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胺酮麻醉下的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安全性和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变化。方法:入组60例需要MECT治疗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30例)使用氯胺酮诱导麻醉的MECT治疗;异丙酚组(30例)使用异丙酚诱导麻醉的MECT治疗。入组患者在基线期及MECT治疗8次后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及连线测验AB、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汉诺塔测试,出组时评定副反应量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认知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异丙酚组较氯胺酮组降低更明显。结论:氯胺酮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安全有效,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较异丙酚组轻,未出现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克隆并验证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特异性启动子,为转染人胚胎干细胞(h ESC)后实时监测ECs的定向分化情况以及利用干细胞实施血友病A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原代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结合RT-PCR和免疫荧光验证分离后的HUVECs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基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和血管内皮钙粘素(VE-cadherin/CDH5)。抽提HUVECs的g DNA,通过PCR扩增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基因v WF和VE-cadherin转录起始位点上游不同大小的启动子片段,将其取代报告基因载体p EGFP-N1中的广谱启动子CMV,构建4个质粒,即pv WF-1、pv WF-2、p VE-1、p VE-2,分别转染HUVECs和h ESCs,48 h后观察并比较各启动子片段启动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情况,筛选最具特异性及转录活性的启动子片段。结果:通过酶消化法,本研究成功分离出具有典型上皮样细胞的HUVECs。RT-PCR和免疫荧光结果表明HUVECs特异性表达v WF和VE-cadherin。酶切及测序证实所构建的4个含ECs特异性启动子片段的质粒与理论序列相符,通过核转染至HUVECs及h ESCs后,48 h后观察到所克隆的VE-cadherin 2105bp启动子片段具有内皮细胞表达的特异性和较强的转录活性。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出具有内皮细胞表达特异性及较强转录活性的启动子片段。  相似文献   
3.
对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和古尼拟青霉P. gunnii菌丝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两种菌丝体中的挥发性成分,经GC-MS联用仪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分别分析出25种和32种挥发性成分。在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挥发性成分中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1,5-二氢-1-甲基-2H-吡咯-2-酮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65.78%和12.77%;在古尼拟青霉菌丝体中挥发性成分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E,E)-2,4-癸二烯醛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62.11%和12.32%。两种菌丝粉共有8种共有成分,分别占蝙蝠蛾拟青霉挥发性成分的71.58%,古尼拟青霉挥发性成分的69.67%;由此可见蝙蝠蛾拟青霉和古尼拟青霉菌丝体主要挥发性物质的成分是相同的。通过对蝙蝠蛾拟青霉和古尼拟青霉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两种真菌菌丝体的药理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SDE-GC-MS法分析三种虫生真菌菌丝中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DE-GC-MS)的方法分析了蝉拟青霉、拟细羽束梗孢、根足被毛孢菌丝的挥发性成分,从中分别鉴定出44、28和19种化合物,它们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醇类、烷烃类、酯类和醛类。成分比较发现,3种虫生真菌挥发性物质中有3种主要共有成分,分别为丁羟基甲苯、1-辛烯-3-醇、苯乙醛。除共有成分外,它们各自都有大量特有成分,其中蝉拟青霉主要有5-甲基-2-呋喃-乙酸酯、反式-2,4-癸二烯醛、长叶烯等;拟细羽束梗孢主要有5-羟基-2-癸烯酸-δ-内酯、2,4-二甲基-恶唑、苯酚、β-榄香烯等;根足被毛孢主要有3,4,5-三甲基-苯甲醛、1,3-二甲基-3,4,5,6-四氢化-2(1H)嘧啶、顺式-2-羟基-1-(羟甲基)-9-十八碳一烯酸乙酯。  相似文献   
5.
王献溥  何妙光  谢以锦   《广西植物》1984,(4):351-354
<正> 管理的保护区一般是指在一些生物地理省内已无典型的原生植被地段,但在一些人为干扰较轻的地方,植被保存较好,或者即使是由次生植被所组成,但稍作管理即可恢复类似原生的植被和有代表性的动物区系的地段所建立的保护区。像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地的许多次生林区域,都迫切需要建立这类保护区,使其能恢复原来的植被面貌,繁殖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铜离子对谷氨酰胺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铜离子对生成谷氨酰胺有促进作用,高浓度铜离子对微生物细胞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牙齿发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并且复杂的过程。牙齿发育的分子机制可总结为:通过外胚层来源的上皮和其下方的间充质相互作用,来调节牙齿的形态学发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是一类肽类分子,它们通过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来发挥作用,以此来调节细胞生长。并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是胚胎生长发育和成体组织创伤修复中最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因子。通过众多科学研究,牙齿发育与FGF信号通路的关系已经研究的比较透彻,在牙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FGF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已有超过1/3的NSCLC患者诊断时发生了转移。早期判断肺癌的转移对于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Tenasein-C(TNC)具有调节细胞发生、增殖、迁移、分化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Tenascin-C(TNC)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探讨Tenascin-C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nsion法检测70例NSCLC及其正常组织内TN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肺癌组织中TNC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TNC在NSCLC组织内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TNC在腺癌和鳞癌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C表达与NSCLC的TNM分期、有无侵及胸膜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其表达与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无关(P0.05)。结论:结果显示TNC的表达与肺癌的分类无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TNC表达与NSCLC的肿瘤的TNM分期、有无胸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但其表达与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无关。故TNC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NSCLC的侵袭和转移有关,其表达可能有助于肿瘤细胞的转移和癌细胞浸润,检测其表达有助于判断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黄土高原旱地覆盖栽培模式下糜子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11—2013年连续3个糜子生长季在陕西横山县小杂粮试验示范基地,研究了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糜子生长发育、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覆盖栽培处理,分别是“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SG)、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LM)、双垄面覆地膜+垄间覆秸秆(QM)、秸秆覆盖(JG)处理,以传统平作无覆盖(CK)为对照.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均较CK显著提高了糜子各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其中以SG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好,其次依次为LM、QM和JG处理,且各覆盖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各覆盖处理中,SG处理对糜子生长发育和光合能力的影响最大,增产效果最显著,3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55.9%和64.9%,其中各覆盖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的二元沟垄集雨覆盖种植模式提高糜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最为明显,适宜在黄土高原旱地糜子生产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首次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茜草根中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3-O-acetyl-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的含量.色谱柱为Purospher star RP C18色谱(250 mm×4.6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四氢呋喃(65:34.7:0.3),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6 nm,柱温为25℃.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20~0.160μg,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1.5%,RSD为2.0%(n=6).该方法测定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3-O-acetyl-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含量灵敏、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