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研究同域物种的分布格局及重叠状况对物种的区域整合保护管理及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本研究基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及长期野外调查数据, 利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凉山山系两种同域分布的熊科动物——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适宜生境, 基于适宜生境预测结果, 分析了两个物种的生境需求因子、生境破碎化现状及重叠状况。结果显示: (1)大熊猫和黑熊的适宜生境分布格局相似, 主要分布在凉山山系的山脊地带, 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1,383.84 km2和2,411.49 km2; (2)两个物种的适宜生境都较为破碎, 且存在一些隔离分布区, 相较而言, 黑熊适宜生境的连通性要优于大熊猫; (3)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度较高(D = 0.654, I = 0.901), 适宜生境重叠面积为958.29 km2, 分别占大熊猫和黑熊适宜生境总面积的69.25%和39.74%; (4)两个物种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和响应表现出了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似性在于对两个物种生境分布影响最大的两个因子均为距居民点距离和海拔; 差异性在于对大熊猫生境分布影响次之的因子是植被类型和最冷季均温, 而黑熊的是年最大EVI指数和距道路距离。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两个物种, 应加强对人类干扰的控制和植被的恢复, 对栖息地实行连通管理, 并建立多物种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2.
3.
红外相机是目前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监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但对其采集的海量影像数据的甄别和所拍获物种的鉴定工作费时费力。为解决红外相机影像数据量庞大、无法自动识别目标物种、人为检索繁琐、以及卷积神经网络方法的检测效率和鉴别正确率低等问题,本文对红外相机采集的11万余张图像进行筛选,以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为例,运用协同注意力机制,提出一种针对红外相机影像数据中目标物种的自动化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绿尾虹雉图像与视频的识别准确度达到99.62%。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提高对检测目标物种的识别率,降低人力成本,有利于指导野生动物的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物种的空间分布会受到种间相互作用(如捕食关系等)和环境变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阐明环境变量和种间相互作用对同域物种空间分布关系的影响, 对于理解群落聚集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至关重要。为了解川西高原常见雉类与捕食者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其驱动因素, 本研究利用2016-2018年在川西高原84个红外相机位点获得的682张目标物种的独立照片, 采用条件型双物种占域模型(conditional two-species occupancy model)在相机位点尺度评估了在川西高原广泛分布的黄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与其捕食者赤狐(Vulpes vulpes)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显示: (1)在物种作用和环境变量的共同影响下, 赤狐和血雉(物种相互作用因子, species interaction factor, SIF = 1.31 ± 0.14)与赤狐和黄喉雉鹑(SIF = 1.42 ± 0.41)在研究区域内的空间分布趋于重合, 赤狐和血雉的空间关系随距河流距离的增加呈现先重合后趋于分离的趋势, 而赤狐和黄喉雉鹑的空间关系随距河流距离的增加呈现出由重合转为分离的趋势。赤狐与白马鸡在空间分布上相互独立(SIF = 1), 白马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环境因子影响, 而赤狐对其没有影响。(2) 3种雉类的探测率受物种作用的影响, 在相机位点尺度上赤狐的存在减少了3种雉类的探测率(pB > rB)。本研究为物种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 也为理解物种共存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2019年4-11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选取全年禁牧、冬季放牧、全年放牧3种放牧模式样地,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洞口的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计算平均最近邻指数和S2/m比值来分析样方(10 m×10 m)和样地水平下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非参数检验评估空间分布格局在不同放牧模式间和月份间的差异显著性。结果显示:(1)高原鼠兔的洞口总数和有效洞口数在不同放牧模式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冬季放牧模式的洞口数量最多;冬季放牧和全年禁牧模式的洞口数量在月份间有显著变化;(2)无论样方和样地水平,洞口空间分布格局在不同放牧模式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在同一放牧模式下,所有洞口和有效洞口的分布型存在差异;(3)植被高度和盖度与高原鼠兔的洞口数量和洞口分布格局相关;(4)洞口数量与平均最近邻指数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说明:不同放牧模式会影响高原鼠兔的空间利用模式及种群动态;高原鼠兔洞口数量及分布型受到植被高度和盖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16年12月—2018年6月采用样带法和样点法对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记录,统计出保护区分布有鸟类268种,隶属17目56科。其中,留鸟146种(54.5%)、夏候鸟91种(34.0%)、冬候鸟18种(6.7%)、旅鸟13种(4.9%),以繁殖鸟为主。繁殖鸟类中,以东洋界物种为主(67.5%)。保护区的珍稀濒危鸟类物种数量较多,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1种、附录Ⅱ12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1种、易危(VU)3种、近危(NT)2种;中国特有种14种。各生境类型中的鸟类丰富度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及灌草丛>高山灌丛草甸>水域;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之间的鸟类群落结构相似性最高,水域与其他生境的最低。保护区鸟类物种丰富度在2600~3000m的中海拔地区最高,在高海拔和低海拔较低,物种垂直分布呈中峰模式。本研究丰富了保护区和凉山山系的鸟类资料,为鸟类垂直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案例。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6年4月—2018年6月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固定样点监测数据,对四川山鹧鸪栖息地利用及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年间四川山鹧鸪对样点的利用率存在差异,2006—2012年对样点的利用频次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后呈现上升趋势;(2)利用样点的平均海拔为1 580 m±183 m,年间差异不大,总体保持稳定;(3)对人工林的利用频次最低,2006—2012年对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利用偏好不明显,2012年之后对原始林的利用率大于次生林;(4)高频利用的生境具有海拔较高、坡度较小、灌丛盖度和竹丛盖度较大、且为原始林的特点。高海拔区域的原始林是保护区需要重点加强保护的区域;加强对低海拔区域人类活动的管控,促进次生林恢复,同时加强对人工林的改造,促进人工林林下灌丛和竹丛生长,将有利于保护区内四川山鹧鸪的栖息与繁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