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茶属Camellia植物在其进化过程中,以雄蕊不定数、在某些类群中存在心皮离生至合生的中间过渡,认为是山茶科中较原始的一属,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中国长江以南广袤的亚热带地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中南半岛和我国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地区种类虽少,却集中了本属原始或较原始的类群和种类。本属演化上的近缘属或姐妹群——核果茶属Pyrenaria(包括石笔术属Tutcheria)分布区大致与本属相似,其原始(子房5室,心皮先端多少分离,花柱离生)的种类也分布于此,它们可能同出于一个心皮离生的古老祖先,即生长于亚洲古热带森林环境中的类似千五桠果属(Dillenia)的原始山茶科植物,上述地区是该属的早期分化中心和起源地,大约在白垩纪特提斯海(古地中海)东岸的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接触地带由原始五桠果类植物演化而来。山茶属植物自热带亚洲起源和分化发生后,向四周辐射状扩展,在亚洲大陆,类群和种类明显表现出由南向北、从热带向亚热带分化和替代的规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第三纪以来地史和古气候的变迁,分化发展为具花梗和花梗强烈缩短变无便的两个演化枝,分道扬镳平行发展,两枝在演化上相似地表现出雌、雄蕊数目的减少及合生水平的提高,本属最进化的类群是分布区南界的管蕊茶组 Sect.Calpandria和广布我国亚热带林下的连蕊茶组Sect.Theopsis,前一组花丝全部合生成肉质管,后一组雌、雄蕊高度合生,果通常1室发育,中轴退化。晚第三纪以来,古气候的变迂和亚洲山体的隆升,山茶组 Sect.Camellia,油茶组Sect.Paracamellia以及连蕊茶组 Sect.Theopsis在新的环境中产生进一步分化和自然杂交,出现了一些多倍体种群,细胞地理学研究表明,自中南半岛向北呈现出核型由对称到极不对称、染色体从二倍体到多倍体的变异系列,从而对山茶属中演化与分布的一致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
狼毒是青藏高原危害最严重的毒草种类之一,其快速蔓延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严重。选取祁连山中段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区,综合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狼毒发生区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狼毒群落与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 与非发生区相比,狼毒发生区土壤真菌群落物种丰富度下降而优势度显著增加,α多样性降低;土壤真菌群落物种构成差异增强,β多样性明显升高。狼毒入侵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空间格局有一定扰动,发生区各多样性指数的斑块破碎化程度增加,土壤真菌群落物种构成的空间异质性明显增强,α和β多样性的空间稳定性降低。狼毒盖度与土壤真菌α和β多样性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及显著负相关的区域交错镶嵌分布,空间相关性规律不明显,表明狼毒入侵草甸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空间变异可能受地上植被和土壤环境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加味二妙颗粒联合重组人干扰素a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妇科门诊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加味二妙颗粒联合重组人干扰素a2b阴道泡腾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重组人干扰素a2b阴道泡腾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CD3~+、CD4~+、CD8~+、NK细胞水平和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33%,明显高于对照组(74.67%,P0.05)。两组治疗后CD3~+、CD4~+、CD8~+、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以上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8.67%,P0.05)。结论:与单用重组人干扰素a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相比,加味二妙颗粒联合使用重组人干扰素a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Gao  Lin  Liu  Xin-min  Du  Yong-mei  Zong  Hao  Shen  Guo-ming 《Annals of microbiology》2019,69(13):1531-1536
A reasonable cultivation pattern is beneficial to maintain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obacco−peanut (Nicotiana tabacum−Arachis hypogaea) relay intercropping o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il, we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relay intercropping and continuous cropping on the soil bacteria community structure. We collected soil samples from three different cropping patterns and analyze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using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 The number of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 for bacterial species in the soil was maximal under continuous peanut cropping. At the phylum level, the main bacteria identified in soil were Prote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and Acidobacteria, which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70% of the total. The proportions of Actinobacteria and Firmicutes increased, whereas the proportion of Proteobacteria decreased in soil with tobacco–peanut relay intercropping. Moreover, the proportions of Firmicutes and Proteobacteria among the soil bacteria further shifted over time with tobacco–peanut relay intercropping. At the genus level, the proportions of Bacillus and Lactococcus increased in soil with tobacco–peanut relay intercropping.