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从史氏鲟(Acipenserschrenkii)脑垂体中提取总RNA,利用GeneRacerTM技术,分别克隆得到促性腺激素Ⅰ(GTHⅠ)和Ⅱ(GTHⅡ)的β亚基cDNA全长。史氏鲟GTHⅠ-β亚基cDNA全长为1088bp,开放阅读框为384bp,编码128个氨基酸(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AY575920);GTHⅡ-β亚基cDNA全长为616bp,开放阅读框为408bp,编码136个氨基酸(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AY575921)。与其他脊椎动物进行了两种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史氏鲟GTHⅠ-β与西伯利亚鲟相似性最高,为99·1%;与硬骨鱼类中鲈形目相似性最低,为34·5%。GTHⅡ-β与西伯利亚鲟相似性为98·3%,与其他硬骨鱼类除鲈形目外都超过60%,与鸟类的相似性最低,为42·8%。两个基因成熟肽构建的MP树显示:GTHⅠ与FSH的β亚基和GTHⅡ与LH的β亚基构成两个明显的聚类。用Mega2软件计算了所比对物种间开放读码框的核苷酸遗传距离并构建了NJ树和MP树,两个基因β亚基的NJ系统树和MP系统树拓扑结构相似,鲟鱼与真骨鱼类分别聚类,共同形成硬骨鱼纲聚类,与传统分类学一致。成熟肽相似性、遗传距离和系统树分支长度显示GTHⅠ-β亚基在真骨鱼类进化速率显著快于其他脊椎动物,而LH-β亚基在羊膜动物中进化比其他脊椎动物快。暗示这两种糖蛋白基因的进化伴随物种进化而显示其功能[动物学报52(2):362-375,2006]。  相似文献   
2.
五种鲟鱼线粒体控制区异质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保守引物得到五种鲟鱼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全长,长度在795~813 bp。序列中包括了CBS(conserved sequence block)和TAS(termination-associated sequence)区域。利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育树分成两枝,呈现明显的生物地理分布。分析表明,现有的鳇属鱼类不是单系群起源。五种鲟鱼D-loop序列都存在长度和数目不等串联重复序列,长度在78~82 bp之间,重复序列拷贝数在4~6次不等,因此造成了mtDNA广泛的异质性现象。不同种类的重复序列单元十分相似,达氏鳇和史氏鲟重复序列单元相似度为82.93%,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重复序列单元相似度为90.59%。在串联重复序列后是一段不完全重复序列。通过与已有同种的重复序列比对发现不同鲟鱼重复序列相同,不同地理区域相同物种的重复序列可能发生过分子内重组。这些表明重复序列在鲟鱼进化上具有相关意义,推测重复序列可能产生在种分化前,重组发生在种分化后。  相似文献   
3.
鲟鱼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及最佳体外增殖性反应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为研究对象,应用不同浓度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对鲟鱼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并探讨其增殖性反应的最佳条件。分别以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 A)和脂多糖(LPS)作为淋巴细胞增殖丝裂原,采用L25(56)五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用Enhanced Cell Counting Kit-8法(增强型CCK-8或WST-8)对培养时间、培养温度、细胞密度、胎牛血清浓度及丝裂原浓度等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70%的Percoll液(比重为1.092 g/m L)作为淋巴细胞分离液的分离效果最佳。鲟鱼最佳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反应条件为:3.625×10~6初始细胞量、20μg/m L的PHA或50μg/m L的Con A或10μg/m L的LPS作为丝裂原、10%-20%胎牛血清(FBS)、20-25℃培养2 d。  相似文献   
4.
