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
目的 研究Ⅰ型干扰素受体启动子(IFNAR1)的基因多态性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3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8例自发康复者、148例健康对照和114例正常高加索人的IFNAR1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基因的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的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构建IFNAR1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比较不同IFNAR1启动子变异体的转录活性。结果 在-568,-408,-77和-3位点发现基因多态性,其中-568和-77位点,以及-408和-3位点之间存在等位基因连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568G、-408C和单体型-568G/-408C/-3C/-77(M)与病毒清除有关,-568C、-408T和单体型-568C/-408T/-3T/-77(L)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检测显示,-408和(或)-3位点的多态性可影响调节IFNAR1启动子的转录水平,而-568位点的多态性总体上对转录活性无明显的影响。-77(9)在高加索人中明显多见,携带这一基因型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论 IFNAR1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的易感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包膜糖蛋白gp41核心结构的药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包膜糖蛋白gp41在病毒膜和靶细胞膜的融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叙述了C多肽抑制剂研究成果、HIVgp41核心结构的特征及作用于gp41核心结构的抗HIV药物研究的最新发展。可望在不久的将来,研制出针对HIVgp41核心结构的新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和预防HIV-1感染和AIDS。  相似文献   
4.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暴发,给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和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疫苗和药物是防治疫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研发的针对冠状病毒的疫苗和药物大多以SARS-CoV-2为靶点,该病毒若发生重大突变或出现新的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目前研发的有效疫苗或药物可能会无效,而且疫苗和新药的研发往往比较滞后,难以在疫情发生早期投入使用。因此,亟须研发高效、安全、广谱的冠状病毒疫苗和药物,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冠状病毒疫情。本文对广谱冠状病毒疫苗和抗冠状病毒多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为研发此类疫苗和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姜世勃 《微生物与感染》1995,18(2):13-15,29
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药物目前已发现数百种,分别作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不同阶段,有些已获准进入临床使用。本文仅将其中主要的几类药物,如HIV逆转录酶(RT)抑制剂、HIV蛋白酶抑制剂、阻止HIV与靶细胞结合的药物、作用于HIV糖蛋白的药物以及中草药等及对HIV的基因治疗和联合用药方法等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Ⅰ型膜融合蛋白(class I membrane fusion protein)在Ⅰ型包膜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抑制六螺旋结构形成的多肽类融合抑制剂设计的原理是模拟该蛋白融合区域的自身序列,与病毒融合蛋白结合形成异源六聚体,从而阻断病毒与靶细胞膜的融合。此类融合抑制剂的传统设计主要基于一级与二级结构,但为进一步强化其抗病毒活性,通常需依赖病毒膜融合蛋白三级结构信息,从而限制了对那些尚无病毒蛋白三级结构信息的新发病毒的多肽类融合抑制剂的快速优化和研发。本研究提出了不依赖蛋白三级结构信息,而利用I-Mutant2.0软件来辅助设计和优化多肽类病毒膜融合抑制剂的设想。根据I-Mutant2.0的预测结果,以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为模型,分析该病毒HR2区融合抑制剂序列中若干适合与不适合优化的位点,并设计了一系列多肽。结果发现,对适合优化的位点进行调整的多肽,其对HR1的结合能力及对病毒的抑制活性均有所提升;反之,多肽活性明显下降。结果表明,利用I-Mutant2.0辅助设计与优化病毒融合抑制多肽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开发新的融合抑制剂设计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胸腺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其表面电荷逐渐发生改变,因而可根据细胞电泳率(EPM)的差异将胸腺细胞分成不同的亚群。我们在以前的研究中已发现Ehrlich腹水癌(EAC)可导致宿主的胸腺急性萎缩,胸腺细胞迅速减少,但究竟哪一亚群变化最为明显尚不得而知。因此,本试验拟采用细胞电泳的方法检测胸腺细胞EPM,了解EAC对宿主胸腺细胞亚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疫苗一直被视为终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 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2,HIV-1/2)最有力的武器。位于HIV-1 gp41胞外域C末端的近膜端外部区域(membrane-proximal external region, MPER)是一个重要的抗原位点,但糖蛋白41(glycoprotein 41,gp41)在野生型HIV-1的包膜蛋白中并未充分暴露,单独的gp41或MPER多肽无法模拟gp120/gp41包膜蛋白在病毒包膜上的天然状态。本研究以HIV-1 gp41 MPER为抗原进行疫苗设计,以期能诱导产生具有强效中和作用的MPER特异性抗体。通过在gp41的N末端七肽重复域(N-terminal heptad repeat, CHR)和C末端七肽重复域(C-terminal heptad repeat, NHR)引入突变,阻断二者相互作用形成6螺旋(6-helix bundle, 6-HB)构象;使用不同来源的流感病毒HA1亚基替代gp120,以防止机体产生大量针对HA1的抗体,并构建一系列包含不同HA1亚基的HA/gp41-1605嵌合DNA。结果发现,在细胞上表达的嵌合疫苗抗原能更好地展示MPER上的中和表位,但不显示gp41上免疫优势抗原表位。使用构建的HA/gp41嵌合DNA疫苗对新西兰大耳兔进行肌肉内序贯免疫,提示该疫苗策略的确不可诱生高滴度的HA抗体或gp41的loop及6-HB特异性抗体,而能诱生MPER特异性抗体。然而,该抗体对HIV-1不具有中和作用,说明该疫苗策略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
胸腺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其表面电荷逐渐发生改变,因而可根据细胞电泳率(EPM)的差异将胸腺细胞分成不同的亚群.我们在以前的研究中已发现Ehrlich腹水癌(EAC)可导致宿主的胸腺急性萎缩,胸腺细胞迅速减少,但究竟哪一亚群变化最为明显尚不得而知.因此,本试验拟采用细胞电泳的方法检测胸腺细胞EPM,了解EAC对宿主胸腺细胞亚群的影响. 本试验使用2月龄雄性ICR/JCL小鼠,给每只小鼠腹腔内接种4×10~6活的EAC细胞,十天后杀鼠制备胸腺细胞悬液,用9%蔗糖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针对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的研究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iosafety level 3 laboratories, BSL-3 labs)中进行,因此针对该病毒的感染过程、中和抗体逃逸机制、药物研发等研究受到了一定限制。鉴于此,本研究选择ASFV包膜蛋白中与其进入细胞紧密相关的蛋白p12、CD2v、p30、p54和pE248R,构建表达这5种包膜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利用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假病毒包装体系,制备多种ASFV假病毒。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luciferase assay)检测假病毒感染水平;选择1个包膜蛋白为代表,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其在假病毒中的表达情况;采用芫花素检测其对所建立的ASFV假病毒(p30-pE248R-ASFV-PsV)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VSV包装体系以及p30、pE248R包膜蛋白质粒的组合制备方法所包装出的假病毒具有较优的感染活性,适合用于建立细胞感染模型。ASFV的包膜蛋白pE248R被有效整合到VSV-ΔG rLuc颗粒中,并包装出ASFV假病毒。芫花素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ASFV假病毒感染Vero细胞,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为4.05±0.88 μmol/L。本研究通过建立基于ASFV假病毒的细胞感染模型,筛选获得了1种可感染已报道的一些ASFV敏感细胞的假病毒。该假病毒无复制性,可在生物安全级别较低的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并且带有海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有望用于ASFV入侵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及中和活性的初步评价,为研发抗ASFV药物提供了一个安全、方便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