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1.
【目的】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的幼虫取食为害作物的地下部分,影响作物的品质,为了明确韭菜、蚕豆、生菜、白菜和甘蓝5种植物对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以及繁殖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室内人工饲养测定的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植物对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繁殖力和存活率的影响,并统计了其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卵到蛹的发育历期依次为甘蓝、白菜、韭菜、生菜、蚕豆;5种植物对雌雄虫寿命影响不显著,对雌虫产卵量以及蛹重均有影响,其中在韭菜上的产卵量最大,甘蓝最少,在韭菜上蛹最重,生菜上蛹最轻;异迟眼蕈蚊的存活率随着生长发育降低,总体在韭菜上的存活率高于其他寄主植物,在生菜上的存活率均最低。统计分析不同植物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在韭菜上最大而在甘蓝上最小;平均世代周期在蚕豆上最短,甘蓝上最长;种群加倍时间在韭菜上最短,而在甘蓝上最长。【结论】由此可知,异迟眼蕈蚊均可以在韭菜,蚕豆,生菜,白菜和甘蓝上完成生长发育及繁殖,其对5种植物的适应性依次为:韭菜、蚕豆、白菜、甘蓝和生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产地秦艽的含量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为甘肃秦艽的就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龙胆苦苷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采用等位酶分析技术。不同产地秦艽的有效成分龙胆苦苷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秦艽的6个居群152株通过12个酶位点的分析表明,秦艽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0.7694,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16.16,秦艽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白t)为0.1247,说明其87.6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问。通过对不同地区秦艽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和等位酶的分析,为保护野生品种、确保引种栽培秦艽药材的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藏药熏倒牛乙醇提取物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位的抑菌杀虫活性,将熏倒牛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所得各萃取部位及水余液部位通过抑菌圈法测定抑菌活性部位,对活性部位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采用改良任氏法测定杀灭滴虫活性部位及最低有效杀虫浓度。结果表明熏倒牛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有强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为0.125 mg/m L,对变形杆菌、粪肠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也比较强,最低抑菌浓度为0.25 mg/m L。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阴道滴虫有明显抑制作用,最低有效杀虫浓度分别为0.5、0.25 mg/m L。说明熏倒牛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有较强的抑菌杀虫作用,是熏倒牛的抑菌杀虫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藏药熏倒牛乙醇提取物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位的抑菌杀虫活性,将熏倒牛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所得各萃取部位及水余液部位通过抑菌圈法测定抑菌活性部位,对活性部位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采用改良任氏法测定杀灭滴虫活性部位及最低有效杀虫浓度。结果表明熏倒牛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有强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为0.125 mg/m L,对变形杆菌、粪肠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也比较强,最低抑菌浓度为0.25 mg/m L。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阴道滴虫有明显抑制作用,最低有效杀虫浓度分别为0.5、0.25 mg/m L。说明熏倒牛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有较强的抑菌杀虫作用,是熏倒牛的抑菌杀虫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5.
甲基结合域蛋白MBD作为与甲基化位点特异结合的重要反式作用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探讨MBD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利用RT-PCR方法克隆了水稻中编码甲基结合蛋白基因MBD701,构建了MBD701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MBD701,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工程菌株中实现了融合蛋白GST-MBD701的表达.结果表明,MBD701除了包含典型的甲基结合域(第138~212)外,还包含CW的锌指结构(第73~132);在37℃,1 mmol/L IPTG浓度条件下成功诱导表达了大小为65.87 kD的GST-MBD701融合蛋白,这为进一步开展MBD701的蛋白纯化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白念珠菌是与人类共生的条件致病真菌,能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皮肤黏膜和全身系统性持续感染.系统性念珠菌病是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临床缺乏念珠菌病的早期诊疗手段、可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有限且毒副作用大、耐药菌株越来越普遍、新药研发难度大等因素,抗真菌治疗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有较多研究者致力于阐明白念珠菌感染的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并试图研发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免疫治疗方法,使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手段.该文将几种抗白念珠菌感染的疫苗和抗体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旨在为新型抗白念珠菌感染疫苗及抗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桂玲  张艳霞 《蛇志》2000,12(2):39-39
栓酶联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60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符合国际心脏协会(ISFC)与WHO关于AMI诊断标准。对60岁以上确诊为AMI患者(排除对蝮蛇抗栓酶过敏及有出血倾向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60~82岁,平均68.3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2例,前侧壁6例,广泛前壁7例,下壁9例,正后壁5例,双处梗死9例。并发心律失常35例,左心衰16例,肺部感染9例,休克3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突变型P53基因(m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20例正常肠粘膜中mP53、PCNA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结直肠癌中mP53阳性表达率65.0%,PCNA阳性表达率78.3%,20例正常肠粘膜中mP53、PCNA表达均为阴性(P<0.05)。mP53和PCNA阳性表达率在低分化组、浆膜层浸润组、淋巴结转移组均较高(P均<0.05)。mP53和PCNA表达呈正相关(r=0.58,P<0.05)。结论:mP53和PCNA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均增高,二者与结直肠癌病理学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