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组学"时期新兴的一门学科,也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通过全面、定量检测生物样本中多种类型小分子化合物,来了解在内在和外界因素作用下生物体内源性物质的变化及规律,特别适合于临床上研究机体因受到遗传、生长、生理、环境因素和异物、病源等刺激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借助于代谢组学技术不仅能够描述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过程中机体代谢机能的状态和变化,为临床疾病的诊断、病理机制的探索、新治疗靶点的发现等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还可以揭示外界干扰因素(药物/毒物、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等)对机体的影响,为药效评价和疾病病因的筛查提供基础数据。近年来,代谢组学在临床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展现了鼓舞人心的应用前景。该文分别就代谢组学在描述疾病发展状态、研究疾病诊断方法、探索疾病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药效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应用及进展进行回顾和综述。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建立了心血瘀阻和气阴两虚证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检测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血浆中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发现两种中医证和正常大鼠之间代谢图谱存在明显差异,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后各组可被清晰地区分.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大鼠血浆中羟脯氨酸、苏糖酸、谷氨酰胺、柠檬酸等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两种“证型”大鼠间血浆中缬氨酸、丝氨酸、苏氨酸、鸟氨酸、羟脯氨酸、赖氨酸、2-羟基丁酸、3-羟基丁酸、呋喃半乳糖、肌醇等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化合物是区分这两种中医证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结果提示,这两种证型与能量代谢异常、氧化应激反应、氨基酸代谢异常等体内变化密切相关.此发现为探索这两种基于心肌缺血的中医证的科学内涵、病理机制及科学“辨证”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经典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是建立在血浆药物浓度测定的基础上,常难以真实有效地预测体内药物的药效。很多药物必须穿透多重生物屏障,与细胞内的靶点相结合才能发挥药效。因此药代动力学研究迫切需要从“宏观”的血浆药物浓度深入到“微观”的细胞/ 亚细胞水平。综述细胞药代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重点介绍细胞药代动力学理论的提出、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药物研发、筛选、临床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