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1.
目的:采用新一代全柱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技术(CIEF-WCID)测定艾塞那肽等电点。方法:采用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成像技术对样品等电聚焦过程进行实时记录,根据适宜的marker计算得到艾塞那肽的等电点,并对方法的准确度与重复性进行考察。结果:测得艾塞那肽等电点为5.46,与凝胶电泳结果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为0.11%。CIEF-WCID方法快速准确,相对误差小于2.5%,重复性良好。结论:CIEF-WCID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可用于艾塞那肽等电点的分析,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为多肽的质量控制提供一种可靠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绵羊Y-染色体的特异序列和常染色序列分别设计了确定公羊Y-染色体特异序列的3对特异性引物和内标基因的4对特异性引物。单重PCR扩增绵羊基因组DNA,筛选出了3对Y-染色体特异引物和3对羊DNA特异内标引物。将不同的绵羊Y-染色体特异引物与内标引物组合,利用多重PCR扩增绵羊基因组DNA,筛选出了1个可用于羊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PCR引物组合:A0/C1。按照最优PCR扩增DNA条件配制了绵羊PCR性别鉴定试剂盒并成功应用于绵羊血液、已知性别的绵羊成纤维细胞和胚胎,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体系完全可用于绵羊早期的胚胎性别鉴定。  相似文献   
3.
Kikuchi-Fujimoto病(KFD),又称为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是儿童的一种自限性疾病.一些研究表明其病因与微生物有关.既往研究显示,特定病原体的存在与临床、病理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没有明确关联.采用基于PCR的分子检测在KFD淋巴结组织中检测并鉴定分枝杆菌、疱疹病毒和细小病毒B19的DNA.收集2001~2010年间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的KFD淋巴结活检标本153例.在19例(12.4%)组织中检测到分支杆菌DNA,包括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M. avium, M. smegmatis, M. abscessus, M. conceptionense, M. riyadhense, M.vanbaalenii和M. monacense各1例; M. fortuitum, M. kansasii和M. mucogenicum各2例以及未明确的其他分枝杆菌5例. PCR方法也检测到10例(6.5%)细小病毒B19, 3例(2%) EBV, 1例(0.6%) CMV, 1例(0.6%) HHV-6, 1例(0.6%)HHV-7和5例(3.3%) HHV-8.本研究结果确定了KFD淋巴结组织中分枝杆菌以及病毒特异DNA的存在,但其临床以及病理学相关性未明.本研究是目前最大的采用覆盖分枝杆菌以及病毒病原体的分子技术的KFD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侧脑室体旁脑梗死的发病部位与临床关系的特点及发病机理,以便给予相应治疗对策。方法:收集175例侧脑室体旁脑梗死的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侧脑室体旁的梗死,其中小梗死120例,大梗死55例,结合文献就两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推测出在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处锥体束排列与躯体存在定位关系。同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探讨,以采取不同的相应治疗对策。结果:小梗死与大梗死的临床表现略有差别,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小梗死以腔隙性脑梗死为多,发病机制同腔隙性脑梗死类似;大梗死以分水岭脑梗死为多,发病机制同分水岭脑梗死类似。但就目前研究上来说,以上两种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存在不小的争议,本文就研究所见一并加以探讨。结论: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区由前向后依次排列着支配头面部、上肢及下肢的锥体束纤维。可推测皮质脑干束与皮质脊髓束经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区纤维由前向后重叠排列,支配感觉的传导束纤维则排列于放射冠的中部至后部,锥体束的后外侧。Broca区语言中枢和Wernicke区语言中枢的皮质下白质传导束在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区由前向后排列,Broca区的纤维可能主要走行于放射冠的前部,Wernicke区的纤维可能主要走行于放射冠的后部,而侧脑室体旁放射冠的中部可能存在两种纤维的重叠。同时,针对发病的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采取不同的相应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