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oil bacteria differed considerably with tobacco–peanut relay intercropping from that detected under peanut continuous cropping, and the proportions of beneficial bacteria (the phyla Actinobacteria and Firmicutes, and the genera Bacillus and Lactococcus) increased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potentially pathogenic bacteria (the genera Variibacter and Burkholderia) decreased.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adopting tobacco–peanut relay intercropping to improve soil ecology and microorganisms, while making better use of limited cultivable land.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耐性是该微生物在相应环境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为了获得一种用于微生物耐性分析的快速简便方法,传统平板分离法和酶标仪分光光度法被用于评估其在细菌和链霉菌紫外耐受水平检测中的差异,并分析了酶标仪分光光度法在微生物其他耐性水平检测中的适用性。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均能体现细菌和链霉菌对紫外线的耐受水平,前者经过稀释、涂布、培养、菌落计数,获得的是菌株在紫外线照射后的存活浓度,而后者经过接种96孔培养板、培养、吸光度检测,获得的是菌株经紫外线照射后的生长曲线,并从生长曲线获知菌株的生长速率、增殖能力等信息。此外,酶标仪分光光度法同样适用于细菌对pH和盐的耐受水平分析,对于链霉菌耐受性分析有一定的适用性。酶标仪法除了能获得与平板分离法相似的耐性水平检测外,还能获得菌株在不同耐性水平上的增殖潜力,且在操作上比平板分离法省时、省力,可用于微生物耐性分析、高通量筛选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瑞香狼毒是分布在青海省高寒草甸的主要毒害草之一,近年来其迅速蔓延对当地畜牧业危害严重并使草地生态系统日趋退化.在海北州祁连县选取狼毒分布的典型退化草甸,采用2012—2014年狼毒盛花期获取的实测光谱数据,分析狼毒与牧草的光谱差异性.结果表明: 在350~900 nm的可见光 近红外波段,狼毒顶花的光谱反射特征明显异于狼毒叶片和同期牧草等绿色背景,顶花与绿色背景的光谱反射率差异主要体现在红谷和蓝谷.随着盖度的增加,狼毒群落光谱反射率整体升高,在近红外反射峰处狼毒群落与牧草群落光谱反射率具有最大差值,且不同盖度狼毒群落之间的差异性最明显.顶花与绿色背景以及狼毒群落与牧草群落的一阶导数光谱差异均体现在黄边幅值和蓝边幅值.狼毒群落盖度与光谱特征参量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红谷与狼毒群落盖度的相关性最好(R2=0.94),反演狼毒群落盖度的精度最高.盛花期区分狼毒与牧草的主要光谱特征参量为红谷、蓝谷与近红外反射峰,其对应的红、蓝及近红外波段的组合可用于构建狼毒提取的敏感指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晚孕期羊水过少胎儿肾动脉(RA)血流阻力参数的变化,为临床预测羊水过少时胎儿宫内缺氧及评价胎盘功能提供相关信息。方法:应用CDFI检测100例晚孕期孕妇(孕36~40周)RA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S/D)。其中羊水过少A组(5cm<羊水指数AFI≤8cm)40例,羊水过少B组(AFI≤5 cm)20例,正常对照C组(8cm相似文献   
8.
桃叶杜鹃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桃叶杜鹃试管苗的芽苗、叶片进行离体培养,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并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从中选出了不同中间繁殖体的最佳培养基配方.试验结果表明:改良MS和6-BA及KT不适合桃叶杜鹃的组织培养,相对较低浓度的TDZ却能诱导植株分化,建立起桃叶杜鹃的离体培养体系,达到保护名贵杜鹃的种质资源,加速繁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黄酮类物质特异颜色反应和可见分光光度法,筛选产黄酮的灯盏花内生放线菌,研究灯盏花产黄酮内生放线菌在PDA、高氏1号和淀粉3种培养基上的产黄酮能力。结果表明:59株灯盏花内生放线菌中,8株菌的镁粉+浓盐酸、氯化铝、浓氨水3种颜色反应均成阳性,能够产生黄酮。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这8株菌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3种培养基中,在PDA培养基上灯盏花产黄酮内生放线菌的菌丝体生物量、黄酮含量和产量较高。8株灯盏花产黄酮内生放线菌中,菌株RA′1-7生长较好,菌株ELA′3-2和RA2-1菌丝体黄酮含量较高,菌株ELA′3-2菌丝体黄酮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与其他地区相比,热带森林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尤其显著。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纳板河流域自然林转变为旱地、水稻田、橡胶林、茶园后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的变化。结果表明:自然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后,SOC、SMBC、SMBN均显著下降,水稻田的SOC和SMBC下降幅度最大。赤红壤的SOC和SMBC、SMBN均显著高于砖红壤。相关性分析表明:SOC与SMBC、SMBN、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pH呈极显著负相关;SMBN与SOC、SMB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商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