克隆γ-聚谷氨酸合成酶的基因簇pgs BCA,在谷氨酸棒杆菌模式菌株ATCC13032中进行诱导型和组成型表达,结果显示,仅诱导型表达菌株可以积累γ-聚谷氨酸,产量为1.43 g/L。进一步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确定诱导时间为2 h,IPTG浓度为0.8 mmol/L,γ-聚谷氨酸产量为1.98g/L。在此基础上,在一株高产谷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F343中外源表达pgs BCA,对重组菌进行发酵,结果表明,在摇瓶发酵中γ-聚谷氨酸产量达到10.23g/L,在5L发酵罐中产量达到20.08g/L;继而对γ-聚谷氨酸进行分子量测定,结果显示,产自F343重组菌的γ-聚谷氨酸的重均分子量比产自枯草芽孢杆菌的提高34.77%。文中构建了一步法发酵糖质原料生产γ-聚谷氨酸的新途径,同时为开发其潜在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氢氧化镁对BSA微球体外释放的影响,优化BSA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通过水包油包固复乳法制备BSA-PLGA微球。先将BSA与葡聚糖制备成玻璃体颗粒,再将玻璃体颗粒与氢氧化镁包裹进PLGA中,制备成缓释微球。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然后用Micro BCA法测定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所制得的微球粒径约60μm,呈较好的球形。添加氢氧化镁后,BSA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都有显著提高。不同含量的氢氧化镁对BSA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影响也不同。在体外释放过程中,载有氢氧化镁的微球14天累积释放量为(85.10±2.67)%,而对照组不到80%。结论:通过调整氢氧化镁的量,可以制得形态完整,大小均匀,突释较小的BSA微球。  相似文献   
7.
森林资源调查对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平均高度是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结构参数,也是获取难度最大的关键参数之一。为探究联合主被动遥感技术在估测森林平均高度方面的潜力,本研究以吉林省临江市西小山林场为研究区,利用Sentinel-1 SAR和Sentinel-2A数据,通过提取Sentinel-1的2个后向散射系数、8个纹理信息,以及Sentinel-2A的10个光谱波段及其纹理信息和11个植被指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基于上述变量以及融合4类变量的5组平均树高估算模型,并评估各变量对反演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一数据源变量中,基于Sentinel-2A光谱波段提取的纹理信息建模效果较好,能够作为估算森林平均高度的有效数据;融合4类变量的森林平均高度估算模型最优,R2达0.56、留一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为2.92 m、相对留一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为21.5%。基于Sentinel-1与Sentinel-2A特征变量的平均树高模型能够提高森林高度的估算精度,可用于区域森林平均高度估测和制图。  相似文献   
8.
不同分子量大豆低聚肽抗氧化活性与抗疲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两种不同分子量大豆低聚肽的抗疲劳与抗氧化活性,并探求抗疲劳与抗氧化之间的关系。80只小鼠分四组,经口给予两种分子量不同的大豆低聚肽(A、B)以及大豆分离蛋白、生理盐水三周后,进行游泳实验,检测肝糖元、肌肉乳酸、乳酸脱氢酶、血尿氮、肝组织SOD等生理指标,比较其抗氧化和抗疲劳效果,并研究抗氧化指标与抗疲劳指标之间的关系。灌喂分子量较小的B组力竭游泳时间明显长于其它组,乳酸脱氢酶含量、肌肉乳酸生成量、血尿氮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组,肝糖元、SOD活力明显高于其他组。SOD活力与力竭游泳时间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因此,小分子大豆肽具有更强的抗疲劳和抗氧化活力。并且抗疲劳与抗氧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散联合四磨汤口服液在新生儿肠痉挛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产科母婴同室中诊断为肠痉挛的16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54例,对照A组57例和对照B组51例。全部病例均进行常规护理,同时对照A组给予酪酸梭菌散口服,对照B组给予四磨汤口服液口服,治疗组同时给予酪酸梭菌散和四磨汤口服液口服,观察5d后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A组的总有效率为77.19%,对照B组的总有效率为70.59%,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两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酪酸梭菌散联合四磨汤口服液在新生儿肠痉挛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血循环DNA用于基因诊断已成为研究热点,血循环DNA是指血浆中具有DNA双螺旋结构的核苷酸片段,逐渐成为一项新的肿瘤标记物。研究发现肿瘤患者血循环DNA较正常人有很大差异,不同疾病条件下其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逐渐成为替代当前需采集肿瘤组织作为标本的无创方法。尽管血循环DNA的来源尚不清楚,通过监测血循环DNA总水平变化及相关肿瘤基因的异常改变,可以实现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特别是许多国外文献报道,它与淋巴瘤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血循环DNA的定性或定量研究,包括淋巴瘤常见的基因重排或者病毒相关血浆DNA,与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反应及预后直接相关。现将近几年国内外血循环DNA在淋巴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对研究前景做简单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