青鳉Tol2转座子是脊椎动物中发现的第一例天然具有活性的转座子,目前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多种模式动物的转基因研究中。采用PCR的方法以质粒pCAgcGH为模板亚克隆出一段含有草鱼生长激素(GH)5个外显子、鲤鱼β-actin启动子及多个酶切位点的序列,并将这段序列与经双酶切处理的质粒pTol2-MCS-EGFP进行重组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Tol2-GH-EGFP。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重组质粒pTol2-GH-EGFP与体外合成的Tol2转座酶mRNA一起注入草金鱼受精卵中。通过观察绿色荧光和PCR检验绿色荧光蛋白和GH基因的表达,筛选出成功转入外源基因的草金鱼。阳性表达检出率为17.3%。利用Tol2转座子构建转基因草金鱼,不仅丰富了Tol2转座子的应用范围,而且为进一步利用Tol2转座元件进行观赏鱼转基因及基因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巍  朱华  胡红霞 《动物学杂志》2012,47(1):105-111
近年鲟鱼人工繁殖技术促进了鲟鱼养殖业的发展,但在选育初期未对后备亲鱼进行遗传背景分析,为了抑制种质资源退化和防止近交衰退,繁育场需要对现有后备亲鱼进行遗传背景分析.本文利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部分序列对4种养殖鲟鱼后备亲鱼群体(共120个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种鲟鱼D-loop部分序列长度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对急性热应激的抗逆机理, 将体质量为(155.4719.50) g的鱼从17.5 ℃迅速转至27.5 ℃水中, 在1h和3h取样测定HSP70 mRNA表达变化、血清皮质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 急性热应激时鳃、脾和脑的HSP70 mRNA表达量升高, 具有组织特异性, 热应激1h时鳃的表达量升高最快(P0.05), 3h时保持1h时的表达水平; 脾和脑热应激1h时表达量变化不显著, 在1h至3h时升高较快, 并且脑组织的表达量升高最快(P0.05)。热应激1h时血清皮质醇(Cortisol)含量迅速升高(P0.05), 之后快速回落。脾脏巨噬细胞呼吸暴发在热应激1h时显著升高(P0.05), 3h时降低。血清补体C3在1h时略有升高, 3h时显著性降低(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LZM activity)先升高后降低差异不显著。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随热应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 3h时显著降低(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随热应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 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 1h的短暂急性应激增强了西伯利亚鲟的非特异性免疫, 3h的应激使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 在热应激过程中, HSP70表达升高, 其中鳃组织最快, 起到应激保护作用, 提高了机体热耐受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采集2016年4月-2017年8月于我院ICU住院治疗的58例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痰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观察病原菌分布情况。同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氨曲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八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结果:58例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共培养204株病原菌,204株病原菌中根据占比分别为革兰氏阴性菌69.61%(142/204)、真菌15.20%(31/204)以及革兰氏阳性菌15.20%(31/204),且革兰氏阴性菌占比均明显高于真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P0.05),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占比21.08%(43/204)、铜绿假单胞菌占比18.14%(37/204)、鲍氏不动杆菌占比10.78%(22/204)、产气肠杆菌占比9.31%(19/204)。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均低于其他七种抗生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奈替米星的耐药性均低于其他七种抗生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均较高。结论:ICU中呼吸机相关肺炎主要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发,且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背景】植物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促生长、抗旱和增强抗病能力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尤其对兰科植物的生长起到重要的作用。【目的】通过对掌裂兰根部内生真菌和根际土真菌多样性进行系统分析,掌握掌裂兰根部内生真菌与根际土真菌群落结构,为进一步探究掌裂兰植物与真菌共生规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掌裂兰根部内生真菌和根际土真菌多样性。【结果】掌裂兰根部内生真菌隶属于7门89属,优势菌属为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16.93%)、头梗霉属(Cephaliophora)(10.41%)、酵母属(Saccharomyces)(5.73%)、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5.32%)和镰刀菌属(Fusarium)(5.12%),其中Epulorhiza和Ceratobasidium为兰科植物菌根真菌;根际土真菌隶属于11门269属,优势菌属为镰刀菌属(Fusarium)(8.09%)、丛赤壳属(Neonectria)(6.79%)、Plectosphaerella (3.39%)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3.01%)。通过...  相似文献   
9.
鲟鱼种质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鲟鱼是一类古老的大型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和人类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鲟鱼自身具有的性成熟时间长、幼体成活率低等特点,使世界范围内的鲟鱼自然资源日趋枯竭。人工养殖鲟鱼已是鲟鱼制品的主要来源,但由于种质来源不清及大量杂交鲟的存在导致种质混乱情况比较严重,目前国内外均未有一套比较完善可行的鲟鱼种质鉴定体系。总结了目前进行鲟鱼种质鉴定的一些常用方法,分析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为确立一套稳定可靠的鲟鱼种质鉴定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