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pUC19K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布鲁氏菌突变株构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突变株的构建是细菌基因功能研究的前提。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可用于布鲁氏菌突变株构建的自杀质粒。在pUC19质粒的多克隆位点插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在该基因两侧添加多个酶切位点,构建成为pUC19K。利用该质粒,我们构建了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基因的突变株。结果表明,利用该自杀质粒,通过一轮筛选即可得到目标基因被抗性基因替换的突变株。pUC19K质粒的构建及成功应用,为布鲁氏菌突变株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快速有效的手段,也为布鲁氏菌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布鲁氏菌BP26基因标记疫苗株的构建及鉴别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由于现有的减毒活疫苗仍存在较强的毒力,因抗原与毒株的差异不大而很难区分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等缺点,限制了现有布鲁氏菌减毒活疫苗的广泛应用.本文拟对布鲁氏菌的减毒活疫苗株M5进行遗传改造,克服这些缺点.[方法]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用卡那抗性基因替换了布鲁氏菌减毒疫苗株M5的BP26基因,得到了新的标记疫苗株M5△BP26.分别用标记疫苗株和野生株侵染巨噬细胞和感染小鼠,比较分析标记株在细胞内和小鼠体内的存活能力.根据种特异性保守基因dnaK和缺失的BP26基因设计引物,建立双重PCR,用于区分标记株与野生株.[结果]成功构建了.BP26基因标记疫苗株,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标记株仍能在胞内和小鼠内存活,具备作为减毒活疫苗的特性.小鼠实验结果显示,感染后两周野生株的细菌数为1022.9 ,而突变株为101.1 (P<0.01),至第3周野生株的细菌数为102.2 ,而突变株未能检出,表明与原疫苗株相比,标记株的感染力进一步减弱.根据DNA序列的差异,建立了能够区分标记疫苗株与野生株的双重PCR方法,标记株因只能扩增出一条带而能与野生株和毒株相区分,从而可以区分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结论]基因标记疫苗株的构建及鉴别PCR方法的建立,为布鲁氏菌疫苗的进一步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油体表达系统生产外源重组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生产外源蛋白日益受到重视,是一个安全廉价的生产系统。植物油体表达系统利用油素蛋白的高表达性和易分离特性改进了植物生物反应器下游加工技术、降低了高纯度药用蛋白的生产成本。本文介绍了油体和油素蛋白的组成结构等特征,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各领域用植物油体表达系统生产外源蛋白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油体系统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本实验室利用油体系统开发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aFGF)医类新药,生物活性检测正在进行中。油体表达系统作为药用蛋白的新来源,将得到逐步的完善及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评价马耳他布鲁菌M5疫苗株omp25c基因对其毒力及免疫保护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替换M5的omp25c(BMEI1829)基因,得到缺失突变株M5Δomp25c;分别用M5Δomp25c和M5免疫小鼠,在免疫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通过脾脏细菌计数分析缺失突变株在小鼠体内的毒力,通过检测IgG和IFN-γ的水平分析缺失突变株在小鼠体内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能力,通过攻毒实验评价突变株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与M5株相比,M5Δomp25c在小鼠脾脏内的存活时间较短,在第4周时未能检出;M5Δomp25c免疫小鼠诱导产生的IgG水平在第4周达到最高,第6周开始下降;M5Δomp25c免疫小鼠诱导分泌的IFN-γ水平在第4周达到最高为790pg/mL,第6周时浓度降至530pg/mL,整体趋势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接种了M5Δomp25c的小鼠用布鲁菌强毒株16M攻毒后,免疫保护效果也下降。结论:缺失omp25c的突变株毒力减弱,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水平及免疫保护效果下降,说明omp25c基因是马耳他布鲁菌M5疫苗株的毒力相关基因,对疫苗株M5的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