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中国薹草属黑穗薹草组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薹草属黑穗薹草组Sect.Racemosae及外类群冻原薹草组Sect.Frigidae共20种3变种采用38个形态特征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黑穗薹草组应是一个自然分类群;支持了《中国植物志》将两对相似种:乌拉草(Carer meyeriana)与红原薹草(Carer hongyuanensis)、膨囊薹草(Carex lehmanii)与五台山薹草(Carex montis-wutaii)分别处理为种的观点。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本组的分类特征较为稳定与集中,本组主成分分析散点图与聚类分析的分类结果大致吻合,并表明有关小坚果、果囊、鳞片、主茎叶和苞片的性状在本组的分类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黑穗薹草组植物的外部形态、细胞染色体特征与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结合地质历史事件推测了黑穗薹草组Sect.Racemosae G.Don.的起源、进化和迁移等问题。推测黑穗薹草组可能在早第三纪的始新世起源于我国的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可能的迁移路径为:由起源中心向北部迁移至欧洲、中亚、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并通过格陵兰岛和白令陆桥到达北美洲地区;经过第四纪冰川后,一些分布于北美洲的物种又通过白令陆桥回迁到亚洲东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最终形成该组植物的现代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生命之树的概念由达尔文在1859年提出, 用以反映分类群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近30年来, 随着建树性状种类的多样化、数据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建树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生命之树的规模越来越大, 可信度也越来越高。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的快速发展, 使得生命之树成为开展学科间交叉研究的桥梁, 其用途日益广泛。本文综述了生命之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介绍了生命之树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通过构建不同尺度的生命之树, 理解生物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2)通过时间估算和地理分布区重建, 推测现存生物的起源和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 (3)基于时间树, 结合生态、环境因子及关键创新性状, 探讨生物的多样化进程和成因; (4)揭示生物多样性的来源和格局, 预测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 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最后, 本文评估了生命之树在目前海量数据情况下遇到的序列比对困难、基因树冲突、“流浪类群”干扰等建树难题, 并指出了构建“超大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