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细胞因子Midkine(简称MK)是新发现的一类肝素结合因子家族中的一员。1988年,Kadamatsu等利用差异杂交法在经维甲酸诱导分化的小鼠畸胎瘤细胞株HM-1中首先克隆到小鼠MK基因。人MK基因则最早是从λgt10人胚肾(20-24周)cDNA库和EMBL-3人胎盘基因组库获得。成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用~(32)P标记的pSV_2质粒为探针,通过DNA分子原位杂交研究小剂量DNA毒剂诱导被SV40转化的人细胞NB—E中SV40DNA的增强复制.最佳条件下,最大增强比可达4-5.而且,这种病毒DNA增强复制与病毒的增强复活与增强致突有相似的动力学过程和剂量响应关系.此结果为哺乳类细胞中可能存在SOS功能提供了进一步证据.被诱导细胞的Hirt沉淀与Hirt上清液中都存在SV40DNA片段,且Hirt上清液中SV40DNA片段大小均一,反映此过程与λ原噬菌体的诱导的起始过程有相似之处.小剂量紫外线可诱导被SV40转化的人XP细胞中的SV40 DNA的增强复制.说明这一诱导过程可能与切除修复功能有不同的遗传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辐射增敏剂增敏活性的分子连接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42个辐射增敏剂的各阶分子连接性指数mXt及△mXt,并对其中38个非对称性化合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与其增敏活性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re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QSAR)的研究,得到相关方程。并分析了影响增敏活性的1gP、ES及σ在一定程度上都可通过分子连接性指数表达出来。对这些增敏剂进行分子对称性的研究,发现对称性会降低分子的极性,进而降低其增敏活性。另外,还发现在这些增敏剂中存在亚类现象,并对各亚类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恶性转化增加细胞对细小病毒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离体培养人细胞中,细小病毒对恶性转化的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正常人胎肾和胃细胞对细小病毒H-1呈抗性,但它们被理化致癌因子转化后,对细小病毒敏感。小鼠成纤维细胞C_3H10T1/2被~3H-TdR转化后对细小病毒H-1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另外,细小病毒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还与细胞的分化状态有关,低分化型胃癌细胞MKN45比分化型胃癌细胞MKN28对H-1的杀伤作用更敏感。  相似文献   
5.
紫外线(254nm)能诱导一系列DNA损伤。嘧啶二聚体是至今所知的主要损伤产物。然而,由于细胞基因组结构和复制方式的复杂性以及DNA损伤修复途径的多样性,定量地研究特定DNA损伤的生物学效应是困难的。微小病毒是一种良好的探针,因它们有特有的基因组结构和复制方式,它们已被成功地用于探测细胞的诱发性易错修复功能和突变过程。在此项研究中,自主性微小病毒  相似文献   
6.
应用PCR技术检测细小病毒H-1DNA在人肝癌与裸鼠正常组织中复制的差异黄青山,马承武,郭兰萍,陈献华,罗祖玉(上海复旦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学系,上海200433)关键词:自主性细小病毒H-1及MVM,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人肝癌模型,抑瘤作用,肿...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人肝癌裸小鼠QGY-9204移植模型为材料,进行了细小病毒H-1抑瘤的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以两种不同剂量(5×10~7PFU和5×10~8PFU)的H-1进行瘤内注射,发现注入H-1后的肿瘤生长速率明显缓于对照组,且5×10~7PFU的H-1注入即可产生这一效应。以1×10~8PFU H-1注入瘤内,不同时间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从感染后第3天起瘤内开始出现坏死,且随感染时间的延长坏死范围也逐渐扩大,而对照组在该期间均未见此变化。电镜结果也表明,在受损的肿瘤细胞内有H-1病毒颗粒存在。PCR反应和ABC免疫染色显示在感染后的肿瘤组织内也有H-1 DNA扩增和NS-1蛋白表达,并且两者显示的时间与组织内坏死的过程相一致。这些结果提示,细小病毒H-1通过它的DNA复制和NS-1蛋白的表达以促进肿瘤的坏死,从而达到肿瘤抑制和裂解。  相似文献   
8.
For cloning the cytokine human Midkine (MK) gene, we designed by PCgene program and synthesized a pair of PCR specific primer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ed human MK cDNA sequence. Total cellular RNA was extracted from a human hepatoblastoma cell line HepG2, and then the target DNA fragment was obtained by RT-PCR and subcloned into plasmid pUC118. Checked with radioisotope sequencing and ABI 377A sequencer,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cloned MK cDNA was identical with the reported one. A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named pBV220, was used to express the MK protein efficiently in E. coli strain TG1 and a predicted band of 16.5 kD in Mr by 15% SDS-PAGE was found. The expressed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found in insoluble aggregated form and accounted for about 31.21% of the total cellular proteins. The first 15 N-terminal amino aci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is protein by Edman degradation method showed that it was accordant with that predicted from the cDNA sequence. The activity of neurite outgrowth-promoting of the MK crude samples was tested with brain cells isolated from 18-day embryos of SD rat.  相似文献   
9.
自主性细小病毒是一类单链DNA病毒,基因组大小约5kb,进入宿主细胞后其基因不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其中MVM和H—1还具有趋瘤性和抗瘤性。因此;可利用它们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构建成趋向肿瘤细胞的重组病毒。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重组自主性细小病毒有其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17号染色体短臂等位基因杂合性分析,Northern印迹,免疫沉淀,p53基因第7外显子酶切等技术检测了两个中国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YY-8103和一个自发转化的人肝细胞系L-02的p53基因结构与表达。实验表明,这三个细胞系中没有出现17号染色体短臂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第4—9外显子也没发生突变,但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很低。利用MTT比色分析法研究了这三个细胞系和其他已知p53基因背景的八个人肝癌细胞系(QGY-7703、PLC/PRF/5、Huh-7、Hep3B、FOCUS、Tong/ HCC、SK-Hep-1、HepG2)对自主性细小病毒H-1的敏感性。除HepG2细胞外,其他十个细胞系p53基因的结构和/或表达都不正常。经H-1感染(moi=20)后,其敏感性均高于HepG2细胞。本研究初步表明了p53基因结构或表达的不正常可能导致人肝癌或转化细胞对H-1的敏感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