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为了研究鸡舍环境中大肠杆菌气溶胶向舍外环境的传播,本实验采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和RCS(reuter centrifugal sampler)-离心式采样器分别在5个鸡场舍内空气、合外上风向10,50m和下风向10,50,100,200,400m不同距离收集气载大肠杆菌,计算每一个采样点的大肠杆菌的浓度(CFU·m^-3空气);并采集鸡的粪便,分离大肠杆菌.利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的聚合酶链式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RIC-PCR)鉴定技术,扩增不同测量点收集的大肠杆菌的DNA条带,形成聚类图谱.通过每一个采样点分离的大肠杆菌遗传相似性分析以及大肠杆菌浓度变化,确认动物舍微生物气溶胶向舍外环境的传播模式.结果显示,5个鸡场舍内空气中大肠杆菌的浓度(中间值)为9-63 CFU·m^-3,远远高于舍外上风和舍外下风处的大肠杆菌浓度(P〈0.05),但是舍外下风不同距离间的大肠杆菌浓度差异并不显著(P〉0.05).ERIC-PCR结果表明,从鸡的粪便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与从舍内空气中分离到的部分大肠杆菌(34.1%)相似性可达100%,从鸡场舍外下风方向(10,50,100,200m)分离到的多数大肠杆菌(54.5%)与舍内空气或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相似性可达100%.而从鸡舍上风分离到的大肠杆菌与舍内空气或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相似性仅在73%~92%之间.结果表明:从上风分离到的多数大肠杆菌并非来源于鸡的粪便或者舍内空气,而很多从舍内空气和舍外下风方向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来源于鸡的粪便,说明源于鸡舍的微生物气溶胶能够通过舍内外气体交换传播到舍外,依气象条件传播到舍外不同的距离,造成周边环境的生物污染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对动物舍环境微生物气溶胶的发生与传播规律的研究,具  相似文献   
2.
摘要:以国内某3家SPF鸡场的SPF鸡胚成纤维细胞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参照已发表的序列,设计合成了4对检测内源性白血病病毒引物,分别检测gag基因、pol基因、env基因和LTR片段,结果显示4者检出阳性率很高(gag,29/46;pol,27/46;env,24/46;LTR,31/46).设计合成了8对引物,选取4片段检测均为阳性的样品之一,经PCR成功扩增出了8段连续的、相互部分重叠的目的DNA片段,分别连接入T载体进行克隆测序.用DNAstar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从一个鸡胚得到了内源性白血病病毒前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发现,该序列env基因与已知的E亚群内源性病毒代表株env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8.5%以上,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在99.1%以上,而与其他亚群代表株同源性相对较低,env基因同源性仅为56.3%~91.5%.  相似文献   
3.
肠炎血清型沙门氏菌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Enteritidis,SE) 是引起肠炎和全身感染重要的沙门氏菌血清型之一,了解沙门氏菌侵袭力表型对阐明其感染致病机制至关重要。传统庆大霉素保护试验 (GPA) 存在通量低、重复性差等缺点。文中利用96孔细胞培养和多孔道移液的高通量优势,结合菌落分区微量滴板计数法改良了传统GPA试验方案。应用改良的GPA方法检测了16株SE菌株对非吞噬细胞 (HT-29) 的入侵表型和43株SE菌株对吞噬细胞 (RAW264.7) 的胞内复制表型。通过比较分析SE强、弱菌株JL228和LN248对吞噬细胞 (RAW264.7) 的侵袭力表型发现,改良的GPA得出的数据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低、数据重复性强,胞内复制表型也与显微观察结果相符。通过实践应用发现,改良的GPA方法具有通量高、重复性强、结果可靠兼具省时、省力等优点,可作为沙门氏菌菌株侵袭力表型检测的更新方案,为进一步阐明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更科学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乳酸菌作为益生菌中主要的一大分类,在食品、医药和饲料行业中具有广泛应用。乳酸菌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如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促进肠道蠕动消化、抗高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黏附或降解有害物质等。近年来研究表明,乳酸菌能够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病原微生物感染。本文就乳酸菌增强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直接抑制病毒和细菌、增强肠道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等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王莹  张兴晓  朱洪伟 《病毒学报》2021,37(5):1260-1267
甲型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是造成雏鸭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其主要衣壳蛋白VP1由于具有多种优势抗原表位,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被广泛认为是DHAV遗传变异的重要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VP1常见的突变位点及其对病毒特性的影响、VP1的改造和VP1的遗传演化,为进一步了解DHAV的遗传进化,疫苗开发与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泰安地区送检的疑是细小病毒感染的蓝狐粪便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理化特性鉴定、血凝谱鉴定、人
