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新类型Bao I、Bao II 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燕振国  曾孟潜 《遗传》1999,21(6):37-39
经过10代自交选择,从157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源中育成了BaoⅠ、Bao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应用35个自交系作测交试验,用小斑菌O、C、T生理小种做人工接种试验,初步确定这二个新类型的属组。BaoⅠ型可能属S型、而BaoⅡ型则为其它组。  相似文献   
12.
经过10 代自交选择,从157 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源中育成了Bao I、Bao II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应用35 个自交系作测交试验,用小斑菌O、C、T 生理小种做人工接种试验,初步确定这二个新类型的属组。Bao I型可能属S组,而Bao II型则为其它组。  相似文献   
13.
甜玉米、笋玉米的起源与遗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甜玉米是由籽粒鲜嫩、糖份含量高的一类胚乳突变体转育而成的.笋玉米是指幼穗柔软、食用纤维丰富的一类多穗(甜)玉米,也有几种基因型,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和甜玉米一样, 也已成为一种玉米产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糯玉米(Zea mays Sinensis)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比较分析了我国南方糯玉米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共测定了70个品种(系),其中53个糯玉米,17个其他玉米类型、玉米野生亲缘种。结果表明,我国南方糯玉米的大多数(86.8%)品种,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特征与起源于中国的Coix 属相似,具有第5带。而起源于美洲大陆的马齿型玉米则具有第4带。这就进一步证明,中国糯玉米(Zea mays Sinensis)可能原产于我国南方。中国不仅是玉米的次生起源中心,而且也可能是初生起源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5.
勐海四路糯玉米品种的亲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有关栽培玉米起源问题已有许多报道。涉及糯质玉米起源问题的大致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中国栽培的糯质玉米并非起源于中国,而是美洲栽培玉米引入中国后经过单基因突变(Wx变为wx)而产生的,这在美国也同样发生了单基因突变,且得到了籽粒为马齿型的糯质玉米;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中国糯质玉米很可能就是中国起源的。但是限于试验材料及证据不足,糯质玉米起源的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1970年,我们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一带征集到一种农家糯质玉米品种勐海四路糯(以下简称为四路糯),它具有一系列玉米原始性状,我们对此作了较详细的观察和分析,现将所得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6.
优质蛋白玉米o2基因控制赖氨酸超量积累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物学会、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共同主办,北京市种子公司承办的“2000年全国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讨会”于2000年11月27~30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21个省(市、区)和3个中央科研、教学单位的12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和总结报告63篇,这是一次“九五”国家玉米育种专题总结与学术研讨相结合的盛会。会上中国农大作物学院苏胜宝先生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张世煌先生总结了“九五”攻关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果。与会代表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杂种优势群与杂优模式、高新技术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种子…  相似文献   
18.
以38个QPM(或02)和对照普通玉米为实验材料,进行02基因控制赖氨酸超量积累的生化和遗传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QPM玉米02基因为隐性的单基因遗传,它控制着胚乳、雄穗和幼苗期叶片中赖氨酸的超量积累,一些修饰因子和遗传背景对胚乳物理性状产生影响;(2)QPM玉米、普通玉米的胚较之胚乳,或者QPM玉米胚乳较之普通玉米胚乳都含有较多的天门冬氮酸、甘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含有较少的脯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3)两种玉米之间,在胚乳蛋白质含量及胚乳可溶性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的赖氨酸含量方面没有什么不同;(4)已经育成一批QPM或02玉米自交系,并配制出几个强优势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9.
杨大兴  曾孟潜 《遗传》1986,8(3):21-24
已有许多关于植物同工酶与产量优势的关 系以及用此方法预测杂种优势的研究报道〔,一”, 近来又有人根据同工酶频率的变化研究轮回选 择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610我们在同工酶与 玉米杂种优势研究中,观察到有些玉米品种自 交系内不同单株之间虽然已经达到了育种学的 纯度,但酶谱仍有显著不同,这种差异我们称为 “酶谱纯度”不纯。这种“酶谱纯度”不纯的现 象,在玉米及其近缘属中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在 自交系中也有14.7%的系内株间有“酶谱纯度” 不纯的现象[[21。为了探讨自交系内“酶谱纯度” 不纯对杂种优势强弱的影响,我们于1979- 1983年进行了本项研究。  相似文献   
20.
Schwartz和Beckman曾分别在玉米杂种胚 乳的醋酶、酒精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等同工酶 中发现过杂种酶的存在,即杂种中除具两亲本 酶带外,还在两亲本酶带的中间位置出现新的 酶带〔4,6,73。而Bruce等用15个自交系互配组 合检验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工作中,却 没有观察到杂种酶的存在,而只观察到互补酶 带[4,6,7]。我们曾在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中看到,杂种除具有两亲本共同的酶带外,还具 有新的即第4酶带,这条新的酶带可称为“杂种 酶”[1,2]。我们发现有的育种纯度高的自交系中 仍然存在着酶谱的株间差异即酶谱纯度f2,3,的 问题以后,我们反复多次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酞 胺凝胶电泳方法检验“杂种酶”存在的真实性。 下面简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