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血尿酸(Serum uric acid, SUA)水平变 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2 年9 月至2013 年9 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 例单纯高血压和40 例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分别 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检测两组血清Hcy、SUA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空腹血 糖、餐后2h 血糖、血清Hcy、SUA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Hcy、SUA为(25.0± 5.0)umol/L 和 (390.0± 65.0)mmol/L显著高于无血管并发症患者(17.0± 4.0)umol/L 和(330.0± 55.0)mmol/L,血管并发症患者FBG、餐后2h 血 糖与无血管并发症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y、SUA异常升高,且存在慢性血 管并发症患者两者水平更高,血清Hcy、SUA是老年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3月龄的杉木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氮素形态——硝态氮(NO3- N)、铵态氮(NH4+ N)和硝酸铵(NH4NO3)(氮素浓度均为3 mmol·L-1)对杉木幼苗侧根生长、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揭示杉木幼苗对不同形态氮的偏好性,以及不同形态氮肥下杉木幼苗侧根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响应特征,为杉木苗期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幼苗地上部和侧根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NH4+ N处理下幼苗地上部和侧根生物量最大,NO3- N处理次之,而NH4NO3处理最小。(2)NH4+ N和NO3- N处理下杉木幼苗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均显著高于NH4NO3处理(P<0.05),且NH4+ N处理又显著高于NO3- N处理,但不同氮形态处理间侧根数量差异不显著。(3)NH4+ N处理下杉木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明显高于NO3- N和NH4NO3处理,但NO3- N和NH4NO3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4)NH4+ N处理下杉木叶片初始荧光强度低于NO3- N处理,而最大荧光强度、可变荧光强度和PSⅡ潜在活性却高于全硝氮和硝铵氮处理。上述结果表明,NH4+ N处理不仅有利于杉木幼苗侧根生长发育,且其叶片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较高的PSⅡ中心稳定性、光化学活性以及电子传递效率,从而更有利于植株生长。因此,从根系生长和光合特性来看,杉木幼苗对铵态氮具有偏好性。  相似文献   
3.
以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幼苗为材料,设置常规CO_2浓度400μL·L~(-1)(对照组)和CO_2加富浓度800μL·L~(-1)(处理组)两个处理,研究CO_2浓度加富对杉木幼苗生长、根系形态特征、光合生理以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明确杉木优良无性系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特征,为杉木苗木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CO_2加富能显著促进杉木幼苗生物量的积累和苗高的生长,并显著促进杉木根系生长,其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系直径分别较对照增加14.60%、28.26%、41.98%和14.70%。(2)CO_2加富能促进杉木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使杉木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51.03%、14.13%和151.20%,并使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分别显著下降58.72%和44.00%。(3)CO_2加富使杉木叶片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o)、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11.48%、11.25%、6.33%、20.38%和30.34%,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较对照显著下降21.90%(P0.05),但对初始荧光(F_o)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无显著影响(P0.05)。(4)CO_2加富处理显著增加植株钙元素的含量,并显著降低植株磷元素的含量。研究认为,短期CO_2加富处理可通过增加光合色素含量,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进而增强叶片光合能力,同时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植物对养分吸收的能力,最终促进杉木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碳源和氮源对水母雪莲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和黄酮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MS培养基上进行水母雪莲(Saussurea medusa Maxim)细胞悬浮培养时研究了碳源和氮源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以蔗糖最适合,蔗糖浓度则以40g/L较好,细胞生长量干重为18.12g/L,总黄酮合成量达到1423.25mg/L。在培养过程中,水母雪莲细胞能够快速将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并首先利用葡萄糖。氮源总浓度(包括NH+4和NO-3)为60~120mmol/L,NH+4/NO-3比例为20/40有利于雪莲细胞生长和黄酮合成。用HPLC检测显示4′,5,7-三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Jaceosidin)和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Hispidulin)2种黄酮的含量分别达到细胞干重的1.46%和0.010%  相似文献   
5.
为鉴定近期江苏盐城地区养殖异育银鲫大红鳃疾病病原,研究从患病濒死鱼中分离到两株致病菌并对其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感染病理学进行了研究,同时开展了鉴别诊断和回归试验以及药敏检测。结果显示,两分离株理化特性与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特征相符,与GenBank中A.sobria的gyrB基因同源性达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均与A.sobria聚为一族。同时与鲤科疱疹病毒2型(CyHV-2)鉴别诊断结果表明,患病鱼组织中CyHV-2检测为阴性。组织学上,鳃和肾组织具有典型病理变化。人工感染两株A.sobria后,鱼体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的大红鳃症状,并能从发病鱼组织中再分离到相同病原菌;而人工感染CyHV-2组织匀浆后的鲫虽然出现死亡,但无大红鳃症状出现。综上,确认此次大红鳃疾病的病原为A.sobria。药敏实验表明,分离菌株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氯霉素三种药物敏感。研究为临床上更好的预防异育银鲫大红鳃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荷  赵月萍  李茂  蒋文娟  魏贵红 《生物磁学》2014,(18):3487-348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单纯高血压和4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检测两组血清Hcy、SUA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清Hcy、S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Hcy、SUA为(25.0±5.0)μmol/L和(390.0±65.0)mmol/L显著高于无血管并发症患者(17.0±4.0)μmol/L和(330.0±55.0)mmol/L,血管并发症患者FBG、餐后2h血糖与无血管并发症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y、SUA异常升高,且存在慢性血管并发症患者两者水平更高,血清Hcy、SUA是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人IL 12 (hIL 12 )对鼠源的免疫细胞作用较弱 ,进行hIL 12抗瘤研究缺乏有效的动物模型。为此利用荷人瘤的HuPBL SCID小鼠模型 ,将改良的Winnassay细胞免疫功能分析方法应用于评价hIL 12和hB 1协同抗瘤作用。用商业化的非脂质转基因试剂配制单独的hIL 12、hB7 1或hIL 12联合hB7 1的基因转染液。将上述三种基因转染液分别瞬时转基因入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 ,转基因 30min后 ,按组别 (hIL 12组、hB7 1组、hIL 12 hB7 1组、rhIL 2对照组、HuPBL对照组和肿瘤对照组 )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混合接种于SCID小鼠皮下 ,2 0天后处死实验小鼠 ,测得hIL 12和hB7 1的抑瘤率分别为 74 .0 6 %和 6 6 .98% ,联合作用达 93.4 0 % ,rhIL 2和HuPBL对照组无抗瘤作用。同时 ,在此模型上hIL 12联合hB7 1基因对人大肠癌LoVo和人肺癌SPC的抑制率分别为 98.37%和 97.39%。实验建立的各组HuPBL SCID小鼠 2 0天的外周血都含有人IgG(>0 .5mg/L)和极少量人CD3 淋巴细胞 (>0 .5个 /10 0个有核细胞 )。hIL 12、hB7 1和hIL 12 hB7 1组的瘤灶内人淋巴细胞浸润生长 ,肿瘤细胞残存 ,而rhIL 2和HuPBL对照组的瘤灶内人淋巴细胞“似团样”生长 ,肿瘤生长旺盛。表明此HuPBL SCID小鼠模型上的抗瘤机制为局部免疫反应。结果表明以此动物模型可跨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