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往的心电仿真研究都没有考虑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因为心脏跳动而引起的偶极子位置变化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其结果输出的不可避免的误差,在心脏电生理和心脏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心脏电仿真模型施加动力学影响,从而构建了新的跳动心脏模型。在这两个模型上进行了正常心脏和心肌缺血心脏的仿真试验后,对比两个心电模型的仿真输出,发现新的心脏模型有效提高了仿真精度,对于严重心肌缺血和轻微心肌缺血的识别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项研究证实了动力学因素 在心电模型建构中的重要性,为心电正问题和逆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心电场是由心肌的电活动产生的。心肌细胞的电特性及心肌细胞间的传导关系决定了体表电位的分布及心电图的变化。心肌电兴奋传导速度则是影响心肌间兴奋传导关系的重要参数之一。由于很难通过实验方法来人为改变电兴奋传导速度,因而临床上有关该参数对心律影响的定量知识相当缺乏。本文采用真实三雏躯干模型及心脏模型,对心肌电兴奋传导速度与心律变化的关系进行定量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兴奋传导速度决定了整个心电图的变化,而局部普通心肌的传导速度在相当范围内变化似乎对心电图影响不明显,但传导速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可能产生突变。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新的心电逆问题求解方法,即基于虚拟心脏模型的心电逆问题的模型参数解。详细研究了心室预激旁道位置与体表电位分布(BSPM:BodySurfacePotentialMappings)特征参数的关系,用BSPM的预激旁道位置敏感参数构造了优化系统的数学模型,给出了相应的优化算法及预激综合征旁道定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的心电逆问题研究方法是可行、有效的,对心室内预激点的定位精度在三个心肌单元以内(即4.5mm)。  相似文献   
4.
生物电磁学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地介绍了生物电磁学的研究历史及其理论基础,并对生物电磁学中研究较多的心电心磁和脑电脑磁的进展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5.
折返(reentry)是引起心律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折返形成机制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折返形成是因为心脏内存在单向阻滞且传导速度减慢的区域;另一种认为折返形成是因为心脏内存在不应期延长的区域。这两种观点都只停留在定性的解释水平上。本文采用数学推导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折返形成机制进行定量研究,给出形成折返时心肌细胞电特性参数的定量范围。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因单向阻滞引起的折返主要取决于传导速度和折返环的长度;因不应期延长引起的折返主要取决于正常区与异常区心肌的不应期和有效兴奋期的长短,而传导速度和折返环的长度是次要的,即使是少量细胞异常也可能形成折返。  相似文献   
6.
7.
MRI中电磁场对神经及心脏刺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磁场对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文章先简单介绍了电磁场生物效应的早期研究,然后着重介绍现代磁共振医学成像应用中时变电磁场对神经和心脏刺激的潜在危险,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做出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