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迅速,但对应的检测方法较少。为寻找创建基因编辑作物适用的检测方法,以 PL3 基因编辑水稻编辑位点为靶标,有效设计了焦磷酸测序的扩增引物及测序引物,并进行有效性检测,分别利用Sequence to Analyze等程序以及SNP和AQ两种模式完成了对PL3 基因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试验,建立了 PL3 基因编辑水稻编辑位点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基于焦磷酸测序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编辑位点从而将基因编辑型水稻与野生型水稻进行区分。与常规的转基因检测方法相比,该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高效性及高灵敏度等优点,在基因编辑型水稻编辑位点定性和定量检测分析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删除酵母茵Y12667内源ERG11基因.并用PCR、Western、细胞计数和GC-MS的方法分别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细胞水平和功能代谢水平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删除了酵母茵Y12667内源ERG11基因,该基因删除茵能稳定表达外源性白念珠茵ERG11基因的同源蛋白.因此,该基因删除茵可作为下一步靶酶蛋白功能研究的基因工程表达操作茵.  相似文献   
4.
【背景】节肢动物群落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是环境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是我国首例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粮食作物。【方法】以转植酸酶基因玉米10TPY005、非转基因亲本玉米蠡玉35和当地常规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种植条件下,采用直接观察法定期调查了玉米田间主要节肢动物的种类和发生数量,通过分析比较3个玉米品种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天敌亚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以及优势集中性指数,研究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在各个调查时间,转植酸酶基因玉米10TPY005与亲本玉米蠡玉35相比,各群落指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延长,各群落指数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结论与意义】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短期种植,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实验设计了白色念珠菌CYP51蛋白功能性氨基酸残基突变体Y118A、Y118F、Y118T、S378A、S378T、H310A、H310R, 并转入基因工程菌D12667中表达。用Western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定量检测蛋白, 用GC-MS法测定蛋白代谢活性。结果表明, 成功表达目标蛋白, 蛋白诱导表达量接近微粒体蛋白总量的25%。活性测定表明, 表达的野生型蛋白保持其对天然底物的代谢能力; 相较于野生型蛋白, 突变体蛋白代谢活性不同程度改变, 最多可下降1/2左右。因此, 本研究中成功表达了野生型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三叶因子3(TFF3)、磷酸酪氨酸衔接蛋白1(APPL1)水平,并分析其与肾功能及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T2DM患者168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ACR)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n=79)、微量白蛋白尿组(30 mg/g≤UACR≤300 mg/g,n=65)和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 mg/g,n=24),另选择同期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7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四组受试者血清TFF3、APPL1水平、肾功能指标[血尿素(UREA)、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 C)和肾小球滤过率(GFR)]及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TFF3、APPL1水平与肾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四组受试者血清TFF3、APPL1、肾功能指标、TNF-α、IL-6及MCP-1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T2DM患者血清TFF3、APPL1、UREA、Scr、Cys C、TNF-α、IL-6及MCP-1水平均明显升高,而GFR显著下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P0.05);不同UACR水平的T2DM患者血清TFF3、APPL1、肾功能指标、TNF-α、IL-6及MCP-1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血清TFF3、APPL1分别与UREA、Scr、Cys C、TNF-α、IL-6、MCP-1呈正相关(P0.05),与GFR呈负相关(P0.05),但是与IL-10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TFF3和APPL1可能通过影响肾功能及炎症反应而影响T2DM的发生及发展,可能作为T2DM临床诊断的生物学指标,为T2DM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转cry1Ab/cry2Aj和G10evo-epsps基因玉米双抗505-12-5中外源Bt蛋白时空表达规律,对3种主要鳞翅目害虫亚洲玉米螟、黏虫和棉铃虫的抗性进行鉴定,为转基因玉米双抗505-12-5的商业化推广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方法】Bt蛋白时空表达规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田间抗虫性和室内抗虫性鉴定分别采用田间人工接虫和离体组织生测方法。【结果】在玉米6~8叶期,Bt含量表现为根心叶茎,分别为517.3、453.8和312.8 ng·g~(-1);大喇叭口期,Bt含量表现为心叶根茎,分别为353.3、281.3和232.9 ng·g~(-1);吐丝期,Bt含量表现为心叶根茎,分别为188.9、114.1和53.6 ng·g~(-1);乳熟期,根、茎和心叶含量相当,分别为178.0、160.3和185.4 ng·g~(-1);繁殖器官中Bt蛋白含量表现为籽粒花丝花粉雄穗,分别为181.3、100.1、95.0和79.8 ng·g~(-1)。室内抗虫性鉴定表明,转基因玉米双抗505-12-5心叶饲喂黏虫24 h,幼虫死亡率低,但48 h后达98.21%;双抗505-12-5心叶、花丝和籽粒饲喂玉米螟,24 h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7.37%、100%、100%;双抗505-12-5花丝饲喂棉铃虫,24 h幼虫死亡率达80.18%,48 h死亡率为92.45%。田间鉴定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双抗505-12-5在心叶期和雌穗期对玉米螟、心叶期对黏虫、雌穗期对棉铃虫的抗性均达高抗水平。【结论】转基因玉米双抗505-12-5各器官在不同生育期中均能表达Bt蛋白,尤其在鳞翅目害虫为害的主要时期6~8叶期和吐丝期及乳熟期,易受害器官中Bt蛋白表达量较高。转基因玉米双抗505-12-5田间及室内对3种鳞翅目害虫均表现了显著的抗性效果,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玉米双抗12-5-21的抗虫性及对草甘膦的耐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转cry1Ab/cry2Aj和G10evo-epsps基因玉米双抗12-5的杂交后代双抗12-5-21对亚洲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的抗性及对目标除草剂草甘膦的耐受性。【方法】分别在6叶期和花丝期、6叶期、花丝期对亚洲玉米螟、黏虫、棉铃虫进行田间人工接虫;自然条件下,收获期剖秆调查双抗12-5-21对鳞翅目害虫的抗性;在玉米5叶期分别喷施推荐剂量中剂量及2、4、6倍中剂量草甘膦,药后1、2、4周调查玉米受害情况。【结果】6叶期及花丝期,双抗12-5-21受亚洲玉米螟为害的虫害平均级值分别为1.12和1.07;6叶期,双抗12-5-21受黏虫为害的虫害平均级值为1.32;花丝期,双抗12-5-21受棉铃虫为害的虫害平均级值为0.02。双抗12-5-21对亚洲玉米螟、黏虫、棉铃虫抗性均达高抗水平。收获期剖秆结果显示,双抗12-5-21蛀孔数、活虫数及受害株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玉米,对鳞翅目害虫控制效果达90%以上。喷施中剂量草甘膦,双抗12-5-21完全无受害症状;喷施2、4倍中剂量草甘膦后1周,双抗12-5-21表现轻微药害,2周后玉米完全无受害症状;双抗12-5-21喷施6倍中剂量的草甘膦后2周,受害率由1周的36.00%降为8.00%,新生叶片正常,4周后双抗12-5-21生长完全恢复正常,株高未受影响。【结论】转基因玉米双抗12-5-21田间对亚洲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的抗性均达高抗;双抗12-5-21能够耐受4倍中剂量草甘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