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3种处理条件下对猴面包树Adansonia digitata种子进行播种育苗,观察记录种子萌发特性、苗高和地径,以及连续观察两年物候。结果表明:(1)70 ℃热水浸种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为18.72%、6.20%。(2)苗高和地径增长呈“S”型,苗木生长分为缓慢期、速生期和停滞期;苗高和地径的速生期起点均为7月上旬,一直持续至9月上旬,在8月中旬出现苗高和地径速生点。1年生猴面包树苗高和地径可达81.9 cm和12.6 mm,苗木整齐度较好,苗木质量较高,苗木移栽成活率高达90%以上。(3)在云南元阳县干热河谷地区,2年内猴面包树苗期的物候无显著差异,生长发育正常,证明该地区是猴面包树理想的引种栽培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2.
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 PNA)是以多肽骨架取代糖磷酸主链的寡核苷酸类似物,又称第三代反义核酸。PNA的电中性多肽骨架结构,使其保留类似糖磷酸链寡核苷酸高靶标亲和力的同时,比糖磷酸主链具有更强的酶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已成为当今寡核苷酸类似物研究的热点。一方面,PNA对病毒的复制与突变水平具有的快速、有效和准确的检测性能,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基于PNA的序列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能在基因水平上对病毒的生命周期进行特异性的调控,从而能更有效地实现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生存和复制的目的。结合近十年来的文献,综述了PNA应用于不同病毒的检测及病毒性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和作用机制,以期为PNA的临床产品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干旱胁迫和遮光对印楝幼苗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0.5年生印楝半同胞家系实生苗为材料,设置4个干旱胁迫水平与3个遮光水平共12个处理盆栽试验,测定分析印楝叶片主要碳氮代谢酶活性、终产物含量及生长指标,以揭示印楝碳氮代谢对光照及水分胁迫的响应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印楝的物质转换及代谢规律充实理论基础。结果显示:(1)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印楝可通过调节碳代谢酶(SS、SPS)和氮代谢酶(NR、GS、GOGAT)活性及加快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的积累以维持苗高较小的变幅。(2)在遮光条件下,轻度遮光就会导致印楝叶片主要碳氮代谢酶活性及代谢产物含量急剧下降,严重抑制幼苗生长。(3)在干旱胁迫和遮光共同存在的条件下,遮光(或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干旱(或遮光)对印楝初生代谢及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发现,印楝幼苗具有较强的干旱适应能力,适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35%)可促进细胞碳氮代谢,但不利于净光和产物的积累;同时,印楝幼苗对光照需求较高,轻度遮光会使初生代谢及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在苗木培育过程中要尽可能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光照,在水分匮缺时可以通过适当遮光来缓解干旱对苗木生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则需要适当控制水分。  相似文献   
4.
物种丰富的异龄老龄森林对陆地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及全球碳收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关于老龄森林碳通量的研究很少,亚热带地区的老龄林更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了我国中亚热带地区的浙江天目山一个老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CO2通量.以2013年7月到2014年6月的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此老龄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量(Re)、生态系统总交换量(GEE)的变化.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老龄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NEE月总量除12、2月为正值外(表现为碳源),其余月份均为负值(表现为碳汇).NEE月总量平均为-61.52 g C·m-2,各月碳吸收量以6月(-149.40 g C·m-2)最高,10月次之,呈双峰变化;最大碳源出现在2月(23.45 g C·m-2).各月NEE平均日变化差异明显,6月的平均通量峰值最大,达到-0.98 mg·m-2·s-1,12月最小,为-0.35 mg·m-2·s-1;NEE符号改变的时间也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全年NEE、Re、GEE分别为-738.18、931.05、-1669.23 g C·m-2.与相近纬度相近林型的其他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由于其复层结构和多种幼龄更新树木的存在,其测定的固碳量较大.表明我国中亚热带天目山地区的老龄森林生态系统不是处于碳收支稳定状态,而是具有相对较高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莲(Nelumbo nucifera)授粉后18天的莲子胚芽为外植体, 通过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和炼苗移栽, 建立了莲离体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 将胚芽外植体诱导出无菌苗的最适初代培养基为MS固体培养基添加0.5 mg∙L-1 6-BA、0.5 mg∙L-1 NAA、30 g∙L-1蔗糖、0.5 g∙L-1活性炭和0.8 g∙L-1琼脂, 培养60天诱导率高于85%, 其中秋红阳走茎节数最多(3.9)。最佳继代培养基为将初代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提高到80 g∙L-1, 走茎采用两节一切的分苗切法, 无菌苗可50天继代1次, 最多可继代6次, 不同品种的增殖系数介于4.0-6.7之间, 以秋红阳最高(6.7)。于5-7月将生根的走茎无菌苗移栽入泥炭:塘泥=1:2 (v/v)的混合基质中进行培养, 成活率均大于83.9%。采用上述快繁技术, 理论上1个莲子胚芽经过近1年可繁殖出种苗1 465株。该研究建立了莲的离体快繁技术体系, 可为莲种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莲(Nelumbo)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中唯一的水生花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及经济价值。花期是影响莲观赏价值的重要性状,花期调控对其生产和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莲一般6-8月开花,但是通过花期调控,可以实现一年四季均能开花。本文针对莲花期的定义和特点、花期调控的基本原理、分子机制和调控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地综述,并对莲花期调控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莲花期调控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