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耿涌  刘晓青  张攀  刘晔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0):2615-2620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代谢多尺度综合评估(MuSIASEM)理论,对2000-2007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类活动时间、体外能投入量和增加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7年,大连开发区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业逐渐萎缩;第二产业仍为区域支柱产业,能耗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于第二产业;区域整体和各个产业的体外能代谢率明显提高,能源密度不断下降;人类活动时间与体外能投入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经济增加值稳步增长,区域整体发展呈可持续态势.  相似文献   
2.
王凯利  王志慧  肖培青  王铁生  张攀 《生态学报》2022,42(20):8352-8364
为了科学评价黄土高原林草措施的可持续性,基于林草生态系统蒸散发(ET)与降雨补给之间的水量平衡动态关系,开展林草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利用实测水文气象要素数据和PML_V2 ET、GRACE和MOD13 A1 EVI等遥感产品,阐明了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与ET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了ET和EVI的定量响应关系,定量估算了不同降雨情景下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恢复阈值与恢复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 PML产品基于通量站点观测值与水量平衡公式验证的误差分别为4.5 mm/8d、34.3 mm/a,产品精度优于MOD16 A2 GF。黄土高原2000-2018年多年平均ET为445.36 mm,多年平均EVI为0.17;黄土高原林草植被ET和EVI的增长速率分别为5.08 mm/a和0.0026/a。(2)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逐像元构建了ET与气象要素和EVI的最优响应关系模型,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44.5 mm。(3)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不同降雨情景下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平均恢复阈值为(71.5±37.3)%、(55.6±35.9)%和(22.4±26.0)%;平均恢复潜力为(9.4±30.4)%、(-6.4±23.8)%和(-39.7±26.2)%,平均RMSE为5.7%。(4)林草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存在空间异质性。不同历史降雨情景对干旱指数2.5-4区间的林草植被恢复潜力影响最为剧烈。若未来黄土高原经历长时期平水或枯水年时段,林草植被将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风险。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巨噬细胞具有炎症趋化能力,近年来巨噬细胞膜伪装的纳米递送载体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提供了一种巨噬细胞膜伪装纳米颗粒的方法,即摄取-挤出法,并对该法制得的纳米颗粒进行表征,考察纳米颗粒在不同细胞中的摄取。方法: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装载阿霉素的介孔硅(DMSN)纳米颗粒,再利用RAW 264.7巨噬细胞吞噬DMSN,最后将巨噬细胞连续挤出制得巨噬细胞膜伪装的载有阿霉素的介孔硅(DMSN@CM)纳米颗粒。动态光散射激光粒度仪(DLS)测定DMSN@CM颗粒的粒径和表面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纳米颗粒形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验证细胞膜的成功伪装。然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术共同考察了DMSN@CM在不同细胞中的摄取情况。结果:成功制备了DMSN和DMSN@CM纳米颗粒。DMSN粒径为116.7±3.2 nm,zeta表面电势为 -29.5± 1.3 mV;MSN@CM粒径为128.0±9.3 nm,zeta表面电势为 -26.7 ±1.2 mV。TEM与SDS-PAGE共同验证了DMSN@CM表面细胞膜的成功包覆。细胞摄取试验表明巨噬细胞膜的伪装可以抑制RAW 264.7细胞对DMSN@CM的摄取;促进MDA-MB-231细胞对DMSN@CM的摄取。结论:利用摄取-挤出法成功构建了DMSN@CM纳米颗粒,该法简便高效,为纳米颗粒的细胞膜伪装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核酸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核酸药物易被快速清除、易被核酸酶降解、非特异性生物分布、以及不易被细胞摄取的缺点使其在体内难以发挥效果。本文提供了一种具有谷胱甘肽(GSH)响应性释放的纳米粒,能够进行有效核酸药物递送。方法:使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制备介孔硅纳米粒,在介孔硅纳米粒表面进行巯基修饰并活化,使其与巯基修饰的聚丙烯亚胺和聚乙二醇反应,形成具有GSH响应的介孔硅纳米粒,通过静电吸附进行核酸荷载。马尔文粒度仪测量表面电位、粒径,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核酸电泳检测其核酸负载效率,通过体外检测GSH响应释放聚乙烯亚胺(PEI)情况,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摄取以及溶酶体逃逸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具有GSH响应的纳米粒,粒径为76.44±1.68 nm,表面电位为33.93±0.59 mV;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纳米粒呈圆形带孔颗粒状;琼脂糖核酸负载试验观察到当氮磷比大于20时,能够有效进行核酸负载。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该纳米粒能够成功被MDA-MB-231乳腺癌细胞摄取。在溶酶体逃逸试验中观察到纳米粒进入细胞后3 h,Cy5-siRNA与溶酶体的荧光分离,证明构建的纳米粒成功从溶酶体逃脱。结论:成功构建了具有GSH响应的介孔硅纳米粒,能够有效用于核酸递送。  相似文献   
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为儿童常见获得性免疫性疾病,本研究前期发现有较高比例的抗核仁抗体阳性的儿童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筛选鉴定抗核仁抗体阳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清中抗核仁抗体识别的靶抗原,本研究利用HEP-2细胞系建立了细胞固定-抗体结合-抗体洗脱-抗体中和体系,成功纯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清中抗核仁抗体。利用蛋白免疫共沉淀和质谱分析法筛选出Ncl、Krt1、Krt2、Krt10等蛋白可能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清中抗核仁抗体结合的靶抗原。这些结果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清中抗核仁抗体靶抗原的鉴定提供有效方法,可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双歧杆菌对窒息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对窒息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窒息新生儿 38例随机分为金双歧治疗组 (简称治疗组 ) 2 0例和非金双歧治疗组 (简称对照组 ) 1 8例。于生后 2 4h内采血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 (E 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E ICR) ,随后予以脱水、止惊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金双歧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 )口服 7d ,并于第 7~ 8天各组再次抽血进行上述检测。结果 :生后第 1天两组新生儿E C3bRR和E ICR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7~ 8d时治疗组E C3bRR为 (1 9 2 0±4 1 2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 2 2 7%± 3 63 % ,p <0 0 5) ,E ICR为 (1 1 53± 3 1 8) %显著低于对照组(1 5 40 %± 3 0 2 % ,p <0 0 5)。 结论 :双歧杆菌可使红细胞免疫功能上调 ,从而增强窒息新生儿的抗感染能力和减轻脑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初始底物浓度对序批式培养光合细菌产氢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研究了初始底物浓度对序批式培养光合细菌生长、降解及产氢过程的影响,根据最大比生长速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其关于初始底物浓度影响的关联式,并在建立的修正Monod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光合细菌比生长速率、基质比消耗速率和比产氢速率关于底物初始浓度影响的数学模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在光合细菌生长期和稳定期内得到较好吻合,反映了光合细菌生长、降解和产氢过程中受底物初始浓度限制性和抑制性影响的基本规律。分析发现光合细菌生长、降解基质和产氢过程中最适底物浓度为50 mmol/L,初始底物浓度低于或高于该浓度时,光合细菌生长、降解及产氢过程都受到限制性或抑制性影响,且抑制性影响较限制性影响效果更明显;底物比消耗速率受初始底物浓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