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PCR技术从重组质粒pGEM-T/HC中扩增HCcDNA片段,克隆到pPIC9k毕赤酵母表达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PIC9k-HC,重组质粒线性化后电激转化入毕赤酵母GS115菌株中,重组子经G418筛选、PCR鉴定得到含外源基因的重组子,然后在含0.5%甲醇的培养基中诱导产生目的蛋白,经SDS-PAGE检测发现表达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约为28kD,表达量约为121mg/L,表达上清经超滤浓缩和阴离子交换层析初步纯化,所得纯化产物经Western-blot表明具有与兔抗HC血清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明胶电泳检测显示具有水解酶活性,为今后进行大规模的牛皮蝇蛆病的调查提供了一种生产大量廉价抗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薄荷油体外抗蠕形螨效果及杀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亚娥  郭娜 《昆虫知识》2007,44(1):74-77,I0001
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获取2种人体蠕形螨,随机分组,观察不同浓度的薄荷油的杀虫效果,并在MoticDMB5图像采集软件系统下拍摄虫体在薄荷油作用下的虫体死亡过程。结果表明,薄荷油有很强的体外杀灭2种人体蠕形螨的作用,尤其对皮脂蠕形螨的杀灭作用显著。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蠕形螨死亡率增高。12.5%、3.125%分别是薄荷油体外杀灭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的最适杀螨浓度。薄荷油作用于蠕形螨,可见虫体收缩扭动,活动加剧,消化管剧烈收缩,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体壁均有渗出物外溢。虫体表现为兴奋—痉挛—失水—松弛—死亡的典型症状。薄荷油对人体蠕形螨的杀灭机制主要通过神经毒性和直接毒杀作用,造成虫体破裂脱水而死亡。薄荷油是一种极具开发潜能的高效的天然杀螨药。  相似文献   
3.
从岷江金丝桃(Hypericum henryi subsp.uraloides)中分离得到了一个新的问苯三酚类化合物(1),命名为umloidin A.其结构主要通过Ms,1D以及2D 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同时,还得到7个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以红松籽仁为原料,以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优化高速匀质-微波辅助提取红松籽油的工艺,考察了匀质速度、匀质时间、液料比、微波温度、微波功率及微波时间对红松籽油提取率的影响,最终确定了红松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匀质速度12 000 r·min-1,匀质时间120 s,液料比20 mL·g-1,微波温度60℃,微波功率700 W,微波时间50 min。在上述条件下,红松籽油最优提取率可达60.3%。利用GC-MS对得到的红松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皮诺敛酸、亚油酸、反-13-十八碳烯酸、顺-13-十八碳烯酸、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55%,其中松籽油所含有的特异性不饱和脂肪酸-皮诺敛酸含量可达13.65%。此外,对该工艺提取得到的红松籽油的抗氧化活性及理化性质进行了评估,发现红松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强,其IC50值为0.095 4 g·mL-1。此外,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和酸值较低,碘值较高,表明红松籽油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油脂。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索抑癌基因OVCA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阐明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OVCA1A34D突变体并探讨该位点突变对其生物半衰期的影响。方法以本实验室制备并保存的含有人OVCA1基因全长序列的质粒为模板,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了GFP-tagged-OVCA1A34D突变体重组质粒,并经测序证实。应用脂质体法将突变体质粒转染入体外培养细胞,观察OVCA1A34D突变体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采用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抑制蛋白合成后检测OVCA1A34D基因突变对其蛋白生物半衰期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GFP-tagged-OVCA1A34D突变体重组质粒,并在细胞中成功表达。OVCA1A34D突变体蛋白的半衰期与野生体相比明显延长。结论 OVCA1A34D位点突变可导致其生物半衰期延长。  相似文献   
6.
放牧是草原牧区常见的人类活动,多年放牧对草原植被及土壤的碳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采集不同类型草原多年放牧前后植被及土壤样品,对室内碳同位素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草原生态系统Δ13C(碳同位素分馏值)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放牧强度对植被Δ13C值的影响显著,0~5 cm表层土壤Δ13C值在放牧前后变化显著,而对深层土壤(>5 cm)影响不显著.多年放牧后大部分植被Δ13C值显著升高,高海拔地区升高的幅度较大.可见,放牧行为对不同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土壤深度以及不同海拔生态系统碳过程产生的影响差异显著.针对不同类型的草原,放牧应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丛枝菌根真菌对牡丹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采自山东省菏泽牡丹园的牡丹'凤丹'种子为试材,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Glomus mosseae、Glomus versiforme和Glomus intraradices对牡丹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AM真菌的侵染率不同,并以G.mosseae的侵染率最高,为48.3%;(2)AM真菌能够促进牡丹幼苗生长,接种G.mosseae的植株干重比对照显著提高了69.5%;(3)AM真菌能够提高牡丹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矿质元素(N、P、K)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并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达显著水平.(4)植株总干重与菌根侵染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G.mosseae是最适宜牡丹接种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8.
采用响应面优化酶解——微波辅助法从桑叶中提取桑叶多糖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采用Box-Behnken方法,研究液固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桑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拟合方程显著,最终确定桑叶多糖的最优提取条件为:酶含量2%、酶解pH6、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20 min、液固比15 mL·g-1、提取时间13 min、提取温度76℃,该条件下桑叶多糖的实际提取率为15.23%,与理论模拟值15.12%接近,建立的模型真实可靠。该方法用于提取桑叶中的多糖类成分,工艺简单、成本低,具有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胎妊娠早产胎膜早破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281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97例(3.45%)符合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标准,包括53例RDS。收集以下信息:PROM潜伏期、出生时胎龄、脐动脉搏动指数(Umbilical artery pulsatility index,UAPI)、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Middle cerebral artery pulsation index,MCAPI)、胎儿窘迫、产前使用类固醇、新生儿实验室参数、性别、体重、Apgar评分、分娩类型、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信息,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变量对RDS的影响。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变量与RDS密切相关:新生儿性别女性(OR=0.517;95%CI:0.312-0.107;P=0.042),产前使用类固醇(OR=0.467;95%CI:0.355-0.698;P0.001),异常UAPI(OR=2.830;95%CI:1.783-6.234;P=0.002),异常MCA PI(OR=2.136;95%CI:1.120-4.017;P=0.032),胎儿窘迫(OR=2.420;95%CI:1.287-4.824;P=0.017),母体HGB(OR=0.689;95%CI:0.511-1.013;P=0.221),新生儿HGB(OR=0.752;95%CI:0.645-0.891;P0.001),新生儿RBC(OR=0.311;95%CI:0.201-0.565;P0.001)。结论:单胎妊娠早产胎膜早破发生RDS危险因素主要是性别、胎儿胎盘循环异常和胎儿窘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地屈孕酮联合环孢素A治疗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6月我院诊治的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81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地屈孕酮进行治疗,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环孢素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成功率和妊娠结局,两组患者孕8周和孕10周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雌二醇(E2)水平以及两组患者孕前T、B和NK淋巴细胞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妊娠成功率为87.8%,显著高于对照组(67.5%,P0.05),但两组患者妊娠成功后的早产、分娩孕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孕8周和孕10周的血清β-HCG和E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血清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孕前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CD3+和B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屈孕酮联合环孢素A可显著提高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孕早期血清β-HCG和E2水平,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妊娠成功率,且不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