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首次报道了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地层中的Scenella。根据它们的形态及保存特征等,赞同Scenella为有刺胞类浮囊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小嘴贝亚门顾脱贝科顾脱贝属(Kutorgina Billings,1861)属于碳酸钙质壳非铰合类腕足动物,于1861年建立,含20个种,最早出现于传统的早寒武世,绝灭于中寒武世中期,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及亚洲。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产顾脱贝两个种:犰狳顾脱贝(相似种)(K.cf.cingulata)及松山顾脱贝(新种)(K.songshanensis sp.nov.)。K.cf.cingulata与北格陵兰的K.cingulata在轮廓、壳饰上相似,主要区别是后者个体略大,少数背壳标本可见中隆;K.songshanensis sp.nov.具有与其他顾脱贝明显不同的特点——同心层稀少并常见三条同心层。"清虚洞组"顾脱贝的发现及研究,不仅与凯里组的顾脱贝形成演化链,而且为研究全球顾脱贝的演化及早寒武世腕足动物的辐射和多样性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研究标本均为Protoryctoce phalusarcticus Geyer and Peel,2011的蜕壳标本,保存于贵州剑河八郎村寒武纪第2世的清虚洞组中,头部、胸部、尾部都得以保存,且胸部与尾部未分离。该类三叶虫可能经历了3个时期的蜕壳过程:1)头部进行上下弯曲,水阻力造成两侧活动颊受到的压力明显大于头盖,这种压力可能导致面线出现裂缝,之后海水通过裂缝进入头部,新头部活动范围增大,并利用水压力降低旧头盖与新头盖的连接程度;2)虫体携带着旧胸尾及其他相连接的部分向前爬行,并在短距离内将旧头盖与虫体分开;3)虫体通过不同的爬行方式摆脱旧壳。本文还重点讨论三叶虫蜕壳过程中首断裂缝的产生、胸尾是否分离的原因、头部运动方向对旧壳保存的影响、以及水动力和水压力在蜕壳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补充oryctocephalids三叶虫的蜕壳研究,为三叶虫的系统演化、个体发育的再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广泛富集微体骨骼化石,为解决某些疑难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在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中发现一些管状微体骨骼化石。经鉴定后主要有4属,分别为小钻孔螺Torellella、似软舌螺Hyolithellus、鞘状螺Coleoloides和表面具鳞片状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Mongolitubulus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本文结合前人对该化石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化石的特征,推测M.squamifer可能是高肌虫的装饰刺。  相似文献   
5.
贵州开阳中心下寒武统黄莲坝组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贵州开阳中心下寒武统黄莲坝组较低层位中产? Drepanuroides sp.(贵州地层古生物工作队,1977),但至今没有详细研究报道。1980年以来,赵元龙等多次对开阳中心中坪黄莲坝组进行了三叶虫采集及地层研究,发现大量的所谓? Drepanuroides sp.并不是真正的Drepanuroides,而是和Drepanuroides相似,但区别明显的Drepanuroides(Paradrepanuroides)(subgen.nov.)(拟镰尾形虫)。这就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贵州开阳一带Drepanuroides层位低、地层对比不好解决的疑难问题。本文描述了8种(包括相似种及未定种)三叶虫:Guizhoudiscus tingi,Zhenbaspis(Zhenbaspis)cf.dashapoensis,Drepanuroides(Paradrepanuroides)kaiyangensis,D.(P.)robusta subgen.  相似文献   
6.
凯里动物群有一些分类位置暂不能确定的疑难化石,Triplexa(gen.nov.)就是其中的一个属,其标本超过300多件。Triplexa由左右两瓣壳组成,体小,最大直径仅几毫米,呈扁球形。壳内被两条纵向弧形沟分成轴部及两个侧叶,形同水字形。Triplexa仅与棘皮动物的某些萼板相似,但Triplexa个体小,呈小扁球体,壳内部构造三分性极为明显,易于区别。Triplexa可能是某一门类动物的部件或器官。小而中空的壳体,显示可以漂浮,并非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7.
贵州剑河革东镇八郎村南甲劳组中部钙质白云岩中新近发现的具有粗强放射状辐管的水母状化石和其下凯里组中具细辐管及同心环的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有明显区别,属于伊尔东钵科(Eldoniidae)。其层位晚于中寒武世早期凯里生物群中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层位1个化石带,属中寒武世中期,是该类化石在中国的最高层位,相当于北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Eldonia化石层位。  相似文献   
8.
贵州早寒武世早期黑色页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宏观藻类及疑源类化石。描述了两个宏观藻类组合 ,1新属 2新种。这些宏观藻类和疑源类化石在剖面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并伴随其它动物化石大量出现 ,两者关系密切。通过对早寒武世早期牛蹄塘组和九门冲组中生物化石的分布特征研究 ,发现在早寒武世早期海侵引起的缺氧环境背景下曾发生一次短暂的海洋充氧期 ,就在这期间生物非常繁盛 ,可能是继小壳动物之后古生代第二个生物繁盛期 ,比筇竹寺期的澄江动物群时代可能还老 ,对研究早期后生生物的起源、演化以及震旦纪 -寒武纪之交古海洋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贵州江口埃迪卡拉纪的江口庙河生物群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早期后生生物群,不仅含有大量的宏观藻类化石,还发现了可靠的、重要的动物化石。宏观藻类化石数量丰富,保存完整,类型多样,提供了早期后生植物研究的极好材料。本文研究的江口庙河生物群中的大量碳质压模保存的湖南革辛娜藻Gesinella hunanensis,与产于湖南留茶坡组的模式标本相比,整体形态特征虽然一致,两者却存在一些差异,如江口的Gesinella hunanensis叶状体表面较光滑,碳膜厚度从基部向上逐渐变薄,边缘较中部厚,未见乳状突起及侧枝,但可见明显的碳膜压叠现象;叶状体周期性生长明显,一个生长周期形成的叶状体中部较宽,两端较窄;宽度从几个毫米至几十毫米,变化较大;固着结构分为须根状和盘状两种形态,固着器与叶状体之间为加厚的固着蒂,固着蒂之上的叶状体边缘呈波状。与带状棒形藻Baculiphyca taeniata明显不同,尽管整体均呈棒状,但度量相差一个数量级以上,且具独特的周期性生长方式,碳膜中部薄且时有叠压现象、而端部和边缘厚的特征显示其叶状体可能是中空的囊状,与Baculiphyca taeniata的叶状体碳膜极厚乃至保存为块状的特征明显不同。研究结果表明Gesinella hunanensis的形态趋于多样性,证实了Gesinella hunanensis与Baculiphyca taeniata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类宏观藻类。  相似文献   
10.
贵州遵义松林中南村黑沙坡下寒武统牛蹄塘生物群下部层位产有大型三叶虫,计有2属3种,1未定种:Zhenbaspis subconica S. G Zhang in Lu et al. , 1974, Z. longa Zhou in Lee et al. , 1975 ; Zhenbaspis sp. , Runnania similis Lee in Yin et Lee, , 1978, 确认 Zhenbaspis (Zhenxiongaspis) Lin et Yin in Yin et Lee, 1978,为 Zhenbastn‘sChang et Chu in Lu et al. ,1974的同义名。探讨Zhenbaspis的古地理分布及演化趋势。论文还描述与Zhenbaspis,Runnania共生的Tsunyidiscus及Mianxiandiscus,其中Mianxiandiscus产于下生物群即牛蹄塘组近底部,再次证实牛蹄塘下生物群的时代早于澄江生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