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
生物电磁学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地介绍了生物电磁学的研究历史及其理论基础,并对生物电磁学中研究较多的心电心磁和脑电脑磁的进展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新的心电逆问题求解方法,即基于虚拟心脏模型的心电逆问题的模型参数解。详细研究了心室预激旁道位置与体表电位分布(BSPM:BodySurfacePotentialMappings)特征参数的关系,用BSPM的预激旁道位置敏感参数构造了优化系统的数学模型,给出了相应的优化算法及预激综合征旁道定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的心电逆问题研究方法是可行、有效的,对心室内预激点的定位精度在三个心肌单元以内(即4.5mm)。  相似文献   
3.
等参变换在人体左心室三维有限元机械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人体左心室的纤维结构和可以真实反映心电兴奋传播过程的心脏电模型,建立了采用复合材料分析方法的左心室三维等参有限元机械模型,本文主要介绍了等参变换思想、方法在建模分析中的特色应用,如基于纤维结构的等参有限单元离散,考虑非均匀性的材料参数和等参变换、层和数值积分和考虑复杂边界条件及负载特性的逆变换等均是运用等参变换的思路来复杂的生理结构问题,最后给出了基于该方法的模型应用。  相似文献   
4.
折返(reentry)是引起心律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折返形成机制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折返形成是因为心脏内存在单向阻滞且传导速度减慢的区域;另一种认为折返形成是因为心脏内存在不应期延长的区域。这两种观点都只停留在定性的解释水平上。本文采用数学推导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折返形成机制进行定量研究,给出形成折返时心肌细胞电特性参数的定量范围。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因单向阻滞引起的折返主要取决于传导速度和折返环的长度;因不应期延长引起的折返主要取决于正常区与异常区心肌的不应期和有效兴奋期的长短,而传导速度和折返环的长度是次要的,即使是少量细胞异常也可能形成折返。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心电学的研究分正问题研究和逆问题研究,前者研究体表心电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后者研究的是如何从体表电位推断心脏状态。广义地讲,目前临床医生根据无损地从体表测得的12导联心电图或心向量图来作诊断也是心电逆问题求解。只是这种对心脏状态的推断依据的是书本知识和医生的临床经验,而且一般只能作定性的推断。  相似文献   
6.
心脏电活动的计算机仿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自从100多年前人们发现体表心电以来在心脏电生理学方面和心电诊断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的实践。尤其是心脏电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十分细致、深入。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到细胞的除极和复极。以致兴奋在整个心脏中的传播机理和过程等都进行了很仔细的研究。另一方面,心电诊断学的发展相对比较粗糙和缓慢。究其原因,可以认  相似文献   
7.
如何从体表电位分布图(BodySurfacePotentialMappings:BSPM)中得到有价值的诊断特征或信息是将BSPM技术应用于临床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基于计算机心脏仿真模型,详细研究了BSPM中能够对陈旧性心肌梗塞的发生部位与范围进行准确诊断的特征与信息。研究结果表明:QRS期间正常BSPM中为正电位、陈旧性心肌梗塞BSPM中为负电位的导联分布区域与出现Q波的导联分布区域是陈旧性心肌梗塞发生部位较准确、可靠的定位信息;可以用正常BSPM为正电位、而梗塞BSPM为负电位的导联区域的面积或导联数来识别陈旧性心肌梗塞的发生范围或大小。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1895年,荷兰生理学家W·Einthoven(爱因妥芬)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毛细管电位计频响差的缺点,获得了近于现代的心电波形,首先引进了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这一词,并将心电图中可明显区分的五个独立波分别标记为P、Q、R、S、T。1903年他又设计了弦线式电流计,用来测量心电图。1905~1906年期间首创标准导联,1912年又提出了爱氏三角形理论,为测定和描述心脏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由于W·Einthoven在心电图技术上一系列的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