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使用固定翼无人机拍摄4 200 ha林地,从中选取了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紫金县紫城镇、东源县义合镇共3个样地的3 500 ha林地的航拍影像进行分析,用以探究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死树的空间分布情况,及不同立地因子对疫情的影响,为松材线虫病监测预报提供解决途径。通过Pix4Dmapper软件对航拍的图像进行拼接生成正射影像图(DOM)等成果,然后使用eCognition(易康)软件对影像成果进行分割、分类和信息提取,最后借助ArcGIS平台进行病死树数量统计并获取方位、坡向、坡度、海拔等立地因子信息。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病死树分布均呈聚集分布。使用双对角线法、平行线法、“Z”字法、五点法等不同抽样方法调查发现,仅五点法所得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无明显差异(P<0.05)。松材线虫病死树在不同立地因子下均有差异:主要分布在西坡、南坡和东南坡,西坡最多为25.94%,其次是南坡23.57%;主要分布在半阳坡和阳坡,半阳坡占36.54%,阳坡占34.09%;主要分布在凸坡,但随着疫情的发展,凹坡病死树数量逐渐超过凸坡;主要分布海拔区间在300~350 m和250~300 m之间,其中300~350 m的病死树占30.43%,250~300 m的病死树占21.83%。固定翼无人机作业效率高,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拍摄大面积的林地,获取足够的样本用于研究分析,其成本明显低于人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松材线虫病死树分布具有空间差异和地形差异。在今后的松材线虫病防治中,可以考虑结合地形因素,提高对疫情的防治效率,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鄂西北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过渡的重要地区, 亦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 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在鄂西北地区六期遥感数据基础上,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空间统计的方法, 研究了该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 对不同用地类型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 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格局的驱动因素和相关性, 计算了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1)1990—2015年鄂西北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较小, 土地综合动态度为0.06%, 土地类型斑块破碎化程度增加, 斑块形状趋于复杂。(2)研究区间鄂西北生态服务价值处于上升趋势,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具有相关性, 其中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性, 与蔓延度指数呈负相关性。(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是生态系统价值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局部空间相关性主要集中南部区域。研究结果为鄂西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赣南地区是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带,生态保护意义重大。以赣南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15年间的6期遥感影像,利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空间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赣南地区基于地形梯度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基于网格法分析了全区人为干扰度空间分布及其与地形梯度的关系,并对人为干扰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地形梯度的上升,赣南地区的林地面积比例逐渐上升,其他用地类型的面积比例逐渐下降;其中林地和耕地的变化最为显著;(2) 1990—2015年间赣南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随着地形梯度的上升而下降;在地形位指数为0.2164—0.6826的梯度1区域下降最为显著;(3)人为干扰分析显示,90%的高人为干扰度网格分布在低海拔和低坡度的地形梯度1区域,在其他地形梯度分布较少;(4)赣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为干扰度值存在极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高-低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地形梯度1的大余县、南康市、赣州市区、信丰县、瑞金市、会昌县、兴国县、于都县等8个县市,低-高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地形梯度较高的崇义县和上犹县。分析了赣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变化及其与人为干扰度的空间聚类效应,为合理布局和保护我国南方丘陵的生态用地,发挥赣南地区的生态屏障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颗粒蛋白前体(PGRN)在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分别在野生鼠和IL-6 缺陷鼠中设置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每组8只。模型组中,在第0日和第7日致敏小鼠(腹腔注射OVA 100 μg),从第14日起连续激发8 d(5%OVA雾化吸入,30 min/d,每日1次),末次激发24 h后取标本;对照组用PBS代替OVA做相同处理。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情况;Q-PCR及ELISA检测小鼠肺匀浆、血清和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用IL-13刺激A549或BEAS-2B细胞建立体外哮喘炎症模型,每组3个复孔,共4组:PBS处理组、IL-13处理组、IL-13与重组人PGRN蛋白(rhPGRN)共同处理组及p38磷酸化抑制剂(SB203508)处理组。0 min~48 h后收集细胞及上清,用Q-PCR及ELISA检测PGRN和IL-6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38的磷酸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小鼠肺匀浆和BALF中PGRN均显著降低(P< 0.01),血清PGRN有降低的趋势,然而哮喘小鼠BALF中IL-6显著升高(P<0.05)。与野生鼠哮喘组相比,IL-6缺陷鼠哮喘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数降低(P<0.05),PGRN显著升高(P<0.05),肺部病理损伤也减轻。体外实验中,IL-13处理组与PBS处理组相比,PGRN显著降低(P<0.05),IL-6显著增高(P< 0.05),p38的磷酸化增加;p38抑制剂处理组比未处理组中IL-6水平降低(P<0.05)。IL-13与rhPGRN共同处理组的IL-6显著低于IL-13处理组(P<0.05),p38的磷酸化降低(P<0.05)。结论: PGRN通过抑制p38磷酸化降低IL-6水平从而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对比掌指关节周围骨折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或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12月期间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掌指关节周围骨折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47例)和B组(微型钢板内固定,50例)。对比两组治疗指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术后指标[指关节总活动度、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手功能[手指总主动屈曲度量表(TAFS)评分]、手部疼痛,同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功能锻炼开始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A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B组的指关节总活动度大于A组,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高于A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手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手功能TAFS评分优良率为92.00%,高于A组74.47%(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相对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骨折,可缩短愈合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提高手功能,指关节总活动度以及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减轻手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其手术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6.