工感染蓝狐等鉴定,表明所分离病毒为细小病毒。并且根据GenBank 上发表的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
CPV)、猫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FPV)核酸序列,设计扩增VP1 基因的引物,采用PCR 技术扩增所分离
细小病毒的VP1 全基因,将PCR 产物克隆入pMD18 - T 载体,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所分离细小病毒的VP1 基
因全长2 256 bp,编码727 个氨基酸,与CPV 和FPV 参照株的VP1 基因同源性在98. 7% ~ 99. 5% 。VP1 基因的
系统发生分析表明所分离病毒与FPV 的亲源关系最为密切。所分离病毒VP1 蛋白375 位氨基酸残基与CPV 的
VP1 蛋白氨基酸残基一致,但其223 位、236 位、246 位、466 位、707 位、711 位氨基酸残基与FPV VP1 蛋白的
氨基酸残基一致,该病毒VP1 蛋白序列表现出了过渡型序列特征,介于FPV 与CPV 间的过渡类型,这说明所分离病毒为蓝狐细小病毒(Blue fox parvovirus,BFPV),命名为BFPV - TA,蓝狐可能在CPV 的起源过程起到重要
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选取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一株地方分离株GN52,按照生长的最适条件,在马丁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分别选取第3代、第11代、第21代、第31代、第41代、第51代和第61代的细菌,对其进行染色镜检、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代次的增加,该菌株染色形态、生化特性及抗药性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毒力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人工种植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但连作障碍已成为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目前对连作障碍成因的研究尚且不足。该研究以收获西洋参后恢复1、10、20年的老参地(分别记为A1、A10、A20)为研究对象, 以未种植过西洋参的土地为对照(CK), 测定和分析土壤养分及酚酸类代谢物的变化, 以期从养分和化感作用的角度解析可能造成西洋参连作障碍的关键因子。通过常规化学性质测定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测定土壤养分含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土壤中的酚酸类代谢物含量。结果显示, 3组收获西洋参后的老参地的土壤pH均显著降低; A1 25种有机态养分(氨基酸类、糖类和糖醇类物质)的含量显著降低, N-乙酰鸟氨酸、5-氨基戊酸、丝氨酸、亮氨酸、甘油和槐糖等的含量均在所有老参地中显著下降, 经过20年轮作后依然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同时, 与预期相反, 被认为具有化感自毒作用的酚酸类代谢物在收获西洋参后含量也显著下降, 其中, 香豆酸、原儿茶酸、阿魏酸和苯甲酸的含量在A1中显著低于CK, 但经过10年时间轮作后可以恢复到接近对照水平。另外, p-香豆酸和丁香酸在A1、A10、A20的含量均显著低于CK, 即经过20年轮作依然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 酚酸类代谢物对西洋参生长的积极意义应被重视。相关性分析显示上述有机态养分含量、pH和酚酸类代谢物含量之间大多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表明各土壤特性之间存在密切的交互作用。综上所述, 种植西洋参引起的土壤酸化、有机态养分和酚酸类代谢物含量降低及各因子间的协同作用可能是西洋参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选取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一株地方分离株GN52,按照生长的最适条件,在马丁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分别选取第3代、第11代、第21代、第31代、第41代、第51代和第61代的细菌.对其进行染色镜检、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代次的增加,该菌株染色形态、生化特性及抗药性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毒力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猫麻疹病毒(Felinemorbillivirus,FeMV或FmoPV)是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illivirus)中新发现的病毒,通常在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家猫尿液中检出,且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但FeMV和肾脏疾病之间的联系存在争议。此外,该病毒的组织嗜性、致病过程以及吸附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也尚未明晰,但与同属的其他麻疹病毒具有一定共同特征,如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1(Signalling lymphocyte activation molecule family member 1, SLAMF1)可提高宿主细胞对FeMV的敏感性。本文从FeMV的发现出发,总结了FeMV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致病特点,并归纳讨论了其与肾小管间质肾炎(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TIN)的潜在联系,以期为深入揭示FeMV致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