贵州侗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生活在贵州的侗族526人(男280人, 女246人)进行了活体观察和调查(观察项目28个,测量项目64个)。调查对象年龄20—55岁, 三代均为侗族。分析结果表明: 贵州侗族男性属中头型、阔面型, 女性属圆头型、超阔面型; 男女均属中鼻型、宽手型、窄肩型、中间体型、中腿型、矮型身材。与我国南方其他31个少数民族群体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贵州侗族的体质特征与广西瑶族、贵州布依族最为接近, 与湖南瑶族、土家族、贵州台江苗族次之。贵州侗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相似文献   
7.
孙思  牛建军  王岱 《微生物学报》2017,57(10):1452-1460
三型分泌系统(Type 3 secretion system,T3SS)作为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分泌系统之一,对革兰氏阴性菌的致病有重要作用。T3SS的致病作用体现在T3SS能直接将效应蛋白转运至宿主细胞,进而通过效应蛋白调控细胞的一系列通路,促进细菌定殖于细胞。而效应蛋白的转运受到两方面因素的调控,一方面是效应蛋白本身的信号序列,另一方面是T3SS相关蛋白的辅助。本文围绕近年来T3SS的构成、效应蛋白转运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背景】嗜盐微生物多生活于高盐环境,具有独特的生理代谢特征,是一类重要的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目的】为更好地认识我国陆相盐矿的嗜盐微生物多样性组成,更好地开发利用嗜盐微生物资源积累丰富的微生物菌种。【方法】对安徽定远盐矿盐芯样品进行嗜盐微生物的纯培养分离,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基于16SrRNA基因的测序和序列相似性分析,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代表菌株进行菌落形态和耐盐度及酶活测定。【结果】通过纯培养共分离获得了嗜盐微生物264株,其中嗜盐古菌150株,占56.8%;嗜盐细菌114株,占43.2%。嗜盐古菌物种分别来自于Halorubrum、 Halopenitus、 Haloterrigena、 Natrinema、 Natronoarchaeum和Natronomonas等6个属;嗜盐细菌物种分别来自于Pseudomonas、Aliifodinibius、Halobacillus、Halomonas和Halospina等5个属。通过代表菌株的酶活平板检测,发现产胞外蛋白酶菌株1株,酯酶1株,淀粉酶2株;能液化明胶菌株2株。在物种多样性组成方面,发现嗜盐古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嗜盐细菌。【结论】本研究对我国安徽定远陆相盐矿的可培养嗜盐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探究,积累了丰富的嗜盐微生物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9.
以戈斯纳(Gosner,1960)分期表为标准,测定了28、38、42、44、45和46期野生花背蟾蜍(Pseudepidalea raddei)身体和消化器官的大小,并通过断尾或心脏穿刺采血技术,测定了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N/L的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体重、体全长及尾长随发育阶段先升后降,而重长比和体长则一直增加;小肠长度和湿重均在38期最高,后者显著高于42期;肝湿重从28期至45期逐渐增加,但46期时下降;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45期显著高于38期,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44期显著高于42和45期;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及N/L的比值均不随发育阶段而变化。这些结果提示,花背蟾蜍蝌蚪能量获取器官和能量贮存器官的大小分别在变态高峰期和登陆前达到最大值,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变化有助于蝌蚪从水生过渡到陆地生活、完成变态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作为酸奶的常用发酵剂,在乳制品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筛选出的具有良好风味的复配发酵剂(复配比为1:100)L.delbrueckiisubsp.bulgaricusIMAU20312与S.thermophilusIMAU80809为实验对象,分析牛乳在发酵及贮藏期间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发酵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检测并解析新鲜牛乳在发酵及贮藏阶段所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该发酵剂在牛乳发酵及贮藏期间产生酸类物质23种,醛类物质13种,醇类物质15种,酮类物质18种,酯类物质11种,烷烃类物质22种。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